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配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031978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5 2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全自动配肥系统,配肥装置包括容器A和注水组件,容器A上设有投料口和废液排放口,容器A的内部设置有搅拌器;注水组件包括进水管道和安装于所述进水管道内的电磁阀;储液装置包括容器B、输入管道和水泵;投料装置包括固态肥料投料装置和液态肥料投料装置;控制装置包括液位传感器A、液位传感器B、液位传感器C和料位计;液位传感器A的电路与所述搅拌器的电路相连,等等。本发明专利技术配肥过程不需要人工照看,可实现自动投料、自动配肥和持续供肥,肥料用量精确、肥液浓度均匀一致;本发明专利技术配合外部施肥系统使用,具有人工劳动强度低、施肥效率高、省工、节水、节肥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配肥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作物水肥一体化
,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配肥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技术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借助喷滴灌设施将配制好的肥料以液体形式输送到作物根部或叶面进行施肥,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节药、省工、高产、高效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优点,是目前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最有效技术形式之一。在水肥一体化技术体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泵吸肥法是一种简单、经济、实用、耐用的施肥方式,这种施肥方法主要利用水泵加压将肥液输送到灌溉系统,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用敞口容器盛放肥料溶液,也可在蓄水池旁用水泥建造配肥池。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技术的缺点一是需要2个配肥池轮流使用,二是需要人工投料、配肥粗放、精确度不高,三是要有专人照看、人工不停搅拌混肥和在2个配肥池间更换水泵,导致劳动强度高、供肥连续性差和肥料用量不准确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品质及安全性。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自动投料、自动配肥并持续供肥的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全自动配肥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动配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自动配肥系统包括配肥装置、储液装置、投料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配肥装置包括容器A和注水组件,所述容器A上设有投料口和废液排放口,所述容器A的内部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注水组件包括进水管道和安装于所述进水管道内的电磁阀;所述储液装置包括容器B、输入管道和水泵;所述容器B底部设有排出口,所述排出口用于与外部施肥系统连接;所述输入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容器A的内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水泵的输入连通;所述水泵的输出通过管道与所述容器B的内腔连通;所述投料装置包括固态肥料投料装置和液态肥料投料装置,所述固态肥料投料装置包括圆锥形储料罐,安装于所述圆锥形储料罐底部的第一电动闸阀,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配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自动配肥系统包括配肥装置、储液装置、投料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配肥装置包括容器A和注水组件,所述容器A上设有投料口和废液排放口,所述容器A的内部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注水组件包括进水管道和安装于所述进水管道内的电磁阀;所述储液装置包括容器B、输入管道和水泵;所述容器B底部设有排出口,所述排出口用于与外部施肥系统连接;所述输入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容器A的内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水泵的输入连通;所述水泵的输出通过管道与所述容器B的内腔连通;所述投料装置包括固态肥料投料装置和液态肥料投料装置,所述固态肥料投料装置包括圆锥形储料罐,安装于所述圆锥形储料罐底部的第一电动闸阀,安装于所述第一电动闸阀下方的圆筒形承料罐,安装于所述圆筒形承料罐底部的第二电动闸阀,所述第二电动闸阀与所述容器A上的投料口相连通;所述液态肥料投料装置包括储液罐、管道、计量泵和输出管道,所述储液罐和计量泵通过所述管道连接,所述输出管道一端连接所述计量泵的输出口,另一端与所述容器A的内腔上部连通;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液位传感器A、液位传感器B、液位传感器C和料位计,所述液位传感器A和所述液位传感器B安装于所述容器A的内部;所述液位传感器C安装于所述容器B的内部;所述料位计安装于所述固态肥料投料装置所述圆筒形承料罐的内部;所述液位传感器A的电路与所述搅拌器的电路相连,控制所述搅拌器的工作状态;所述液位传感器B的电路与所述固态肥料投料装置所述第一电动闸阀、第二电动闸阀、所述液态肥料投料装置所述计量泵、所述电磁阀和所述水泵的电路相连,控制所述第一电动闸阀、第二电动闸阀、所述计量泵、所述电磁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石开孔令明袁艺汪骞陶婧陶祥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