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94171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5 2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提出基于互联网远程监护系统架构设计;第二步,在异构环境下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设计;第三步,分析射频标签与无线传感网络的融合模型;第四步,家庭健康监护终端模型设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构建方法,通过使用远程监护系统,能够保证健康监护的质量,医生可以采集远程实时数据,进行健康评价,对家庭用户的相关生理参数以及日常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实施全方位监护;尤其对老年人可以进行心血管等慢性病的跟踪管理,给予医疗建议和自救培训。

Construction method of remo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remo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rnet. The method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to propose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based on the Internet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the second step is to set up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the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Internet; the third step is to analyze the radio frequency label and radio. The fusion model of sensor network; the fourth step is the design of family health monitoring terminal model.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remo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can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by using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Doctors can collect remote real-time data, carry out health evaluation, implement the relate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family users, daily living habits,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so on. Site monitoring, especially for elderly people, can carry out follow-up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give medical advice and self-help train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构建方法,属于医疗卫生服务互联网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大大提高,但是随着人们的工作节奏的骤然加快,生活习惯的无序变化,使得身体健康水平逐步恶化;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大城市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在少数,对心血管疾病等各种慢性病监护的医疗需求日益增长;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各种新的医疗健康模式应运而生,伴随着区域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优化区域医疗资源的配置,创新医疗模式,逐渐缓解了大医院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对国民的健康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区域化远程医疗的发展却并不顺畅,各地在实践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在区域医疗发展上,往往是政府决心大,投入多,设计也很理想,但是由于社区配套不足,社区医护人员培养机制乏力,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各自为营等,阻碍了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在国家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各个方面建立起规范、稳定、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保障医疗信息的共享,加快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目前部分地区实施过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的一体化管理,成效均不显著,主要是因为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实时性受到质疑,因为在传统网络环境下,医院对外的网络是封闭的,社区医疗信息必须经过审核、解决安全与隐私的问题后,才能提交给上级医院;此时监测数据由于时效性差导致参考性下降,需再次进行监测与数据录入。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构建方法,通过使用远程监护系统,能够保证健康监护的质量,医生可以采集远程实时数据,进行健康评价,对家庭用户的相关生理参数以及日常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实施全方位监护。本专利技术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提出基于互联网远程监护系统架构设计,监护的中心平台包括数据库、远程健康监护服务系统和通用数据交换接口;中心平台数据库存储文字数据及所需的其它格式监测数据文件;远程健康监护服务系统包括管理端与监控端,管理端能读取医院HIS系统相关信息,进行登记、诊断及介护服务,监控端实时显示社区监护对象的监测信息;通用数据交换接口控制监护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并使用数据库视图或函数来实现;此平台中按照信息的数据流动方向,将监护平台按照层次化的管理,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该系统平台是一个开放式、标准化的应用平台,后期可以通过扩大规模,发展成区、市、省级的区域监护平台;第二步,在异构环境下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设计,以IHE、HL7为代表的信息系统规范进行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包括信息资源共享、支持不同终端设备的信息采集;完善上下级医院间的协同服务,实现大医院看大病,社区看小病,实现综合性大医院在社区医院、家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第三步,分析射频标签与无线传感网络的融合模型,实现了系统在终端医疗信息采集的安全性与稳定性;RFID的原始功能是标签,能够存储少量数据,起到对病人和设备的标识功能,使医生在实施远程监护时无需关心患者和监测设备的匹配情况;无线传感网络主要是传感器和低功耗的无线传输模块,分析了RFID与无线传感网的融合模型设计方案;最后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多模式网络融合模型;第四步,家庭健康监护终端模型设计,融合模式下智能节点将采集到的周围环境信息与标签标识信息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上传到家庭网关,再通过3G或有线网络传送远程服务器;智能节点的无线射频采用Zigbee技术,芯片为CC2530;在信息采集后,使用数据采集中间件进行转换;当前各种家庭采集设备在数据格式、通信命令格式和数据传输接口标准上有很大差异,导致后期开发困难,使用中间件技术只需要修改相应XML文件即可将新的设备数据格式添加进来,不必对中间件程序再次修改;通过使用标准化的资源访问方式与格式化的检测数据,有效实现了数据采集设备的一致访问。