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正伟专利>正文

一种治疗脉管炎的中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35958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脉管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蜈蚣20‑30份、王不留行20‑30克、白附子10‑20克、当归15‑25克、川芎20‑30克、赤芍10‑20克、忍冬藤10‑20克、枳壳15‑25克、没药10‑20克、广木香15‑25克、乳香15‑25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中药组方严谨、配伍科学,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通络止痛的疗效,能够有效的治疗脉管炎,且疗程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脉管炎的中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脉管炎的中药。
技术介绍
脉管炎在医学上被称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发生在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炎症性疾病,多伴有继发性神经病变,主要发生于四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尤以下肢多见。其病理变化是血管出现了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引起,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脉管炎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吸烟,寒冷、潮湿、外伤,感染、营养不良,激素紊乱,目前西医采用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激素的使用经常会引起致命的副作用,且停药后容易复发,多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人们对快速有效治疗脉管炎的中药药物存在极大的需求,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关于本专利技术的有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疗程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脉管炎的中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治疗脉管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份的药物组成:蜈蚣20-30份、王不留行20-30克、白附子10-20克、当归15-25克、川芎20-30克、赤芍10-20克、忍冬藤10-20克、枳壳15-25克、没药10-20克、广木香15-25克、乳香15-25克。制作方法是:将上述中药按照重量放入砂锅中,加入2500ml水浸泡1小时,先用武火煮沸,再改文火煎30分钟,煎熬2次,过滤,去渣,合并滤液。使用方法:每日早晚各服1/2,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药理作用如下:蜈蚣:辛、温,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喝,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毒蛇咬伤。王不留行:苦、平,入肝、胃经。具有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乳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乳汁不下,乳痈肿痛,淋证涩痛。白附子:辛、温,归胃、肝经。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的功效,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当归:甘、辛,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跌仆损伤,瘀肿疼痛,风湿痹痛。赤芍: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目赤肿瘤,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忍冬藤:甘、寒,归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的功效能,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毒,筋骨疼痛。枳壳:苦、辛、酸,温。归脾、胃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没药:苦、辛,归肝、脾、心、肾经。具有散血去瘀,消肿定痛的功效,用于治跌打损伤、心腹诸痛、痈疽肿痛、目障。广木香:辛、苦,归脾、胃、肝、大肠经。具有行气止痛、理气消滞的作用,用于胸脘胀痛,痢疾后重,食积不化,调气解郁。乳香:辛、苦,归心、肝、脾经。具有调气活血,祛瘀消肿,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中药组方严谨、配伍科学,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通络止痛的疗效,能够有效的治疗脉管炎,且疗程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具体实施方案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一种治疗脉管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蜈蚣20份、王不留行20克、白附子10克、当归15克、川芎20克、赤芍10克、忍冬藤10克、枳壳15克、没药10克、广木香15克、乳香15克。制作方法是:将上述中药按照重量放入砂锅中,加入2500ml水浸泡1小时,先用武火煮沸,再改文火煎30分钟,煎熬2次,过滤,去渣,合并滤液。使用方法:每日早晚各服1/2,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实施例二一种治疗脉管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蜈蚣25份、王不留行25克、白附子15克、当归20克、川芎25克、赤芍15克、忍冬藤15克、枳壳20克、没药15克、广木香20克、乳香20克。制作方法是:将上述中药按照重量放入砂锅中,加入2500ml水浸泡1小时,先用武火煮沸,再改文火煎30分钟,煎熬2次,过滤,去渣,合并滤液。使用方法:每日早晚各服1/2,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实施例三一种治疗脉管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蜈蚣30份、王不留行30克、白附子20克、当归25克、川芎30克、赤芍20克、忍冬藤20克、枳壳25克、没药20克、广木香25克、乳香25克。制作方法是:将上述中药按照重量放入砂锅中,加入2500ml水浸泡1小时,先用武火煮沸,再改文火煎30分钟,煎熬2次,过滤,去渣,合并滤液。使用方法:每日早晚各服1/2,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典型案例:病例一:王某,女,48岁,下肢疼痛、发凉,感觉异常、皮肤颜色紫红色,医院诊断为脉管炎,服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治疗脉管炎的中药汤剂,7天后疼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精神好转,服用两个疗程后,疼痛消失,皮肤颜色正常,行动自如,加服一个疗程来巩固疗效,半年后停药,至今随访,一切正常。病例二:李某,男,62岁,患脉管炎已5年,因肢体明显肿胀、疼痛、变色就诊,服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治疗脉管炎的中药汤剂,10天后疼痛、肿胀明显减轻,精神食欲好,连续服用三个疗程后痊愈,症状全消,至今无复发。病例三:孙某,男,68岁,经某医院诊断为脉管炎,多处求治效果不佳,服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治疗脉管炎的中药汤剂三个月后痊愈,至今无复发。以上对其专利技术的内容作了详尽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任何单位、任何人而言,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对它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和修饰,都会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脉管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蜈蚣20‑30份、王不留行20‑30克、白附子10‑20克、当归15‑25克、川芎20‑30克、赤芍10‑20克、忍冬藤10‑20克、枳壳15‑25克、没药10‑20克、广木香15‑25克、乳香15‑25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脉管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蜈蚣20-30份、王不留行20-30克、白附子10-20克、当归1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正伟
申请(专利权)人:李正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