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张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5935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5: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张合装置,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第三部件以及第四部件;第二部件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一部件;第三部件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一部件;第四部件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二部件,且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三部件;所述张合装置还包括一个角度调整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处,用于调整所述第三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弯折角度。

A kind of tension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tensioning device, including a first part, a second part, a third part, and a fourth part; the second part can be rotatably connected to the first part; the third part can be rotatably connected to the first part; the fourth part can be rotatably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part and can be rotated to connect to the second part. The third part also includes an angle adjustment device arranged at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hird part and the first part for adjusting the bending angle of the third part relative to the first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张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手持工具
,具体涉及一种可以调整手持部角度的省力式张合装置。
技术介绍
张合装置一般是指利用杠杆原理实现夹持或剪切功能的装置,包括各类剪刀、镊子、钳子等夹持或剪切工具。现有技术中已有一些省力张合装置,如省力钳,其钳柄的张开角度可以调整到比常规工具钳的张开角度大很多,以实现省力效果。然而,现有省力张合装置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能适用于操作空间较大的常规场合,在一些操作空间较小的特殊场合,由于张合装置的手持部较长,无法使用。现有技术中已有一些可调整手持部弯折角度的张合装置,如弯柄钳,其手持部与夹持部的相对角度大小可以调整,手持部被折弯后,可以应用于各种空间较小的场合,然而,现有弯柄钳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具备省力装置,不能实现省力效果,用户体验较差。这样,在张合装置的具体应用中,需要一种可以调整手持部角度的省力式张合装置,使其可以应用于操作空间较小的特殊场合,同时可以实现省力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张合装置,解决现有技术的省力张合装置存在的狭窄场合下使用不便、手持部弯折角度调整不便等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张合装置,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一部件;第三部件,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一部件;以及第四部件,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二部件,且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三部件;所述张合装置还包括一个角度调整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处,用于调整所述第三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弯折角度。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件依次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一转动部以及第一换挡部;所述第二部件依次包括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设置;第二转动部,通过第一轴销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一转动部;以及第二换挡部,与所述第一换挡部相对设置。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部件依次包括第一手持部、第三换挡部以及第三转动部;所述第四部件依次包括第二手持部,与所述第一手持部相对设置;第四换挡部,与所述第三换挡部相对设置;以及第四转动部,通过第二轴销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三转动部。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张合装置还包括第三轴销,设置于所述第四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的连接处。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第一换挡部与第三换挡部;所述第一换挡部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之间形成夹板间隙;所述第三换挡部插入至所述夹板间隙。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张合装置还包括另一个角度调整装置,设置于所述第四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的连接处,用于调整所述第四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的弯折角度。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第一换挡部与第三换挡部,或者,包括第二换挡部与第四换挡部;所述第一换挡部或所述第二换挡部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之间形成夹板间隙;所述第三换挡部或所述第四换挡部插入至所述夹板间隙。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板设有第一挡位槽,下凹于所述第一夹板的外表面;两个以上第一挡位孔,贯穿所述第一挡位槽的底部;以及至少一第一连通孔,贯穿所述第一挡位槽的底部,连通两个以上第一挡位孔;所述第二夹板设有第二挡位槽,下凹于所述第二夹板的外表面;两个以上第二挡位孔,贯穿所述第二挡位槽的底部,每一个第二挡位孔分别对应一个第一挡位孔;以及至少一第二连通孔,贯穿所述第二挡位槽的底部,连通两个以上第二挡位孔;其中,所述第三换挡部设有挡位轴孔,对应所述第一挡位孔和所述第二挡位孔。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角度调整装置还包括挡位轴,依次插入至所述第二挡位孔、所述挡位轴孔及所述第一挡位孔内;以及按压键,固定连接至所述挡位轴。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挡位轴包括挡位轴杆;挡位轴底座,设于所述挡位轴杆一端,对应所述第二挡位槽;以及挡位轴螺纹槽,下凹于所述挡位轴杆另一端的表面;所述按压键,包括按压板,对应所述第一挡位槽;以及按压螺杆,突出于所述按压板表面,螺纹式连接至所述挡位轴螺纹槽。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挡位轴杆的宽度大于第一连通孔的宽度且小于第二连通孔的宽度;所述按压螺杆的宽度小于第一连通孔的宽度。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角度调整装置还包括压缩弹簧,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挡位槽底面相切,其另一端与所述按压板表面相切。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角度调整装置还包括弹片,其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三部件,其另一端贴合至所述挡位轴底座表面,或者,固定连接至所述挡位轴底座。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弹片包括弹片固定部,通过铆钉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手持部;弹片压力部,与所述挡位轴底座表面相切,或者,固定连接至所述挡位轴底座;以及弹片弯折部,其一端连接至所述弹片固定部,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弹片压力部。