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独立框架柱钢筋绑扎操作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93396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10:39
建筑施工独立框架柱钢筋绑扎操作平台,包括左框架、中框架和右框架,左框架的右侧后部与中框架的左侧固定连接,右框架的左侧后部与中框架的右侧固定连接;左框架、中框架和右框架的结构均相同,左框架和右框架关于中框架左右对称设置,左框架和右框架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与中框架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垂直,左框架的右侧、中框架的前侧和右框架的左侧合围成一个前侧敞口的框架柱容纳空间;左框架、中框架和右框架的底部设置有具有自锁结构的万向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现场组装,方便快捷,并可周转使用,达到标准化施工的要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材均采用钢方通为材料,质量轻,强度高,安全系数高,可根据施工现场需要进行移动,加快施工效率。

Independent frame column bar binding platform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The left frame, middle frame and right frame are the left frame, middle frame and right frame. The right rear part of the left frame is fixed to the left of the middle frame. The left rear part of the right frame is fixed to the right of the middle frame; the left frame, the middle frame and the right frame are all the same, the left frame and the right frame are the same. The middle frame is arranged symmetrically.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left frame and the right frame cross section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middle frame. The right of the left frame, the front side of the middle frame and the left side of the right frame are enclosed into a frame column space for the front side, and the bottom of the left frame, the middle frame and the right frame have self locking.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assembled in the field, convenient and quick, and can be us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the main material of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steel square as material, light quality, high strength, high safety coefficient, and can be moved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site needs, 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施工独立框架柱钢筋绑扎操作平台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独立框架柱钢筋绑扎操作平台。
技术介绍
根据建筑规范要求,绑扎3米以上的柱钢筋时,必须搭设操作平台,而施工现场一般都是采用钢管及扣件搭设简易的临时操作平台,横杆的步距一般在1.5米左右,不利于工人的上下临时操作平台,工人站在临时操作平台上安全可靠性较差,且钢管搭设的操作架不能移动,绑扎完一根柱钢筋后,需要拆除临时操作平台重新搭设,费时费力,使现场的施工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易于组装、可移动并多次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安全可靠性强、便于操作工人上下的建筑施工独立框架柱钢筋绑扎操作平台。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建筑施工独立框架柱钢筋绑扎操作平台,包括左框架、中框架和右框架,左框架的右侧后部与中框架的左侧固定连接,右框架的左侧后部与中框架的右侧固定连接;左框架、中框架和右框架的结构均相同,左框架和右框架关于中框架左右对称设置,左框架和右框架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与中框架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垂直,左框架的右侧、中框架的前侧和右框架的左侧合围成一个前侧敞口的框架柱容纳空间;左框架、中框架和右框架的底部设置有具有自锁结构的万向轮;左框架和右框架包括垂直设置的四根第一立柱,左侧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和右侧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层第一长支杆,前侧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和后侧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层第一短支杆,第一短支杆与第一长支杆均水平设置且相互垂直;中框架包括垂直设置的四根第二立柱,左侧的两根第二立柱之间和右侧的两根第二立柱之间沿高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层第二短支杆,前侧的两根第二立柱之间和后侧的两根第二立柱之间沿高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层第二长支杆,第二短支杆与第二长支杆均水平设置且相互垂直;第一长支杆和第二短支杆的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某个同一高度上左侧的第一长支杆和右侧的第一长支杆上设置有便于取放的第一支撑平台,与第一支撑平台同一高度上前侧的第二长支杆和后侧的第二长支杆上设置有便于取放的第二支撑平台。最下层的第一长支杆和第二长支杆距离万向轮底部的垂直距离为200mm,自下而上第二层的第一长支杆和第二长支杆距离万向轮底部的垂直距离为1500mm,自下而上第二层的第一长支杆中部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撑杆,自下而上第二层的第二长支杆中部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二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二斜撑杆。在左框架或右框架的前侧的上部高于1500mm的若干层第一短支杆的两端均固定设置在一个矩形的门框内,门框的左侧通过合页转动连接在左前侧的第一立柱上,门框的右侧与右前侧的第一立柱通过插销机构连接。第一支撑平台和第二支撑平台均包括水平设置呈矩形的支撑框,支撑框内在宽度方向上设置有至少一根横杆,横杆和支撑框的顶部固定设置有钢筋网,支撑框在长度方向上的外侧固定设置有若干个开口朝下的槽钢件,两侧的槽钢件分别扣合在同一高度上的两根第一长支杆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中左框架右侧和右框架左侧通过螺栓组件连接或者通过铁丝绑扎固定。在对框架柱钢筋绑扎作业时,由于万向轮的设置,可将本技术移动到框架柱附近,使框架柱位于左框架的右侧、中框架的前侧和右框架的左侧合围成一个前侧敞口的框架柱容纳空间当中,然后将万向轮锁死。先把第一支撑平台和第二支撑平台分别放置到1500mm高的第一长支杆和第二长支杆上,工人通过具有门框的左框架或右框架下部的若干层第一短支杆作为爬梯向上爬到第一支撑平台和第二支撑平台上,就可以对较低位置的框架柱钢筋进行绑扎,随着钢筋绑扎施工高度的增加,可逐次将第一支撑平台和第二支撑平台放置到较高层的第一长支杆和第二长支杆上,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快捷且安全地将框架柱的钢筋绑扎作业施工完毕。