螯合剂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04132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螯合剂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外部的处理器,设于壳体外部且与处理器连接的转接器,设于壳体内部且与转接器连接的网状电极,设于壳体内部且与转接器连接的射频磁极;所述的壳体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内部设有调水器,调水器包括主体和过水孔,主体与壳体的内壁面连接,过水孔为锥形孔,过水孔的广口端接近进水口,窄口端远离进水口,过水孔的内壁面设有螺旋状的导向叶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简单的结构和组合完成了磁极的设置,节省了空间,提高了杀菌除垢的效率。因此,值得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螯合剂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具体涉及螯合剂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电子式水处理器是利用电子元器件产生的高频交变电磁场,让水在经过水处理器时,物理性能发生改变——原来缔合链状大分子断裂成单个水分子,水分子的偶极矩增大,带有极性的单个水分子包围在水中溶解盐的正负离子周围,使盐离子运动速度降低,静电引力下降,碰撞结合的机会大大减少,无法形成水垢,达到防垢的目的。极性水分子的偶极矩增大,与盐正负离子的吸引力增大,从而使受热面或管壁原有的水垢变得松软,龟裂,在水中力的作用下,以致自行脱落,从而达到除垢的目的,同时水中微电流破坏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另外在水中形成的活性氧自由基能氧化微生物的细胞膜,破坏微生物的歧化酶,从而杀灭水中的微生物,达到杀菌灭藻的目的。目前的水处理器的防垢、除垢能力较差,不能达到较好的除垢、防垢能力和杀菌灭藻能力,导致水质下降,滋生藻类多,垢锈严重,容易出现“垢下腐蚀”,腐蚀管道和用水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螯合剂水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目前的水处理器对水的处理效果不理想,除垢、防垢能力差的问题,以在除垢、防垢和杀菌灭藻方面达到更加有效的处理效果。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螯合剂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外部的处理器,设于壳体外部且与处理器连接的转接器,设于壳体内部且与转接器连接的网状电极,设于壳体内部且与转接器连接的射频磁极。该水处理装置通过射频磁极起到防垢和除垢的作用,并通过电极使水中带有微电流,杀灭水中的藻类和菌类。具体地说,所述的壳体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内部设有调水器,调水器包括主体和过水孔,主体与壳体的内壁面连接,过水孔为锥形孔,过水孔的广口端接近进水口,窄口端远离进水口,过水孔的内壁面设有螺旋状的导向叶片。调水器的主体为圆柱形,调水器的外形与外壳的内壁面匹配,过水孔的作用在于使进水口的水经由过水孔导向后集中流向网状电极,以此可大大提高杀菌灭藻的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的转接器包括电路板和封闭壳,封闭壳固定在壳体外部,电路板通过导线与处理器连接。封闭壳一般为方形,封闭壳安装在壳体外部且罩住电路板,封闭壳与壳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胶圈。再进一步,所述的电极数量为二,电极通过导体棒与电路板连接。电极包括正极和负极,以水为导体介质,当处理器对电极通电,水体带微电达到灭菌除藻的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的射频磁极包括第一磁极、第二磁极和连接套,第一磁极为圆柱状导磁体,连接套设于第一磁极的一端,第二磁极为圆筒状且第二磁极的一端套在连接套上,第二磁极的另一端设有防水塞,防水塞内设有连接线,数量为二且一根连接线的一端连接第一磁极,另一根连接线的一端连接第二磁极,两根连接线的另一端均连接到电路板。射频磁极通过一体化的设置,集成了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之间产生高频电磁场,使经过的水分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发生习性变化,从而达到除垢和防垢的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磁极和/或第二磁极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壳体的内部,固定支架与壳体内壁面连接。固定支架使射频磁极倾斜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便于水流冲刷射频磁极,达到清洁的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的壳体上设有密封橡胶,导体棒和连接线穿过密封橡胶与电路板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壳体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有连接法兰,连接法兰用于连接外部水管。进一步的,所述的壳体的外表面涂覆有绝缘涂料,绝缘材料的作用在于防止人接触壳体后触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设置调水器,将进水口处进入的水流按照叶片的方向导向至网状电极,提高了杀菌除垢的效率。2.本技术设置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的组合,通过简单的结构和组合完成了磁极的设置,节省了空间。3.