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4824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4 0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包括:背板,具有安装面以及与所述安装面相背设置的背面;壳体,与所述背板的安装面相铆接;连接件,具有连接端以及位于所述连接端一端的抓板,所述连接端收容于所述壳体中并通过所述抓板固定于所述背板的背面上;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悬臂,所述连接件还具有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一端自所述壳体延伸而出,并绕过所述背板,另一端形成第一连接脚,所述第二悬臂一端自所述抓板延伸而出,另一端形成第二连接脚,所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弯曲设置,二者下方形成让位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器通过将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进行弯曲设置,使二者下方形成较大的让位空间,从而有利于连接器内部的走线布置。

Connecto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onnector which comprises a back plate, an installation face and a back side arranged with the back of the mounting face; a shell is riveted with the mounting face of the back plate; a connector has a connecting end and a scratch board at the end of the connection end, and the connection end is accommodated in the shell and passes through the case. The grip plate is fixed on the back of the back plate, and the shell also has a first cantilever, which also has a second cantilever. The first cantilever end is extended from the shell and passes through the back plate, the other end forms a first connection foot, and the second end of the cantilever is extended from the scratch board and the other end is formed on the other e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leg is bent, the first cantilever and the second cantilever are bent, and the lower space is formed under the two. The connector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bent by bending the first cantilever and second cantilevers to make a larger space for the placement of the two,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arrangement of the line of walking in the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内部走线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连接器,即CONNECTOR,亦称作接插件、插头和插座。一般是指电器连接器。即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传输电流或信号。现有的连接器通常包括背板、壳体、位于其壳体内部的连接端子和走线。然而,限于连接器内部空间的有限性,现有的连接器通常存在走线困难的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包括:背板,具有安装面以及与所述安装面相背设置的背面;壳体,与所述背板的安装面相铆接;连接件,具有连接端以及位于所述连接端一端的抓板,所述连接端收容于所述壳体中并通过所述抓板固定于所述背板的背面上;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悬臂,所述连接件还具有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一端自所述壳体延伸而出,并绕过所述背板,另一端形成第一连接脚,所述第二悬臂一端自所述抓板延伸而出,另一端形成第二连接脚,所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弯曲设置,二者下方形成让位空间。其中,所述第一悬臂和/或第二悬臂为L形。其中,所述第一悬臂和/或第二悬臂为U形。其中,所述第一连接脚的两侧还一体延伸有第一侧连接脚,所述第二连接脚的两侧还一体延伸有第二侧连接脚,两个所述第一侧连接脚背向所述第一悬臂下方的让位空间进行延伸,两个所述第二侧连接脚背向所述第二悬臂下方的让位空间进行延伸。其中,所述安装面上还设置有安装端,所述壳体部分地套装于所述安装端上。其中,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收容于所述安装端中,且靠近所述安装端的端口设置。其中,所述背板还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面和背面之间的相对设置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其中,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收容于所述壳体中,且靠近所述壳体的端口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连接器通过将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进行弯曲设置,使二者下方形成较大的让位空间,从而有利于连接器内部的走线布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连接器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为U形;图2为图1中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连接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为L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下述所称“左”、“右”、“上”、“下”是以图1所示连接器所处的位置为参考方向,而并非是对本技术连接器的限制。如图1~3所示,本技术的连接器包括:背板10、壳体20、连接件30。所述背板10用于实现所述壳体20和连接件30的安装固定。具体地,所述背板10具有安装面11以及与所述安装面11相背设置的背面12。同时,所述背板10还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面11和背面12之间的相对设置的左端面13和右端面14、以及位于所述安装面11和背面12之间的相对设置的上端面15和下端面16。所述安装面11用于与所述壳体20进行安装连接,所述安装面11上设置有安装端110,所述安装端110与所述安装面11相垂直。此外,所述上端面15上开设有第一卡槽151,所述下端面16上开设有第二卡槽161。所述壳体20安装于所述安装面11上,并套装于所述安装端110上。为了实现所述壳体20与背板10之间的牢固安装,所述壳体20还具有设置有抓钩21、22,当所述壳体20与背板10安装连接时,所述抓钩21、22勾住所述上端面15和下端面16的边缘,并部分地收容于所述第一卡槽151和第二卡槽161中。如此,进一步保证了所述壳体20与背板1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所述连接件30具有连接端31以及位于所述连接端31一端的抓板32,其中,所述连接端31收容于所述壳体20中,并通过所述抓板32固定于所述背板10的背面12上。进一步地,所述抓板32上还设置有抓钩33,从而,所述连接件30通过所述抓板32固定于所述背面12上时,所述抓板32贴合于所述背面12上,且所述抓钩33勾住所述背板10的边缘。所述壳体20还具有第一悬臂23,所述连接件30还具有第二悬臂34。所述第一悬臂23和第二悬臂34用于与PCB板1进行安装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悬臂23一端自所述壳体20延伸而出,并绕过所述背板10,另一端形成第一连接脚。所述第二悬臂34一端自所述抓板延伸而出,另一端形成第二连接脚,所述第一悬臂23和第二悬臂34弯曲设置,二者下方形成让位空间。从而,通过将第一悬臂23和第二悬臂34进行弯曲设置,使二者下方形成较大的让位空间,从而有利于连接器内部的走线布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悬臂23和/或第二悬臂34为L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悬臂23和第二悬臂34均为L形。更优选地,为了形成更大的让位空间,所述第一悬臂23和/或第二悬臂34为U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悬臂23和第二悬臂34均为U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脚的两侧还一体延伸有第一侧连接脚,所述第二连接脚的两侧还一体延伸有第二侧连接脚,其中,两个所述第一侧连接脚背向所述第一悬臂23下方的让位空间进行延伸,两个所述第二侧连接脚背向所述第二悬臂34下方的让位空间进行延伸。如此,可避免所述第一侧连接脚和第二侧连接脚占用所述让位空间进而影响连接器的内部走线。此外,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垫圈40,其用于指示连接器的类型。从而,根据连接器的不同类型,可设置不同颜色的垫圈40。所述垫圈40收容于所述壳体20中,且靠近所述壳体20的端口设置。综上所述,本技术的连接器通过将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进行弯曲设置,使二者下方形成较大的让位空间,从而有利于连接器内部的走线布置。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背板,具有安装面以及与所述安装面相背设置的背面;壳体,与所述背板的安装面相铆接;连接件,具有连接端以及位于所述连接端一端的抓板,所述连接端收容于所述壳体中并通过所述抓板固定于所述背板的背面上;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悬臂,所述连接件还具有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一端自所述壳体延伸而出,并绕过所述背板,另一端形成第一连接脚,所述第二悬臂一端自所述抓板延伸而出,另一端形成第二连接脚,所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弯曲设置,二者下方形成让位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背板,具有安装面以及与所述安装面相背设置的背面;壳体,与所述背板的安装面相铆接;连接件,具有连接端以及位于所述连接端一端的抓板,所述连接端收容于所述壳体中并通过所述抓板固定于所述背板的背面上;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悬臂,所述连接件还具有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一端自所述壳体延伸而出,并绕过所述背板,另一端形成第一连接脚,所述第二悬臂一端自所述抓板延伸而出,另一端形成第二连接脚,所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弯曲设置,二者下方形成让位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和/或第二悬臂为L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和/或第二悬臂为U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祖民程卫亚张余磊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市泰奇亿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