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材料。目前非晶态合金具有高的屈服强度、弹性应变极限和较高的断裂韧性,但缺乏拉伸塑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通过引入第二相晶体颗粒,可抑制局部剪切带的萌生,促进多重剪切带的形成,从而增强非昌态合金基体,改善其韧、塑性,目前,用业作为增强体第二相粒子包括以下几类(1)钽、钼、钨等难熔金属;(2)MgO、CeO、Al2O3、Y2O3等氧化物陶瓷;(3)WC、TiC、SiC、ZrC等碳化物陶瓷,颗粒的尺寸在几十至100微米,增强体引入非晶态合金的方法主要包括(1)直接将第二相颗粒添加至合金熔体中,熔体冷却后即形成复合材料,其缺陷在于不易实现第二相颗粒在基体上的均匀分布;(2)将第二相颗粒与非晶态合金粉末机械混和,实现第二相颗粒在基体上的均匀分布,这一方法早期用于将氧化物第二相颗粒弥散于高温合金基体中,提高高温合金的高温强度,其缺点是易于引入来自球磨介质和气氛的杂质元素,如铁、氧、碳等。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以具有明显玻璃转变的非晶态合金为基体,引入氮化物颗粒作为增强体,形成“氮化物颗粒/非晶态合金基体的复合材料”,适量氮化物的引入有利于改进单相非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氮化物颗粒/非晶态合金基体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氮化物颗粒与基体非晶态合金的比例(体积百分比)为A↓[x]B↓[y],x=5~30,y=70~95,x+y=100,A为AlN、Si↓[3]N↓[4]、TiN、ZrN、TaN陶瓷颗粒中的任一种,B为构成基体材料的多元非晶态合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畅然,徐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