本技术通过倾斜设置射频磁极,利用水流对射频磁极进行冲刷清洁,降低了射频磁极的结垢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表示出了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侧视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调水器侧视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射频磁极的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壳体,2-处理器,301-封闭壳,302-电路板,4-电极,5-射频磁极,501-第一磁极,502-连接套,503-第二磁极,504-连接线,505-防水塞,6-调水器,601-主体,602-过水孔,7-法兰,8-进水口,9-出水口,10-固定支架,11-导体棒,12-密封橡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螯合剂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1外部的处理器2,设于壳体1外部且与处理器2连接的转接器,设于壳体1内部且与转接器连接的网状电极4,设于壳体1内部且与转接器连接的射频磁极5。处理器2为内部设有集成电路,用于控制电机和射频磁极5的工作状态,处理器2的外部设有控制按钮、保险开关和指示灯,控制按钮包括开关按钮,开关按钮和保险开关分别对应有电源指示灯和工作指示灯,开关按钮是集成电路的电源总开关,保险开关为电流保险开关,连接在电极4的供电电路中,当电极4供电电路中的电流超过0.1A,则电流保险开关切断电极4的供电电路。壳体1为金属材料制成的圆柱形过水管体,包括进水口8和出水口9,进水口8内部设有调水器6,调水器6包括主体601和过水孔602,主体601与壳体1的内壁面连接,过水孔602为锥形孔,过水孔602的广口端接近进水口8,窄口端远离进水口8,过水孔602的内壁面设有螺旋状的导向叶片。调水器6由金属材料制成,主体601为圆柱形,调水器6的外形与外壳的内壁面匹配,主体601采用螺纹连接或者卡嵌连接固定在壳体1的内部;过水孔602的作用在于使进水口8的水经由过水孔602导向后集中流向网状电极4,以此可大大提高杀菌灭藻的效果。为了便于电路的转接,本实施例设置转接器,转接器包括电路板302和封闭壳301,封闭壳301固定在壳体1外部,电路板302通过导线与处理器2连接。封闭壳301为方形,封闭壳301安装在壳体1外部且罩住电路板302,封闭壳301与壳体1的连接处设有密封胶圈。电路板302上设置有电极4的供电电路和射频磁极5的传输线路。为了便于电路板302的检修维护,封闭壳301上设置有可开启的翻板,翻板与封闭壳301采用采用螺栓紧固,连接面处还设置有防水垫圈。本实施例中,电极4数量为二,电极4通过导体棒11与电路板302连接,电极4和导体棒11均由金属铜制成。电极4包括正极和负极,以水为导体介质,当处理器2对电极4通电,水体带微电达到灭菌除藻的效果。射频磁极5包括第一磁极501、第二磁极503和连接套502,第一磁极501和第二磁极503均采用金属铜制成,连接套502采用防水橡胶制成;第一磁极501为圆柱状导磁体,连接套502设于第一磁极501的一端,第二磁极503为圆筒状且第二磁极503的一端套在连接套502上,第二磁极503的另一端设有防水塞505,防水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螯合剂水处理装置

【技术保护点】
螯合剂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1)外部的处理器(2),设于壳体(1)外部且与处理器(2)连接的转接器,设于壳体(1)内部且与转接器连接的网状电极(4),设于壳体(1)内部且与转接器连接的射频磁极(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包括进水口(8)和出水口(9),进水口(8)内部设有调水器(6),调水器(6)包括主体(601)和过水孔(602),主体(601)与壳体(1)的内壁面连接,过水孔(602)为锥形孔,过水孔(602)的广口端接近进水口(8),窄口端远离进水口(8),过水孔(602)的内壁面设有螺旋状的导向叶片。

【技术特征摘要】
1.螯合剂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1)外部的处理器(2),设于壳体(1)外部且与处理器(2)连接的转接器,设于壳体(1)内部且与转接器连接的网状电极(4),设于壳体(1)内部且与转接器连接的射频磁极(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包括进水口(8)和出水口(9),进水口(8)内部设有调水器(6),调水器(6)包括主体(601)和过水孔(602),主体(601)与壳体(1)的内壁面连接,过水孔(602)为锥形孔,过水孔(602)的广口端接近进水口(8),窄口端远离进水口(8),过水孔(602)的内壁面设有螺旋状的导向叶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螯合剂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接器包括电路板(302)和封闭壳(301),封闭壳(301)固定在壳体(1)外部,电路板(302)通过导线与处理器(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螯合剂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4)数量为二,电极(4)通过导体棒(11)与电路板(30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螯合剂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射频磁极(5)包括第一磁极(501)、第二磁极(503)和连接套(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佑铭杨绍洪陈静陈庄林董红霞陈世耀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恒鑫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