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55133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3:34
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四根定位杆(32)周向组成一个圆锥形,通过调角度气缸(28)驱动滑块(29)上下运动,可以调节圆锥形的锥度,使其与帽口斜面的锥度一致。电动缸(20)驱动调节锥(27)上下运动,可以调节左刀刃(25)与右刀刃(26)的距离,通过刀刃的间距调节,既避免了刀具系统下降时与狭窄的帽口干涉,又能形成L型反倒角刀,有效的将毛刺去除。将精定位系统与刀具系统集成于翻转平台,不仅节省了空间,而且大大提高了装置工作的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自动去除帽口内部一序二序接刀处的毛刺,能够用于自动化连续生产,此装置工艺先进,稳定高效,精准度高。

A device to remove the prismatic burr of the wheel cap

A device to remove the prismatic burr of the wheel cap and socket, four positioning rod (32) circumferential conical, through the angle cylinder (28) to drive the slide (29) up and down movement, can adjust the conical taper, so that the conical cones with the mouth of the mouth of the mouth of the cap. The electric cylinder (20) drives the adjustment cone (27) to move up and down, and can adjus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left blade (25) and the right blade (26), and adjus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lade and the blade. It not only avoids the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cutting tool system and the narrow cap, but also forms the L inverted angle knife, effectively removing the burr. Integrating the precise positioning system and the cutter system into the turning platform, not only saves space, but also greatl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device. The invention can automatically remove the burrs at the inner order of the two order knives at the inside of the cap, and can be used for automatic continuous production. The device has advanced technology, high stability,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preci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毛刺去除的
,具体地说是一种车轮去除帽口毛刺的装置。
技术介绍
车轮在加工时,先进行一序车削,再进行二序车削。一序车削完中心孔后从退刀槽出刀,二序车削完帽口后沿着帽口斜倒角出刀,二者交接位置会有环形一周毛刺,由于此毛刺位于狭窄的帽口内部,所以非常难去除。目前多为人工手动去除,很容易划伤帽口内部区域,而且毛刺去除不均匀,易导致腐蚀失效。本专利基于此现状,从工艺角度设计出一种高精度的自动去除帽口内部一序二序接刀处毛刺的装置,此装置能够消除一序二序的同轴度偏差对去毛刺效果的影响,所以具有很高的加工精度,此装置能够用于自动化连续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能够用于自动化连续生产,此装置工艺先进,稳定高效,精准度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由机架、左气缸、定位导轨、右气缸、左滑板、右滑板、定位柱、转角缸压爪、上气缸、移动板、导柱、支撑架、伺服电机、旋转台、左立板、右立板、翻转平台、翻转电机、立柱、电动缸、导轨、左滑块、右滑块、弹簧、左刀刃、右刀刃、调节锥、调角度气缸、滑块、中心柱、连杆和定位杆组成。