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顶连接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0723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斜顶连接面,包括上支撑框、下支撑框及同时顺次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框与下支撑框四个角上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及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连接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支撑杆上设置具有固定作用的连接框,可以将闪光灯或者其他结构直接安装在安装框上,保证闪光灯等结构能够稳定地固定在安装框上,非常实用方便,极大保证了人身安全;同时设置了斜筋和垂直筋,极大保证了结构的承重能力,进而提高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斜顶连接面
本技术涉及一种舞台连接件,特别是指一种斜顶连接面。
技术介绍
在大型节目演出中一般会使用舞台桁架临时搭建舞台,因为有些节目是在晚上进行,所以需要安装闪光灯进行照明或美化环境,但是现在的舞台桁架闪光灯都是通过绑丝等辅助结构进行固定,非常的不稳定,容易发生倒塌现象,给人身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斜顶连接面,通过在支撑杆上设置具有固定作用的连接框,可以将闪光灯或者其他结构直接安装在安装框上,保证闪光灯等结构能够稳定地固定在安装框上,非常实用方便,极大保证了人身安全;同时设置了斜筋和垂直筋,极大保证了结构的承重能力,进而提高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斜顶连接面,包括:上支撑框、下支撑框及同时顺次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框与下支撑框四个角上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及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连接框、第一上斜筋、第二上斜筋、第三上斜筋及第四上斜筋;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三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及第三支撑杆的第一前支撑筋、第二前支撑筋及第三前支撑筋,所述第三支撑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间依次设置有第一下斜筋、第一下垂筋、第二下斜筋、第二下垂筋、第三下斜筋、第三下垂筋、第四下斜筋;所述第四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同时垂直于所述第四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后支撑筋、第二后支撑筋及第三后支撑筋。进一步,所述第一上斜筋与所述第二上斜筋相互对称地成八字形,所述第三上斜筋与所述第四上斜筋相互对称地成八字形,所述第一上斜筋与第二上斜筋组成的八字形与所述第三上斜筋与第四上斜筋形成的八字形相对于所述连接框相互对称。进一步,所述第一前支撑筋、第二前支撑筋及第三前支撑筋之间两两间距相等。进一步,所述第一下垂筋、第二下垂筋及第三下垂筋均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与第四支撑杆且两两之间间距相等,所述第一下斜筋与第二下斜筋以所述第一下垂筋为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下斜筋与所述第三下斜筋以第二下垂筋为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下斜筋与第四下斜筋以第三下垂筋为中心线对称设置。进一步,所述第一后支撑筋、第二后支撑筋及第三后支撑筋之间两两间距相等。更进一步,所述上支撑框、下支撑框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连接孔。本技术通过在支撑杆上设置具有固定作用的连接框,可以将闪光灯或者其他结构直接安装在安装框上,保证闪光灯等结构能够稳定地固定在安装框上,非常实用方便,极大保证了人身安全;同时设置了斜筋和垂直筋,极大保证了结构的承重能力,进而提高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一种斜顶连接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斜顶连接面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图2所示的斜顶连接面的主视或后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图2、图3所示的斜顶连接面的左视或右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4,一种斜顶连接面,包括:上支撑框5、下支撑框6及同时顺次设置在上支撑框5与下支撑框6四个角上的第一支撑杆1、第二支撑杆2、第三支撑杆3及第四支撑杆4,第一支撑杆1与第二支撑杆2之间设置有第一上斜筋11、第二上斜筋12、连接框13、第三上斜筋15及第四上斜筋16,连接框13上设置有多对连接孔14;第二支撑杆2与第三支撑杆3之间设置有垂直于第二支撑杆2及第三支撑杆3的第一前支撑筋21、第二前支撑筋22及第三前支撑筋23,第三支撑杆3与第四支撑杆4间依次设置有第一下斜筋31、第一下垂筋32、第二下斜筋33、第二下垂筋34、第三下斜筋35、第三下垂筋36、第四下斜筋37;第四支撑杆4与第一支撑杆1之间设置有同时垂直于第四支撑杆4与第一支撑杆1的第一后支撑筋41、第二后支撑筋42及第三后支撑筋43。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4,第一上斜筋11与第二上斜筋12相互对称地成八字形,第三上斜筋15与第四上斜筋16相互对称地成八字形,第一上斜筋11与第二上斜筋12组成的八字形与第三上斜筋15与第四上斜筋16形成的八字形相对于连接框13相互对称。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4,为了保证受力均匀,将第一前支撑筋21、第二前支撑筋22及第三前支撑筋23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两两间距相等。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4,第一下垂筋32、第二下垂筋34及第三下垂筋36均同时垂直于第三支撑杆3与第四支撑杆4且两两之间间距相等,第一下斜筋31与第二下斜筋33以第一下垂筋32为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二下斜筋33与第三下斜筋35以第二下垂筋34为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三下斜筋35与第四下斜筋37以第三下垂筋36为中心线对称设置;将各个支撑筋设置成相互对称的结构,使得桁架更加稳定,防止因承受力量过大发生偏斜等状况,进而有效保证了人身安全。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4,第一后支撑筋41、第二后支撑筋42及第三后支撑筋43之间两两间距相等;将支撑筋设置成间距相等,极大提高了承重重力的能力。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4,上支撑框5的四个角上设置有连接孔51、52、53、54,下支撑框6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连接孔61、62、63、64,在角上设置连接孔连接更加稳定。本技术通过在支撑杆上设置具有固定作用的连接框13,可以将闪光灯或者其他结构直接安装在安装框13上,保证闪光灯等结构能够稳定地固定在安装框13上,非常实用方便,极大保证了人身安全;同时设置了斜筋和垂直筋,极大保证了结构的承重能力,进而提高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斜顶连接面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斜顶连接面,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框、下支撑框及同时顺次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框与下支撑框四个角上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及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连接框、第一上斜筋、第二上斜筋、第三上斜筋及第四上斜筋;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三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及第三支撑杆的第一前支撑筋、第二前支撑筋及第三前支撑筋,所述第三支撑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间依次设置有第一下斜筋、第一下垂筋、第二下斜筋、第二下垂筋、第三下斜筋、第三下垂筋、第四下斜筋;所述第四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同时垂直于所述第四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后支撑筋、第二后支撑筋及第三后支撑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斜顶连接面,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框、下支撑框及同时顺次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框与下支撑框四个角上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及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连接框、第一上斜筋、第二上斜筋、第三上斜筋及第四上斜筋;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三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及第三支撑杆的第一前支撑筋、第二前支撑筋及第三前支撑筋,所述第三支撑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间依次设置有第一下斜筋、第一下垂筋、第二下斜筋、第二下垂筋、第三下斜筋、第三下垂筋、第四下斜筋;所述第四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同时垂直于所述第四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后支撑筋、第二后支撑筋及第三后支撑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顶连接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斜筋与所述第二上斜筋相互对称地成八字形,所述第三上斜筋与所述第四上斜筋相互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道瑞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饰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