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轴联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9983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0 2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泵轴联轴结构,包括上泵轴、下泵轴、连接键、第一夹壳、第二夹壳以及锥套;上泵轴的下端凹陷有上限位槽,上泵轴的下端外壁内凹有第一键槽;下泵轴的上端内凹有下限位槽,下泵轴的上端外壁内凹有第二键槽,连接键内端位于键槽内;第一夹壳内弧面两端均凸起有第一限位块;两端的第一限位块分别位于上限位槽、下限位槽内的一侧;第二夹壳内弧面两端均凸起有弧形的第二限位块,第二夹壳的内弧面中部凹陷有定位键槽;两端的第二限位块位于上限位槽、下限位槽内的另一侧,连接键的外端位于第二夹壳的定位键槽内;锥套套设在第一夹壳、第二夹壳的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承载轴向力好、扭矩传递稳定,极大的提高了上泵轴与下泵轴联轴效率。

A type of shaft coupling shaft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ump shaft coupling structure, which includes a pump shaft, a lower pump shaft, a connecting key, a first clip shell, a second clip shell and a conical sleeve; the lower end of the upper pump shaft has an upper limit slot and a first bond slot in the outer wall of the upper end of the pump shaft; the upper end of the lower pump shaft has a lower limit slot and the outer wall of the upper end of the lower pump shaft is concave. There are second key grooves, the inner end of the connecting key is located in the keyway, and the first limit blocks are raised at both ends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first clip shell, and the first limit blocks at both ends are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upper limit slot and the lower limit slot, respectively; the second limit blocks are convex at both ends of the second pinch inner arc surface, and the middle depression of the inner arc of the second clip shell has a position in the middle. The second limit block at both ends is locate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upper limit slot and the lower limit slot, and the outer end of the connection key is located in the positioning keyway of the second clip shell, and the conical sleeve is locat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first clip shell and the second clip shell.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axial load and stable torque transmission, and greatl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shaft coupling between the upper pump shaft and the lower pump sha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泵轴联轴结构
本技术属于联轴
,具体涉及一种泵轴联轴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水泵泵轴多为一体式设计,有些泵轴在实际使用时会根据需要进行加长或分级传动,此时便会使用到联轴器。现有使用的联轴器多为传统式设计,即由连接键与轴套组成,整体的轴向承载力较差,在长时间进行动力传递后,存在运行不稳定的现象,因此,设计一种轴向承载力较好、传动运行平稳的联轴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轴联轴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泵轴联轴结构,包括上泵轴、下泵轴、连接键、第一夹壳、第二夹壳以及锥套,上泵轴与下泵轴呈相对同轴设置;所述上泵轴的下端部径向凹陷有环形的上限位槽,上泵轴的下端外壁上内凹有第一键槽;所述下泵轴的上端部径向内凹有环形的下限位槽,下泵轴的上端外壁上内凹有第二键槽,第二键槽与第一键槽对应;所述第二键槽与第一键槽形成椭圆状的键槽,且所述的连接键内端位于键槽内;所述第一夹壳呈弧形板状,第一夹壳的内弧面两端均凸起有弧形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夹壳卡设在上泵轴、下泵轴的连接处一侧,第一夹壳两端的第一限位块分别位于上限位槽、下限位槽内的一侧;所述第二夹壳呈弧形板状,第二夹壳的内弧面两端均凸起有弧形的第二限位块,第二夹壳的内弧面中部凹陷有定位键槽;所述第二夹壳卡设在上泵轴、下泵轴的连接处另一侧,第二夹壳两端的第二限位块分别位于上限位槽、下限位槽内的另一侧,且所述连接键的外端位于第二夹壳的定位键槽内;所述锥套呈环形筒状,锥套套设在第一夹壳、第二夹壳的外表面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壳与第二夹壳的外表面均为上小下大的锥形面,所述锥套的内环面为上小下大的锥形面,且锥套的内环面压紧第一夹壳与第二夹壳的外表面。