左气缸和右气缸对称安装在机架上,左气缸输出端连接左滑板,右气缸输出端连接右滑板,左滑板、右滑板均安装在定位导轨上,四根定位柱对称安装在左滑板和右滑板上,每根定位柱顶部均装有转角缸压爪。左气缸和右气缸同步启动,通过定位柱可将车轮初始定位。上气缸安装在机架顶部,其输出端连接移动板,在四根导柱的导向作用下,控制移动板的升降。支撑架安装在移动板上,伺服电机固定在支撑架上,电机输出端连接旋转台,通过伺服电机控制旋转台的旋转。左立板与右立板安装在旋转台的下方,翻转电机固定在右立板上,其输出端连接翻转平台,翻转平台中间部位为长方体平面,两端为轴,翻转平台的左端轴跟轴承配合,轴承座固定在左立板上。通过翻转电机控制翻转平台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下循环切换。翻转平台的下端面安装两个调角度气缸和一根中心柱,调角度气缸输出端连接滑块,滑块与中心柱配合,在调角度气缸的驱动下,滑块可以沿着中心柱上下滑动。滑块上铰接四根连杆,每根连杆周向间隔90度,四根连杆铰接四根定位杆,每根定位杆周向间隔90度,四根定位杆的末端均与中心柱的末端铰接。四根定位杆周向组成一个圆锥形,通过调角度气缸驱动滑块上下运动,可以调节圆锥形的锥度,使其与帽口斜面的锥度一致,通过锥度调节,可以定位多种帽口斜面角度的车轮,适用性更广,此为精定位系统。翻转平台的上端面安装立柱,立柱中心处安装电动缸,电动缸输出端连接调节锥,调节锥两端分别与左滑块和右滑块配合。立柱的顶端设置导轨,左滑块和右滑块均安装在导轨上,并通过弹簧相连,左滑块的左端设置左刀刃,右滑块的右端设置右刀刃。电动缸驱动调节锥上下运动,可以调节左刀刃与右刀刃的距离,形成反倒角刀,此为刀具系统。当车轮在辊道上初始定位后,左气缸和右气缸同步启动,驱动定位柱回撤微小距离。上气缸启动,可驱动定位杆组成的锥下行至帽口,通过定位杆与帽口斜面配合,实现车轮的精确定位,消除了一序二序同轴度偏差对去毛刺效果的影响,使刀具的回转中心与毛刺部位的回转中心重合。车轮被精确定位后,转角缸压爪启动,将车轮压紧。接着,上气缸启动,使定位杆上升一定高度,然后翻转电机启动,带动翻转平台翻转180度,使精定位系统翻转到上端面,刀具系统翻转到下端面,然后上气缸继续启动,使刀具系统深入到帽口内部,接着电动缸启动,通过调节锥使左刀刃与右刀刃的距离增大,直至刀刃接触到接刀棱毛刺位置,伺服电机启动,驱动旋转台旋转一周,即左刀刃与右刀刃旋转一周,可将接刀棱毛刺去除。通过刀刃的间距调节,既避免了刀具系统下降时与狭窄的帽口干涉,又能形成L型反倒角刀,有效的将毛刺去除。将精定位系统与刀具系统集成于翻转平台,不仅节省了空间,而且大大提高了装置工作的效率。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工作过程为:首先,根据在线生产的车轮调节好定位杆的锥度,使其与帽口斜面匹配;车轮进入装置后,左气缸和右气缸同步启动,通过定位柱将车轮初始定位;接着左气缸和右气缸驱动定位柱回撤微小距离,上气缸启动,驱动精定位系统下行至帽口,通过定位杆与帽口斜面配合,将车轮精确定位;车轮被精确定位后,转角缸压爪启动,将车轮压紧;接着上气缸启动,使定位杆上升一定高度,然后翻转电机启动,带动翻转平台翻转180度,使精定位系统翻转到上端面,刀具系统翻转到下端面;然后上气缸继续启动,使刀具系统深入到帽口内部,接着电动缸启动,通过调节锥使左刀刃与右刀刃的距离增大,直至刀刃接触到接刀棱毛刺位置;最后伺服电机启动,驱动旋转台旋转一周,即左刀刃与右刀刃旋转一周,可将接刀棱毛刺去除。毛刺去除后,各个系统复位,转角缸压爪松开,车轮通过辊道下转,同时准备下一个车轮去毛刺,如此循环。本专利技术能够自动去除帽口内部一序二序接刀处的毛刺,能够用于自动化连续生产,此装置工艺先进,稳定高效,精准度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的左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精定位系统局部主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精定位系统局部左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刀具系统局部主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刀具系统局部仰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去毛刺时的局部示意图。