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底炉布料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转底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08428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6: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底炉布料机构及转底炉,该机构包含进料机构、刮料板,第一密封料仓、第二密封料仓以及排烟机构。转底炉包含包括上述转底炉布料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供一种转底炉布料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转底炉,对转底炉的烟道和布料机构进行优化设计,解决转底炉内布料厚度不易调整及烟气无法有效利用的难题,在便捷调整布料厚度的同时,尽可能的利用烟气带走的热量及包含的还原性气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底炉布料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转底炉
本专利技术涉及冶金设备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到一种转底炉布料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转底炉。
技术介绍
转底炉直接还原技术因其具有高温快速还原和炉料与炉底相对保持静止等优势,在近三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技术主要靠炉内高温与薄料层布料来实现球团的快速还原。现有转底炉的布料方式基本均采用振动或者调频式振动布料的方式进行,并结合上料称重皮带设定小时给料量,才能实现在转底炉内布到理想高度的料层。该种布料方式需要事先在冷态条件下,进行调整和试验,在炉子正常生产阶段,若想调整布料的厚度,没有相关匹配的频率参数,则不易实现。此外,采用调频是振动给料机布料时,如果不对给料机中各输送物料跑道入口的开度进行调整,则易出现转底炉内、中和外环的布料厚度不一致的情况。转底炉直接还原主要采用燃气燃烧来满足所需热量,同时为了防止转底炉炉内被还原的金属化球团再次氧化,一般通过控制空气和燃气的比例来控制炉内为还原性气氛,即燃烧不充分,使烟气中保存一定含量的CO气体。这部分烟气具有很高的温度,一般在1000℃以上,经过烟道和烟囱外排,导致大量的余热和CO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利用;或者高温的烟气经过换热、余热锅炉等先对余热进行利用后再经烟囱排放,该种处理方法,需要进行换热器、锅炉等设备的投资,另外烟气中存在大量的粉尘,会造成换热器堵塞或者冲刷损坏,不能有效利用烟气余热,对烟气中的CO更没有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底炉布料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转底炉。对转底炉的烟道和布料机构进行优化设计,解决转底炉内布料厚度不易调整及烟气无法有效利用的难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底炉布料机构,包含:进料机构,进料机构包含上部料管和下部料管,上部料管和下部料管密封连接;上部料管的顶部具有进料口,下部料管的底部具有出料口;排烟机构,排烟机构具有抽气口和出气口,抽气口连通到上部料管内部;排烟机构用于将烟气抽至进料机构内,并从所述排烟机构的所述抽气口进入,从所述排烟机构的所述出气口排出。进一步地,转底炉布料机构还包含刮料板,刮料板设置在进料机构的一侧面且刮料板沿进料机构的进料方向可上下移动。也可以描述为刮料板沿轴向方向是可移动的。进一步地,转底炉布料机构还包含用于控制进料的速度的第一密封料仓和第二密封料仓;第一密封料仓设置在第二密封料仓上方,并且第一密封料仓和第二密封料仓通过第一密封阀门连接;第二密封料仓与上部料管的进料口相连。进一步地,第二密封料仓与上部料管的进料口之间通过第二密封阀门相连,通过第二密封阀门开启和关闭来实现第一密封料仓和第二密封料仓向进料机构进料或密封进料机构。进一步地,上部料管可以是圆筒状料管,下部料管可以是方形料管。进一步地,刮料板由耐热不锈钢板制成,该耐热不锈钢板的厚度为20mm。进一步地,排烟机构设置在上部料管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处。进一步地,排烟机构包含至少三个引风机。进一步地,至少三个引风机周向设置在上部料管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处,引风机的数量依据实际功率进行选择,可以为三个引风机,即周向每间隔120°设置一个,或者四个引风机,即周向每间隔90°设置一个。进一步地,刮料板的上部设置有冷却剂进口和冷却剂出口,刮料板的内部设置有两端与冷却剂进口和冷却剂出口连通的冷却剂循环通道。进一步地,通入刮料板的冷却剂可以为水。进一步地,上部料管和下部料管的外壳由耐热不锈钢板制成,耐热不锈钢板的内表面为不定型耐火材料,如刚玉浇注料等。更进一步地,上部料管和下部料管的外壳的耐热不锈钢板的厚度为5mm,不定型耐火材料的厚度为50mm~100mm。根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转底炉,包含如上述的转底炉布料机构以及环形炉体,环形炉体沿圆周依次设置有装料区、高温还原区、冷却区及出料区,上述布料机构设置在装料区。进一步地,转底炉还包含环形炉底、炉底传动机构、用于为转底炉加热的热工系统和出料机构;环形炉底对应设在环形炉体的下方,环形炉底由炉底传动机构支撑并随炉底传动机构带动旋转;进料机构的进料口伸出至环形炉体的顶部的外侧,进料机构的出料口设置在环形炉底上方,且与环形炉底之间的距离大于布料厚度,刮料板可调节至与环形炉底之间的距离等于布料厚度;装料区与高温还原区用径向的第一挡墙分隔、高温还原区和冷却区之间用径向的第二挡墙分隔,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均与炉底的布料不接触。进一步地,第一挡墙与炉底之间的距离为15cm~25cm,该距离保证烟气可顺利进入装料区,再通过进料机构排出,同时减少高温还原区热量的进入,以降低装料区的温度;第二挡墙与炉底之间的距离为5cm~15cm。进一步地,环形炉体由内环炉壁、外环炉壁和环形炉顶组成,环形炉顶的内、外边分别连接在内环炉壁和外环炉壁的顶端,形成环形炉膛。