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95845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12:54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多个电池,各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压条,所述压条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在所述压条的延伸方向上贯穿所述压条,所述安装槽的槽底面向远离所述电池的方向凸出;柔性固定带,所述柔性固定带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配合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固定连接,所述配合部位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配合部向所述槽底面施加按压力。对该电池模组进行振动测试,以及该电池模组处于使用状态时,电池不容易在自身的高度方向上发生移动,因此电池模组的安全性有所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传统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加剧,采用电池供能已经成为目前的主流形式。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中可以设置电池包,该电池包可以包括多个电池模组,每个电池模组可以包括多个电池。为了模拟电池包的实际使用工况,根据相关的安全性测试要求,需要对电池包进行振动测试,其中包括在Z轴方向(也就是电池的高度方向)进行冲击测试。如果电池模组在Z轴方向未有效固定,测试过程中电池间将会出现错动,甚至电池跳出整个模组,引发安全事故,造成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基于上述情况,目前可以通过设置压条实现电池在Z轴方向的固定,具体地,压条的两端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电池模组的两个端板上,此时,压条位于多个电池的上方,因此压条可以阻止电池在Z轴方向上发生移动。然而,由于尺寸公差、固定压条时的作用力等问题,导致压条中部往往会轻微翘起,使得电池与压条之间出现间隙。同时,由于压条采用两端固定的方式,其与端板之间的作用力容易集中于靠近端板的数个电池上。这两方面都会导致电池模组中的部分电池无法被压条可靠地限位,导致电池模组的振动测试过程和后期使用过程中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在振动测试过程和后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所提高。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多个电池,各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压条,所述压条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在所述压条的延伸方向上贯穿所述压条,所述安装槽的槽底面向远离所述电池的方向凸出;柔性固定带,所述柔性固定带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配合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固定连接,所述配合部位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配合部向所述槽底面施加按压力。可选地,所述槽底面为弧形面。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配合部的连接部分为弧形过渡部分,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配合部的连接部分为弧形过渡部分。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中的至少一者朝向所述柔性固定带的表面包括弧形配合面,所述弧形配合面与所述弧形过渡部分接触。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相连接的配合部连接段和端板连接段,所述配合部连接段与所述配合部连接,所述端板连接段与所述第一端板或者所述第二端板连接,所述端板连接段为条形结构,且所述端板连接段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电池的长度方向。可选地,所述端板连接段设置为至少两个,各所述端板连接段层叠设置,相邻的所述端板连接段之间形成安装间隔,所述配合部连接段穿过所述安装间隔。可选地,所述配合部连接段穿过所述安装间隔,且所述配合连接段的相对两端相连接,以形成安装空间,至少一个所述端板连接段穿过所述安装空间。可选地,所述压条包括第一定位条、受压部和第二定位条,三者沿着所述电池的长度方向依次连接,以形成所述安装槽,所述槽底面位于所述受压部,在所述压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定位条和所述第二定位条的相对两端均相对于所述受压部凸出。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条和所述第二定位条中的至少一者为直条形结构。可选地,所述受压部在所述电池的高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中,至少一者包括弧形连接面,所述第一定位条或所述第二定位条的表面与所述弧形连接面连接。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所提供的电池模组中,压条上具有安装槽,该安装槽的槽底面可以向远离电池的方向凸出,而柔性固定带可以与该安装槽配合,将该柔性固定带固定于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的过程中,柔性固定带可以发生变形,进而更好地与安装槽的槽底面接触。此时,由于柔性固定带发生了弯曲变形,因此其可以在更多位置处向压条施加作用力,使得压条可以更可靠地按压电池,对电池模组进行振动测试,以及电池模组处于使用状态时,电池不容易在自身的高度方向上发生移动,因此电池模组的安全性有所提升。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爆炸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剖视图;图4为图3的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中,压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中,柔性固定带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第一端板;200-第二端板;300-电池;400-压条;410-安装槽;411-槽底面;420-第一定位条;430-受压部;440-第二定位条;500-柔性固定带;510-第一连接部;511-配合部连接段;512-端板连接段;520-配合部;530-第二连接部;600-螺栓。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具体可以包括:第一端板100;第二端板200;多个电池300,各电池300设置于第一端板100和第二端板200之间具体地,各电池300沿着自身的厚度方向(即图1中的X方向)排列,第一端板100和第二端板200的厚度方向与电池300的厚度方向相平行;压条400,该压条400可以沿着电池300的厚度方向延伸,其具有安装槽410,该安装槽410在压条400的延伸方向上贯穿压条400,也就是说,安装槽410是通槽,其底部具有槽底面411,该槽底面411向远离电池300的方向凸出,例如该槽底面411可以是多个小平面依次成角度地连接后形成的类似弧形的结构;柔性固定带500,该柔性固定带5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10、配合部520和第二连接部530,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二连接部530分别与第一端板100和第二端板200固定连接,具体可以通过多个螺栓600实现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二连接部530与第一端板100和第二端板200之间的固定连接;配合部520位于压条400的安装槽410内,且该配合部520向槽底面411施加按压力。装配电池模组时,首先将柔性固定带500放置在安装槽410内,此时柔性固定带500与第一端板100和第二端板200之间可以具有预设间隙。将柔性固定带500固定于第一端板100和第二端板200的过程中,柔性固定带500可以发生变形,进而可以与配合部520充分贴合,当柔性固定带500与第一端板100和第二端板200固定后,柔性固定带500即可向压条400施加按压力,使得压条400可以压在电池300的顶部,实现电池300在自身高度方向(即图1中的Z方向)上的定位。另外,柔性固定带500可以是金属材料制成的带状体,其厚度较薄,进而实现自身的弯曲变形,例如,该柔性固定带500可以是钢带。由于柔性固定带500发生了弯曲变形,因此其可以在更多位置处更可靠地与压条400保持接触,进而向压条400施加作用力,使得压条400可以更可靠地按压电池300,对电池模组进行振动测试,以及电池模组处于使用状态时,电池300不容易在自身的高度方向上发生移动,因此电池模组的安全性有所提升。前文提到,槽底面411可以是多个小平面依次成角度地连接后形成的类似弧形的结构,可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池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多个电池,各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压条,所述压条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在所述压条的延伸方向上贯穿所述压条,所述安装槽的槽底面向远离所述电池的方向凸出;柔性固定带,所述柔性固定带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配合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固定连接,所述配合部位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配合部向所述槽底面施加按压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多个电池,各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压条,所述压条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在所述压条的延伸方向上贯穿所述压条,所述安装槽的槽底面向远离所述电池的方向凸出;柔性固定带,所述柔性固定带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配合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固定连接,所述配合部位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配合部向所述槽底面施加按压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底面为弧形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配合部的连接部分为弧形过渡部分,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配合部的连接部分为弧形过渡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中的至少一者朝向所述柔性固定带的表面包括弧形配合面,所述弧形配合面与所述弧形过渡部分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相连接的配合部连接段和端板连接段,所述配合部连接段与所述配合部连接,所述端板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显亮黄海华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