在施工过程中,位于第一支撑平台和第二支撑平台上方的第一长支杆、第二长支杆、第一短支杆和第二短支杆均起到防护栏的作用,并通过相邻第一长支杆和相邻第二长支杆之间的空间,手伸到钢筋绑扎位置进行作业。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第一斜撑杆和第二斜撑杆的设置,起到增强左框架、右框架和中框架强度及稳定性的作用。第一长支杆和第二短支杆的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方便在不同高度放置第一支撑平台,避免槽钢件触碰到第二短支杆。第一支撑平台和第二支撑平台的支撑框、横杆以及在横杆和支撑框的顶部固定设置的钢筋网,使用钢筋网,而不使用花纹钢板,重量轻,便于取放。槽钢件以第一长支杆和第二长支杆配合,具有良好的安全和限位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可以现场组装,方便快捷,并可周转使用,达到标准化施工的要求;本技术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第一长支杆、第二长支杆、第一短支杆和第二短支杆均采用钢方通为材料,质量轻,强度高,安全系数高,可根据施工现场需要进行移动,加快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后视图;图4是具有门框的两根第一立柱的前视图;图5是第一支撑平台的俯视图;图6是第二支撑平台的俯视图;图7是图5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7所示,本技术的建筑施工独立框架柱钢筋绑扎操作平台,包括左框架1、中框架2和右框架3,左框架1的右侧后部与中框架2的左侧固定连接,右框架3的左侧后部与中框架2的右侧固定连接;左框架1、中框架2和右框架3的结构均相同,左框架1和右框架3关于中框架2左右对称设置,左框架1和右框架3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与中框架2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垂直,左框架1的右侧、中框架2的前侧和右框架3的左侧合围成一个前侧敞口的框架柱容纳空间6;左框架1、中框架2和右框架3的底部设置有具有自锁结构的万向轮5;左框架1和右框架3包括垂直设置的四根第一立柱7,左侧的两根第一立柱7之间和右侧的两根第一立柱7之间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层第一长支杆8,前侧的两根第一立柱7之间和后侧的两根第一立柱7之间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层第一短支杆9,第一短支杆9与第一长支杆8均水平设置且相互垂直;中框架2包括垂直设置的四根第二立柱10,左侧的两根第二立柱10之间和右侧的两根第二立柱10之间沿高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层第二短支杆,前侧的两根第二立柱10之间和后侧的两根第二立柱10之间沿高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层第二长支杆12,第二短支杆与第二长支杆12均水平设置且相互垂直;第一长支杆8和第二短支杆的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某个同一高度上左侧的第一长支杆8和右侧的第一长支杆8上设置有便于取放的第一支撑平台13,与第一支撑平台13同一高度上前侧的第二长支杆12和后侧的第二长支杆12上设置有便于取放的第二支撑平台14。最下层的第一长支杆8和第二长支杆12距离万向轮5底部的垂直距离为200mm,自下而上第二层的第一长支杆8和第二长支杆12距离万向轮5底部的垂直距离为1500mm(工人一般在1800mm以下可以在地面上进行钢筋绑扎作业),自下而上第二层的第一长支杆8中部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一立柱7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撑杆15,自下而上第二层的第二长支杆12中部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二立柱10之间设置有第二斜撑杆16。在左框架1或右框架3的前侧的上部高于1500mm的若干层第一短支杆9的两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建筑施工独立框架柱钢筋绑扎操作平台

【技术保护点】
建筑施工独立框架柱钢筋绑扎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框架、中框架和右框架,左框架的右侧后部与中框架的左侧固定连接,右框架的左侧后部与中框架的右侧固定连接;左框架、中框架和右框架的结构均相同,左框架和右框架关于中框架左右对称设置,左框架和右框架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与中框架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垂直,左框架的右侧、中框架的前侧和右框架的左侧合围成一个前侧敞口的框架柱容纳空间;左框架、中框架和右框架的底部设置有具有自锁结构的万向轮;左框架和右框架包括垂直设置的四根第一立柱,左侧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和右侧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层第一长支杆,前侧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和后侧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层第一短支杆,第一短支杆与第一长支杆均水平设置且相互垂直;中框架包括垂直设置的四根第二立柱,左侧的两根第二立柱之间和右侧的两根第二立柱之间沿高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层第二短支杆,前侧的两根第二立柱之间和后侧的两根第二立柱之间沿高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层第二长支杆,第二短支杆与第二长支杆均水平设置且相互垂直;第一长支杆和第二短支杆的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某个同一高度上左侧的第一长支杆和右侧的第一长支杆上设置有便于取放的第一支撑平台,与第一支撑平台同一高度上前侧的第二长支杆和后侧的第二长支杆上设置有便于取放的第二支撑平台。...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施工独立框架柱钢筋绑扎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框架、中框架和右框架,左框架的右侧后部与中框架的左侧固定连接,右框架的左侧后部与中框架的右侧固定连接;左框架、中框架和右框架的结构均相同,左框架和右框架关于中框架左右对称设置,左框架和右框架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与中框架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垂直,左框架的右侧、中框架的前侧和右框架的左侧合围成一个前侧敞口的框架柱容纳空间;左框架、中框架和右框架的底部设置有具有自锁结构的万向轮;左框架和右框架包括垂直设置的四根第一立柱,左侧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和右侧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层第一长支杆,前侧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和后侧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层第一短支杆,第一短支杆与第一长支杆均水平设置且相互垂直;中框架包括垂直设置的四根第二立柱,左侧的两根第二立柱之间和右侧的两根第二立柱之间沿高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层第二短支杆,前侧的两根第二立柱之间和后侧的两根第二立柱之间沿高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层第二长支杆,第二短支杆与第二长支杆均水平设置且相互垂直;第一长支杆和第二短支杆的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某个同一高度上左侧的第一长支杆和右侧的第一长支杆上设置有便于取放的第一支撑平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俊涛张龙洋周辉贺亮马克刘国全王肖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