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板设有两个以上第三挡位孔,贯穿所述第一夹板;以及至少一第三连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夹板,且连通两个以上第三挡位孔;所述第二夹板设有两个以上第四挡位孔,贯穿所述第二夹板,每一个第四挡位孔分别对应一个第三挡位孔;以及至少一第四连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夹板,连通两个以上第四挡位孔;其中,所述第三换挡部设有挡位轴孔,对应所述第三挡位孔和所述第四挡位孔。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角度调整装置还包括挡位轴,依次插入至所述第四挡位孔、所述挡位轴孔及所述第三挡位孔内;以及旋转键,固定连接至所述挡位轴。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挡位轴包括挡位轴杆;挡位轴底座,设于所述挡位轴杆一端,且贴合于所述第二夹板外表面;以及旋转键安装槽,下凹于所述挡位轴杆另一端的表面;所述旋转键,包括旋纽,贴合于所述第一夹板外表面;以及旋转键安装杆,固定安装至所述旋转键安装槽内。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挡位孔内侧壁设有至少一定位缺口;所述挡位轴杆包括定位槽,下凹于所述挡位轴杆的侧壁,且对应所述第二夹板;所述定位槽内从外向内依次设有定位球,卡合至任一定位缺口内;以及定位弹簧,其一端与所述定位球相切,其另一端与所述定位槽底部相切。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挡位轴杆的横截面为腰形,所述腰形是指将圆形去除两个对称弓形后剩下部分的形状;所述挡位轴杆的最宽处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挡位孔、所述第二挡位孔的直径相对应;所述挡位轴杆的最窄处的宽度与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宽度相对应。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例中,所述张合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剪刀或钳。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张合装置,其一侧或两侧的手持部相对于夹持部的弯折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调节,同时具备省力效果。本技术通过操作角度调整装置可以实现自由换挡,使得一侧或两侧的手持部的弯折角度可以自行调整,使得省力式张合装置可以应用于更多的场合,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在第一挡位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在第二挡位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角度调整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第一换挡部背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在按压键被释放状态下图1的AA剖面图;图7为在按压键被按压状态下图1的AA剖面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1另一变形实施例在第二挡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张合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张合装置,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一部件;第三部件,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一部件;以及第四部件,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二部件,且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三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角度调整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处,用于调整所述第三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弯折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张合装置,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一部件;第三部件,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一部件;以及第四部件,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二部件,且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三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角度调整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处,用于调整所述第三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弯折角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依次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一转动部以及第一换挡部;所述第二部件依次包括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设置;第二转动部,通过第一轴销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一转动部;以及第二换挡部,与所述第一换挡部相对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件依次包括第一手持部、第三换挡部以及第三转动部;所述第四部件依次包括第二手持部,与所述第一手持部相对设置;第四换挡部,与所述第三换挡部相对设置;以及第四转动部,通过第二轴销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三转动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轴销,设置于所述第四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的连接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张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第一换挡部与第三换挡部;所述第一换挡部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之间形成夹板间隙;所述第三换挡部插入至所述夹板间隙。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另一个角度调整装置,设置于所述第四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的连接处,用于调整所述第四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的弯折角度。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张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第一换挡部与第三换挡部,或者,包括第二换挡部与第四换挡部;所述第一换挡部或所述第二换挡部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之间形成夹板间隙;所述第三换挡部或所述第四换挡部插入至所述夹板间隙。8.如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张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设有第一挡位槽,下凹于所述第一夹板的外表面;两个以上第一挡位孔,贯穿所述第一挡位槽的底部;以及至少一第一连通孔,贯穿所述第一挡位槽的底部,连通两个以上第一挡位孔;所述第二夹板设有第二挡位槽,下凹于所述第二夹板的外表面;两个以上第二挡位孔,贯穿所述第二挡位槽的底部,每一个第二挡位孔分别对应一个第一挡位孔;以及至少一第二连通孔,贯穿所述第二挡位槽的底部,连通两个以上第二挡位孔;其中,所述第三换挡部设有挡位轴孔,对应所述第一挡位孔和所述第二挡位孔。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张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整装置还包括挡位轴,依次插入至所述第二挡位孔、所述挡位轴孔及所述第一挡位孔内;以及按压键,固定连接至所述挡位轴。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张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位轴包括挡位轴杆;挡位轴底座,设于所述挡位轴杆一端,对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暋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巨星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