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互联协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95228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能互联协调系统,至少包括电力产生装置、电力传输装置、制冷装置、热回收装置、电负荷装置、冷负荷装置以及热负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产生装置与电力传输装置连接,所述制冷装置与所述电力传输装置电连接,所述热回收装置至少连接所述电力产生装置以及所述制冷装置,所述电负荷装置连接所述电力传输装置,所述冷负荷装置连接所述制冷装置,所述热负荷装置连接所述热回收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根据电负荷、热负荷、和冷负荷三种负荷的不同需求量,协调控制各种能源的输入量,在系统的冷热电联供过程中实现能源的互补利用。

Multi energy interconnected coordination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multi energy interconnected coordination system, at least an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an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 refrigeration device, a heat recovery device, an electric load device, a cold load device, and a heat load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is connected with an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the refrigeration device and the device are described. A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and the heat recovery device at least connects the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and the refrigeration device, the electric load device connects th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the cold load device connects the refrigeration device, and the heat load device connects the heat recovery device.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o coordinate and control the input of all kinds of energ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mand of three kinds of load, electric load, heat load and cold load, and realize the complementary utilization of energy in the process of cold and power supply and power supply in th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能互联协调系统
本技术涉及能源处理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包括风力、光伏和天然气等多种能源供给的多能互联协调系统。
技术介绍
能源互联网的提出是能源
的创造性的革命,该技术的实现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能源体制变革。低碳智慧城市中多能互联冷热电联供系统是体现能源互联网技术的重要能量自治单元,包含了多种能源资源的输入,产能、换能、蓄电、储热和蓄冷等多种中间过程,以及电力负荷和热力负荷等多种输出需求。能源互联网系统结构复杂,并非多种分布式能源或技术的简单叠加。现有的国内方案采用的是单一燃料供应,即天然气机组的联供系统。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一旦发生地震等灾难,燃气管道和市电很有可能同时失效。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多能互联协调系统,在系统层面按照不同能源资源的特性进行互补协调利用,并统筹优化好各种能源之间的配置关系与转换利用,以获得最符合能源利用效果与经济环境效益的运行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低碳智慧城市中的多能互联协调系统,可将多种能源互补利用,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碳排放。本技术提供一种多能互联协调系统,至少包括电力产生装置、电力传输装置、制冷装置、热回收装置、电负荷装置、冷负荷装置以及热负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产生装置与电力传输装置连接,所述制冷装置与所述电力传输装置电连接,所述热回收装置至少连接所述电力产生装置以及所述制冷装置,所述电负荷装置连接所述电力传输装置,所述冷负荷装置连接所述制冷装置,所述热负荷装置连接所述热回收装置。优选地,所述电力传输装置至少包括可燃气体发电机,所述可燃气体发电机与所述热回收装置连通,所述热回收装置接收所述可燃气体发电机发出的热能。优选地,所述可燃气体发电机至少包括燃气发电机组和锅炉,所述锅炉连通所述热回收装置以及所述燃气发电机组,所述热回收装置接收所述锅炉以及燃气发电机组提供的热能。优选地,所述电力产生装置还包括风力发电机、光伏电池和太阳能发电机其中之一者。优选地,所述制冷装置至少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电制冷机以及吸收制冷机,所述电制冷机与所述电力传输装置电连接,所述吸收制冷机连接所述热回收装置,所述电制冷机以及吸收制冷机同时连接所述冷负荷装置。优选地,所述吸收制冷机以溴化锂为转化介质。优选地,所述热回收装置还包括热量控制器,所述热量控制器连接所述吸收制冷机以及所述热负荷装置,当热负荷较低而冷负荷较高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热回收装置连通所述吸收制冷机,并通过所述吸收制冷机实现制冷,当热负荷较高而冷负荷较低时,所述热量控制器切断所述热回收装置与吸收制冷机之间的连接,并对所述热负荷装置供热。优选地,当热负荷较低而冷负荷较高时,所述热量控制器切断所述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热负荷装置之间的连接。