进一步的,所述上泵轴的下端外壁处径向内凹有第一定位槽,第一定位槽与第一键槽相对设置;所述下泵轴的上端外壁处径向内凹有第二定位槽,第二定位槽与第二键槽相对设置,第二定位槽与第一定位槽形成矩形的定位槽;所述第一夹壳的内弧面中部轴向设有定位块,且定位块位于所述的定位槽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壳的端面与第二夹壳的端面接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计了联轴结构,上泵轴、下泵轴的连接处端部均设有限位槽,且上泵轴与下泵轴的连接处两侧通过夹壳进行限位连接,夹壳两端均通过凸起的限位块卡设在泵轴的限位槽内,两侧的夹壳通过锥套进行套设固定,实现对上泵轴与下泵轴的连接;锥套的内环面为锥形面,自上而下套设在夹壳的外表面上,实现与夹壳的自锁目的,避免了锥套使用时间长后脱落情况的发生;本技术承载轴向力好、扭矩传递稳定,且安装拆卸方便,极大的提高了上泵轴与下泵轴的联轴传递效率,适合推广使用。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夹壳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夹壳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上泵轴与下泵轴结构示意图I。图5为本技术上泵轴与下泵轴结构示意图II。图6为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参见图1、图6,一种泵轴联轴结构,包括上泵轴2、下泵轴1、连接键6、第一夹壳3、第二夹壳5以及锥套4,上泵轴2与下泵轴1呈相对同轴设置;参见图4、图5,所述上泵轴2的下端部径向凹陷有环形的上限位槽21,上泵轴2的下端外壁上内凹有第一键槽22;所述下泵轴1的上端部径向内凹有环形的下限位槽11,下泵轴1的上端外壁上内凹有第二键槽12,第二键槽12与第一键槽22对应;所述第二键槽12与第一键槽22形成椭圆状的键槽,且所述的连接键6内端位于键槽内;参见图2,所述第一夹壳3呈弧形板状,第一夹壳3的内弧面两端均凸起有弧形的第一限位块31;所述第一夹壳3卡设在上泵轴2、下泵轴1的连接处一侧,第一夹壳3两端的第一限位块31分别位于上限位槽21、下限位槽11内的一侧;参见图3,所述第二夹壳5呈弧形板状,第二夹壳5的内弧面两端均凸起有弧形的第二限位块51,第二夹壳5的内弧面中部凹陷有定位键槽52;所述第二夹壳5卡设在上泵轴2、下泵轴1的连接处另一侧,第二夹壳5两端的第二限位块51分别位于上限位槽21、下限位槽11内的另一侧,且所述连接键6的外端位于第二夹壳5的定位键槽52内;所述第一夹壳3的端面与第二夹壳5的端面接触;所述锥套4呈环形筒状,锥套4压紧套设在第一夹壳3、第二夹壳5的外表面上。实施例2:所述第一夹壳3与第二夹壳5的外表面均为上小下大的锥形面,所述锥套4的内环面为上小下大的锥形面,且锥套4的内环面压紧第一夹壳3与第二夹壳5的外表面,在斜向或立式使用使,进一步加强了锥套4的稳定形,实现与第一夹壳、第二夹壳的位置自锁目的;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实施例3:所述上泵轴2的下端外壁处径向内凹有第一定位槽23,第一定位槽23与第一键槽22相对设置;所述下泵轴1的上端外壁处径向内凹有第二定位槽13,第二定位槽13与第二键槽12相对设置,第二定位槽13与第一定位槽23形成矩形的定位槽;所述第一夹壳3的内弧面中部轴向设有定位块32,且定位块32位于所述的定位槽内,进一步提升了轴向承载力,使得动力传递更加平稳、高效;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本技术设计了联轴器,上泵轴、下泵轴的连接处端部均设有限位槽,且上泵轴与下泵轴的连接处两侧通过夹壳进行限位连接,夹壳两端均通过凸起的限位块卡设在泵轴的限位槽内,两侧的夹壳通过锥套进行套设固定,实现对上泵轴与下泵轴的连接;锥套的内环面为锥形面,自上而下套设在夹壳的外表面上,实现与夹壳的自锁目的,避免了锥套使用时间长后脱落情况的发生;本技术承载轴向力好、扭矩传递稳定,且安装拆卸方便,极大的提高了上泵轴与下泵轴的联轴传递效率,适合推广使用。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泵轴联轴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泵轴联轴结构,包括上泵轴(2)、下泵轴(1)、连接键(6)、第一夹壳(3)、第二夹壳(5)以及锥套(4),上泵轴(2)与下泵轴(1)呈相对同轴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泵轴(2)的下端部径向凹陷有环形的上限位槽(21),上泵轴(2)的下端外壁上内凹有第一键槽(22);所述下泵轴(1)的上端部径向内凹有环形的下限位槽(11),下泵轴(1)的上端外壁上内凹有第二键槽(12),第二键槽(12)与第一键槽(22)对应;所述第二键槽(12)与第一键槽(22)形成椭圆状的键槽,且所述的连接键(6)内端位于键槽内;所述第一夹壳(3)呈弧形板状,第一夹壳(3)的内弧面两端均凸起有弧形的第一限位块(31);所述第一夹壳(3)卡设在上泵轴(2)、下泵轴(1)的连接处一侧,第一夹壳(3)两端的第一限位块(31)分别位于上限位槽(21)、下限位槽(11)内的一侧;所述第二夹壳(5)呈弧形板状,第二夹壳(5)的内弧面两端均凸起有弧形的第二限位块(51),第二夹壳(5)的内弧面中部凹陷有定位键槽(52);所述第二夹壳(5)卡设在上泵轴(2)、下泵轴(1)的连接处另一侧,第二夹壳(5)两端的第二限位块(51)分别位于上限位槽(21)、下限位槽(11)内的另一侧,且所述连接键(6)的外端位于第二夹壳(5)的定位键槽(52)内;所述锥套(4)呈环形筒状,锥套(4)套设在第一夹壳(3)、第二夹壳(5)的外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轴联轴结构,包括上泵轴(2)、下泵轴(1)、连接键(6)、第一夹壳(3)、第二夹壳(5)以及锥套(4),上泵轴(2)与下泵轴(1)呈相对同轴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泵轴(2)的下端部径向凹陷有环形的上限位槽(21),上泵轴(2)的下端外壁上内凹有第一键槽(22);所述下泵轴(1)的上端部径向内凹有环形的下限位槽(11),下泵轴(1)的上端外壁上内凹有第二键槽(12),第二键槽(12)与第一键槽(22)对应;所述第二键槽(12)与第一键槽(22)形成椭圆状的键槽,且所述的连接键(6)内端位于键槽内;所述第一夹壳(3)呈弧形板状,第一夹壳(3)的内弧面两端均凸起有弧形的第一限位块(31);所述第一夹壳(3)卡设在上泵轴(2)、下泵轴(1)的连接处一侧,第一夹壳(3)两端的第一限位块(31)分别位于上限位槽(21)、下限位槽(11)内的一侧;所述第二夹壳(5)呈弧形板状,第二夹壳(5)的内弧面两端均凸起有弧形的第二限位块(51),第二夹壳(5)的内弧面中部凹陷有定位键槽(52);所述第二夹壳(5)卡设在上泵轴(2)、下泵轴(1)的连接处另一侧,第二夹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帅朱庆龙梁樑周莹张瑾李连颖张勇宋天涯王宁叶卫宁李星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恒大江海泵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