进一步地,环形炉底与环形炉体的内外环炉壁保持10cm~20cm的距离,确保炉底和炉壁在高温膨胀作用下仍保留能正常转动的安全距离,若保留距离过大,则容易使气密性变差。进一步地,装料区与出料区用径向的第三挡墙分隔,第三挡墙与炉底之间的距离为8-15cm。进一步地,进料机构的出料口设置在环形炉底上方15cm~25cm处。进一步地,刮料板设置在进料机构的侧面为进料机构的后侧面,位置关系“前”、“后”是沿着转底炉环形炉底转动方向,靠近高温还原区的一侧为后,靠近出料区为前。进一步地,热工系统包含多个烧嘴,该烧嘴设置在高温还原区对应的炉墙侧壁上,用于对炉内物料加热。进一步地,出料区上设置出料机构,出料区在冷却区末端并与装料区相邻,用于转底炉出料。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径向和轴向是相对于转底炉而言,具体地,径向是指与转底炉的环形炉底的放置物料平面平行的方向;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轴向是指与转底炉的环形炉底的放置物料平面垂直的方向。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底炉布料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转底炉,对转底炉的烟道和布料机构进行优化设计,解决转底炉内布料厚度不易调整及烟气无法有效利用的难题,在便捷调整布料厚度的同时,尽可能的利用了烟气的余能,可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同时提高了转底炉的生产效率。本专利技术的转底炉布料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转底炉在炉子正常生产阶段,即可实现对布料厚度的灵活调控,不需要预先进行试验摸索相关工艺参数。附图说明图1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转底炉进料机构的示意图;图2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刮料板的示意图;图3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转底炉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密封料仓、2第二密封料仓、3第一密封阀门、4第二密封阀门、5上部料管、6下部料管、7物料进口、8出料口、9排烟机构、10刮料板、11冷却剂进口、12冷却剂出口、13冷却剂循环通道、14环形炉底、15装料区、16高温还原区、17冷却区、18出料机构、19第一挡墙、20第二挡墙、21第三挡墙、22进料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2所示,提供一种转底炉布料机构,包含:进料机构,该进料机构包含上部料管5和下部料管6,上部料管5和下部料管6密封连接;上部料管5的顶部具有进料口22,下部料管6的底部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转底炉布料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转底炉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底炉布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进料机构,所述进料机构包含上部料管和下部料管,所述上部料管和所述下部料管密封连接;所述上部料管的顶部具有进料口,所述下部料管的底部具有出料口;排烟机构,所述排烟机构具有抽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抽气口连通到所述上部料管内部;所述排烟机构用于将烟气抽至所述进料机构内,并从所述排烟机构的所述抽气口进入,从所述排烟机构的所述出气口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底炉布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进料机构,所述进料机构包含上部料管和下部料管,所述上部料管和所述下部料管密封连接;所述上部料管的顶部具有进料口,所述下部料管的底部具有出料口;排烟机构,所述排烟机构具有抽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抽气口连通到所述上部料管内部;所述排烟机构用于将烟气抽至所述进料机构内,并从所述排烟机构的所述抽气口进入,从所述排烟机构的所述出气口排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底炉布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底炉布料机构还包含刮料板,所述刮料板设置在所述进料机构的一侧面且所述刮料板沿所述进料机构的进料方向可上下移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底炉布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底炉布料机构还包含用于控制进料的速度的第一密封料仓和第二密封料仓;所述第一密封料仓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料仓上方,并且所述第一密封料仓和所述第二密封料仓通过第一密封阀门连接;所述第二密封料仓与所述上部料管的所述进料口相连。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底炉布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机构设置在所述上部料管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底炉布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机构包含至少三个引风机。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底炉布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料板的上部设置有冷却剂进口和冷却剂出口,所述刮料板的内部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中山曹志成吴道洪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