优选地,所述多能互联协调系统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电力传输装置连接的蓄电池组,所述电力传输装置进一步包括电力控制器,用以计算所述电力产生装置提供的电量以及所述电负荷装置需求的电量,并当供电量大于负荷需求电量时,控制所述电力传输装置向所述蓄电池组供电,当所述负荷需求电量大于所述供电量时,控制所述蓄电池组向所述电力传输装置提供电量。本技术的多能互联协调系统能够无需外网供电,且互联协调了包括风力、光伏和天然气等多种能源,实现了冷热电负荷的联合供应,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能源载体和供能技术单一的缺陷,提供了多种分布式供能技术的耦合利用模式,形成了能源的互补。因此相比较于其他能源互联网系统,该系统独立运行能力强,能源利用率更高,对火力发电依赖程度小,减排率更高。此外,能够根据电负荷、热负荷、和冷负荷三种负荷的不同需求量,协调控制各种能源的输入量,在系统的冷热电联供过程中实现能源的互补利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多能互联协调系统的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更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多能互联协调系统的结构框图。所述多能互联协调系统100至少包括:电力产生装置10、电力传输装置20、制冷装置30、热回收装置40、电负荷装置50、冷负荷装置60以及热负荷装置70。所述电力产生装置10与电力传输装置20连接,所述制冷装置30与所述电力传输装置20电连接,所述热回收装置40至少连接所述电力产生装置10以及所述制冷装置30,所述电负荷装置50连接所述电力传输装置20,所述冷负荷装置60连接所述制冷装置30,所述热负荷装置70连接所述热回收装置40。具体的,所述电力产生装置10用于产生电力,其至少包括可燃气体发电机11,所述可燃气体发电机11与所述热回收装置40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力产生装置10还包括风力发电机12、光伏电池13和/或太阳能发电机其中之一者,所述风力发电机12、光伏电池13和太阳能发电机均与所述电力传输装置连接。更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可燃气体发电机11至少包括燃气发电机组111和锅炉112,所述锅炉112连通所述热回收装置40以及所述燃气发电机组111。本实施例中,所述可燃气体是天然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可燃气体还可以是煤气、氢气等。所述电力传输装置20包括电网,用以将电力产生装置10产生的电能传输到对应的负载终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能互联协调系统100还包括与所述电力传输装置20连接的蓄电池组25,所述电力传输装置20还包括电力控制器21,用以计算所述电力产生装置10提供的电量以及所述电负荷装置50需求的电量,并当供电量大于负荷需求电量时,控制所述电力传输装置20向所述蓄电池组25供电,当所述负荷需求电量大于所述供电量时,控制所述蓄电池组25向所述电力传输装置20提供电量。所述制冷装置30通过所述电力传输装置20供电。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装置30至少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电制冷机31以及吸收制冷机32,所述电制冷机31与所述电力传输装置20电连接,以通过所述电力传输装置20供电。所述吸收制冷机32连接所述热回收装置40,所述电制冷机31以及吸收制冷机32同时连接所述冷负荷装置60,所述制冷装置30通过所述电制冷机31以及吸收制冷机32,对所述冷负荷装置60进行混合供冷。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收制冷机32以溴化锂为转化介质,但并不以此为限。所述热回收装置40接收所述可燃气体发电机11发出的热能。本实施例中,所述热回收装置40同时连接所述锅炉112、燃气发电机组111、所述吸收制冷机32以及所述热负荷装置70,用以接收所述锅炉112以及燃气发电机组111提供的热能,并根据实际的情况,控制所述热能转化为热负荷装置70的能量或所述吸收制冷机的能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多能互联协调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能互联协调系统,至少包括电力产生装置、电力传输装置、制冷装置、热回收装置、电负荷装置、冷负荷装置以及热负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产生装置与电力传输装置连接,所述制冷装置与所述电力传输装置电连接,所述热回收装置至少连接所述电力产生装置以及所述制冷装置,所述电负荷装置连接所述电力传输装置,所述冷负荷装置连接所述制冷装置,所述热负荷装置连接所述热回收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能互联协调系统,至少包括电力产生装置、电力传输装置、制冷装置、热回收装置、电负荷装置、冷负荷装置以及热负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产生装置与电力传输装置连接,所述制冷装置与所述电力传输装置电连接,所述热回收装置至少连接所述电力产生装置以及所述制冷装置,所述电负荷装置连接所述电力传输装置,所述冷负荷装置连接所述制冷装置,所述热负荷装置连接所述热回收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能互联协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产生装置至少包括可燃气体发电机,所述可燃气体发电机与所述热回收装置连通,所述热回收装置接收所述可燃气体发电机发出的热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能互联协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燃气体发电机至少包括燃气发电机组和锅炉,所述锅炉连通所述热回收装置以及所述燃气发电机组,所述热回收装置接收所述锅炉以及燃气发电机组提供的热能。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能互联协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产生装置还包括风力发电机、光伏电池和太阳能发电机其中之一者。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能互联协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至少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电制冷机以及吸收制冷机,所述电制冷机与所述电力传输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巨瑞于庆广郭明星张燕东陈利民龙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低碳城综合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