图中,1-机架,2-左气缸,3-定位导轨,4-右气缸,5-左滑板,6-右滑板,7-定位柱,8-转角缸压爪,9-上气缸,10-移动板,11-导柱,12-支撑架,13-伺服电机,14-旋转台,15-左立板,16-右立板,17-翻转平台,18-翻转电机,19-立柱,20-电动缸,21-导轨,22-左滑块,23-右滑块,24弹簧,25-左刀刃,26-右刀刃,27-调节锥,28-调角度气缸,29-滑块,30-中心柱,31-连杆,32-定位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给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具体装置细节和工作情况。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由机架1、左气缸2、定位导轨3、右气缸4、左滑板5、右滑板6、定位柱7、转角缸压爪8、上气缸9、移动板10、导柱11、支撑架12、伺服电机13、旋转台14、左立板15、右立板16、翻转平台17、翻转电机18、立柱19、电动缸20、导轨21、左滑块22、右滑块23、弹簧24、左刀刃25、右刀刃26、调节锥27、调角度气缸28、滑块29、中心柱30、连杆31和定位杆32组成。左气缸2和右气缸4对称安装在机架1上,左气缸2输出端连接左滑板5,右气缸4输出端连接右滑板6,左滑板5、右滑板6均安装在定位导轨3上,四根定位柱7对称安装在左滑板5和右滑板6上,每根定位柱7顶部均装有转角缸压爪8。左气缸2和右气缸4同步启动,通过定位柱7可将车轮初始定位。上气缸9安装在机架1顶部,其输出端连接移动板10,在四根导柱11的导向作用下,控制移动板10的升降。支撑架12安装在移动板10上,伺服电机13固定在支撑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由机架(1)、左气缸(2)、定位导轨(3)、右气缸(4)、左滑板(5)、右滑板(6)、定位柱(7)、转角缸压爪(8)、上气缸(9)、移动板(10)、导柱(11)、支撑架(12)、伺服电机(13)、旋转台(14)、左立板(15)、右立板(16)、翻转平台(17)、翻转电机(18)、立柱(19)、电动缸(20)、导轨(21)、左滑块(22)、右滑块(23)、弹簧(24)、左刀刃(25)、右刀刃(26)、调节锥(27)、调角度气缸(28)、滑块(29)、中心柱(30)、连杆(31)和定位杆(32)组成,其特征在于:翻转平台(17)的下端面安装两个调角度气缸(28)和一根中心柱(30),调角度气缸(28)输出端连接滑块(29),滑块(29)与中心柱(30)配合,在调角度气缸(28)的驱动下,滑块(29)可以沿着中心柱(30)上下滑动;滑块(29)上铰接四根连杆(31),每根连杆(31)周向间隔90度,四根连杆(31)铰接四根定位杆(32),每根定位杆(32)周向间隔90度,四根定位杆(32)的末端均与中心柱(30)的末端铰接;四根定位杆(32)周向组成一个圆锥形,通过调角度气缸(28)驱动滑块(29)上下运动,可以调节圆锥形的锥度,使其与帽口斜面的锥度一致,通过锥度调节,可以定位多种帽口斜面角度的车轮;翻转平台(17)的上端面安装立柱(19),立柱(19)中心处安装电动缸(20),电动缸(20)输出端连接调节锥(27),调节锥(27)两端分别与左滑块(22)和右滑块(23)配合;立柱(19)的顶端设置导轨(21),左滑块(22)和右滑块(23)均安装在导轨(21)上,并通过弹簧(24)相连,左滑块(22)的左端设置左刀刃(25),右滑块(23)的右端设置右刀刃(26);电动缸(20)驱动调节锥(27)上下运动,可以调节左刀刃(25)与右刀刃(26)的距离,形成反倒角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去除车轮帽口接刀棱毛刺的装置,由机架(1)、左气缸(2)、定位导轨(3)、右气缸(4)、左滑板(5)、右滑板(6)、定位柱(7)、转角缸压爪(8)、上气缸(9)、移动板(10)、导柱(11)、支撑架(12)、伺服电机(13)、旋转台(14)、左立板(15)、右立板(16)、翻转平台(17)、翻转电机(18)、立柱(19)、电动缸(20)、导轨(21)、左滑块(22)、右滑块(23)、弹簧(24)、左刀刃(25)、右刀刃(26)、调节锥(27)、调角度气缸(28)、滑块(29)、中心柱(30)、连杆(31)和定位杆(32)组成,其特征在于:翻转平台(17)的下端面安装两个调角度气缸(28)和一根中心柱(30),调角度气缸(28)输出端连接滑块(29),滑块(29)与中心柱(30)配合,在调角度气缸(28)的驱动下,滑块(29)可以沿着中心柱(30)上下滑动;滑块(29)上铰接四根连杆(31),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会莹张洪森
申请(专利权)人: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