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步中的RFID与无线传感网的融合模型设计方案包括嵌入传感器的RFID网络、RFID与WSN混合网络、智能标签网络、智能阅读器网络、智能标签和智能阅读器混合网络。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构建方法,通过使用远程监护系统,能够保证健康监护的质量,医生可以采集远程实时数据,进行健康评价,对家庭用户的相关生理参数以及日常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实施全方位监护;尤其对老年人可以进行心血管等慢性病的跟踪管理,给予医疗建议和自救培训;系统平台接入人群数量多,功能齐全,能够做到对特殊病人的专科医生在线解答与治疗,实用性强。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提出基于互联网远程监护系统架构设计,监护的中心平台包括数据库、远程健康监护服务系统和通用数据交换接口;中心平台数据库存储文字数据及所需的其它格式监测数据文件;远程健康监护服务系统包括管理端与监控端,管理端能读取医院HIS系统相关信息,进行登记、诊断及介护服务,监控端实时显示社区监护对象的监测信息;通用数据交换接口控制监护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并使用数据库视图或函数来实现;此平台中按照信息的数据流动方向,将监护平台按照层次化的管理,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该系统平台是一个开放式、标准化的应用平台,后期可以通过扩大规模,发展成区、市、省级的区域监护平台;第二步,在异构环境下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设计,以IHE、HL7为代表的信息系统规范进行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包括信息资源共享、支持不同终端设备的信息采集;完善上下级医院间的协同服务,实现大医院看大病,社区看小病,实现综合性大医院在社区医院、家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第三步,分析射频标签与无线传感网络的融合模型,实现了系统在终端医疗信息采集的安全性与稳定性;RFID的原始功能是标签,能够存储少量数据,起到对病人和设备的标识功能,使医生在实施远程监护时无需关心患者和监测设备的匹配情况;无线传感网络主要是传感器和低功耗的无线传输模块,分析了RFID与无线传感网的融合模型设计方案;最后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多模式网络融合模型;第四步,家庭健康监护终端模型设计,融合模式下智能节点将采集到的周围环境信息与标签标识信息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上传到家庭网关,再通过3G或有线网络传送远程服务器;智能节点的无线射频采用Zigbee技术,芯片为CC2530;在信息采集后,使用数据采集中间件进行转换;当前各种家庭采集设备在数据格式、通信命令格式和数据传输接口标准上有很大差异,导致后期开发困难,使用中间件技术只需要修改相应XML文件即可将新的设备数据格式添加进来,不必对中间件程序再次修改;通过使用标准化的资源访问方式与格式化的检测数据,有效实现了数据采集设备的一致访问。其中,所述第三步中的RFID与无线传感网的融合模型设计方案包括嵌入传感器的RFID网络、RFID与WSN混合网络、智能标签网络、智能阅读器网络、智能标签和智能阅读器混合网络。本专利技术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构建方法,基于互联网、医疗信息、自动化及无线通信技术,搭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提出基于互联网远程监护系统架构设计,监护的中心平台包括数据库、远程健康监护服务系统和通用数据交换接口;中心平台数据库存储文字数据及所需的其它格式监测数据文件;远程健康监护服务系统包括管理端与监控端,管理端能读取医院HIS系统相关信息,进行登记、诊断及介护服务,监控端实时显示社区监护对象的监测信息;通用数据交换接口控制监护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并使用数据库视图或函数来实现;此平台中按照信息的数据流动方向,将监护平台按照层次化的管理,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第二步,在异构环境下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设计,以IHE、HL7为代表的信息系统规范进行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包括信息资源共享、支持不同终端设备的信息采集;完善上下级医院间的协同服务,实现大医院看大病,社区看小病,实现综合性大医院在社区医院、家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第三步,分析射频标签与无线传感网络的融合模型,实现了系统在终端医疗信息采集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分析了RFID与无线传感网的融合模型设计方案;最后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多模式网络融合模型;第四步,家庭健康监护终端模型设计,融合模式下智能节点将采集到的周围环境信息与标签标识信息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上传到家庭网关,再通过3G或有线网络传送远程服务器;智能节点的无线射频采用Zigbee技术,芯片为CC2530;在信息采集后,使用数据采集中间件进行转换;使用中间件技术只需要修改相应XML文件,不必对中间件程序再次修改;通过使用标准化的资源访问方式与格式化的检测数据,实现了数据采集设备的一致访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血管疾病监护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提出基于互联网远程监护系统架构设计,监护的中心平台包括数据库、远程健康监护服务系统和通用数据交换接口;中心平台数据库存储文字数据及所需的其它格式监测数据文件;远程健康监护服务系统包括管理端与监控端,管理端能读取医院HIS系统相关信息,进行登记、诊断及介护服务,监控端实时显示社区监护对象的监测信息;通用数据交换接口控制监护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并使用数据库视图或函数来实现;此平台中按照信息的数据流动方向,将监护平台按照层次化的管理,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第二步,在异构环境下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设计,以IHE、HL7为代表的信息系统规范进行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包括信息资源共享、支持不同终端设备的信息采集;完善上下级医院间的协同服务,实现大医院看大病,社区看小病,实现综合性大医院在社区医院、家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第三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淑范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光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