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压绳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2822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13:33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煤矿辅助运输设备卡轨车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气动压绳轮包括框架、第一压绳轮、第二压绳轮、第一旋转支座、第二旋转支座、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电磁阀和操控台;第一压绳轮轴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旋转支座上,第一旋转支座一侧连接第一支撑杆的一端,第一支撑杆另一端连接框架底部,第一气缸伸缩杆的端部与第一旋转支座的另一侧连接;第二压绳轮轴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转支座上,第二旋转支座一侧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一端,第二支撑杆另一端连接框架底部,第二气缸伸缩杆的端部与第二旋转支座的另一侧连接,第一旋转支座和第二旋转支座相互平行。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压绳轮压绳效果稳定、压绳轮不易损坏的特点。

Pneumatic pulley

The invention is suitable for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he coal mine auxiliary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ard rail car system, and provides a pneumatic pressure rope wheel including a frame, a first pressure rope wheel, a second pressure rope wheel, a first rotating support, a second rotating support, a first cylinder, a second cylinder, a solenoid valve and a control table, and one end of the first pressure rope axle is fixed in the first place. On the rotary bearing, one side of the first rotating support is connected with one end of the first support bar,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pole is connected to the bottom of the frame, the end of the first cylinder expansion rod is connected with the other side of the first rotating support, one end of the second rope axle is fixed on the second rotating support, and the second side of the rotating support is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side. One end of the pole, the other end of the second support rod is connected to the bottom of the frame, the end of the second cylinder telescopic rod is connected with the other side of the second rotating support, and the first rotating support and the second rotating support are parallel to each other. The inven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ble rope pressing rope, and easy to damage the rope whe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动压绳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煤矿辅助运输设备卡轨车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气动压绳轮。
技术介绍
国内目前的无极绳绞车或者无极绳卡轨车辅助运输设备中,在巷道起伏点多采用压绳轮结构,将飘起的钢丝绳压到轮体内侧,使其保持轨道平面度,基本结构有两轮水平打开式和3轮垂直打开方式。这两种结构都是基于弹簧力的作用,利用牵引车碰撞机构碰撞压绳轮从而实现打卡和闭合,使用效果不稳定。在坡度较小或者平直轨道上使用效果还可以,但是在起伏较大处,由于受钢丝绳垂直方向力较大,都易造成跳绳,具有安全隐患,特殊情况下还需要配合安装人工手动压绳装置,这样既增加成本,又影响了运输效率;同时存在不易打开的情况,引起压绳轮轴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动压绳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压绳轮压绳效果不稳定、容易损坏压绳轮的问题,具有压绳轮压绳效果稳定、压绳轮不易损坏的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动压绳轮,包括框架、第一压绳轮、第二压绳轮、第一旋转支座、第二旋转支座、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电磁阀和操控台;所述框架两侧分别与轨道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绳轮轴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旋转支座上,所述第一旋转支座一侧连接第一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铰制孔,所述框架底部设有第一铰轴,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铰制孔与所述第一铰轴通过插销连接,所述第一气缸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伸缩杆的端部通过浮动接头与所述第一旋转支座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压绳轮轴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旋转支座上,所述第二旋转支座一侧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铰制孔,所述框架底部设有第二铰轴,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的铰制孔与所述第二铰轴通过插销连接,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伸缩杆的端部通过浮动接头与所述第二旋转支座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支座和所述第二旋转支座相互平行;所述电磁阀安装在气缸和气源之间,所述电磁阀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操控台,所述操控台控制所述电磁阀动作。进一步地,气动压绳轮还包括接近传感器,所述接近传感器安装在轨道侧部,所述接近传感器连接所述操控台,所述接近传感器用于采集轨道上车辆位置信息。进一步地,所述接近传感器为防爆型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阀为二位五通电磁阀,设有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连接气源,所述第一气缸的第一气口和所述第二气缸的第一气口均连接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气缸的第二气口和所述第二气缸的第二气口均连接所述第二出气口。进一步地,所述操控台包括处理器、显示装置和操作面板,所述电磁阀、所述显示装置和所述操作面板均连接所述处理器。进一步地,所述处理器为单片机或PLC。进一步地,所述浮动接头在锐角范围内可旋转调节。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阀为防爆型电磁阀。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设计气动压绳轮,包括框架、第一压绳轮、第二压绳轮、第一旋转支座、第二旋转支座、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电磁阀和操控台;框架两侧分别与轨道两侧固定连接,第一压绳轮轴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旋转支座上,第一旋转支座一侧连接第一支撑杆的一端,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铰制孔,框架底部设有第一铰轴,第一支撑杆上的铰制孔与第一铰轴通过插销连接,第一气缸与框架固定连接,第一气缸伸缩杆的端部通过浮动接头与第一旋转支座的另一侧连接;第二压绳轮轴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转支座上,第二旋转支座一侧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一端,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铰制孔,框架底部设有第二铰轴,第二支撑杆上的铰制孔与第二铰轴通过插销连接,第二气缸与框架固定连接,第二气缸伸缩杆的端部通过浮动接头与第二旋转支座的另一侧连接,第一旋转支座和第二旋转支座相互平行;电磁阀安装在气缸和气源之间,电磁阀的控制端连接操控台,操控台控制电磁阀动作。在牵引车辆过车中,通过操控台控制电磁阀动作,气源中的气体进入第一气缸的第一气口和第二气缸的第一气口中,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伸长,带动第一旋转支座和第二旋转支座分别绕第一铰轴和第二铰轴运动,使第一压绳轮和第二压绳轮的边缘相互接触,此时牵引车辆用的钢丝绳在第一压绳轮和第二压绳轮之间,使钢丝绳与轨道平行,保证被牵引车辆的平稳运行,当车辆靠近压绳轮时,通过操控台控制电磁阀动作,气源中的气体进入第一气缸的第二气口和第二气缸的第二气口中,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缩短,第一旋转支座和第二旋转支座向两侧运动,带动第一压绳轮和第二压绳轮分开,保证车辆在通过压绳轮时不会碰撞压绳轮造成损坏。通过此种技术手段实现在车辆正常运行时,牵引钢丝绳压被到第一压绳轮和第二压绳轮之间,保证钢丝绳与轨道平行,保证车辆的平稳运行,当车辆需要通过压绳轮时,第一压绳轮和第二压绳轮向两侧运动,形成空隙,保证车辆在通过时不会碰撞压绳轮造成损坏,另外由于第一压绳轮和第二压绳轮运动均由气缸带动,在第一压绳轮和第二压绳轮靠近的压力可调,保证二者之间的钢丝绳不会跳出,提高压绳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的。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动压绳轮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动压绳轮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动压绳轮的控制原理图。图中:1、框架;2、第一压绳轮;3、第二压绳轮;4、第一旋转支座;5、第二旋转支座;6、第一气缸;7、第二气缸;8、接近传感器;9、钢丝绳;10、电磁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专利技术。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动压绳轮的主视图和俯视图,气动压绳轮包括框架1、第一压绳轮2、第二压绳轮3、第一旋转支座4、第二旋转支座5、第一气缸6、第二气缸7、电磁阀10和操控台;框架1两侧分别与轨道两侧固定连接,第一压绳轮2轴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旋转支座4上,第一旋转支座4一侧连接第一支撑杆的一端,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铰制孔,框架1底部设有第一铰轴,第一支撑杆上的铰制孔与第一铰轴通过插销连接,第一气缸6与框架1固定连接,第一气缸6伸缩杆的端部通过浮动接头与第一旋转支座4的另一侧连接;第二压绳轮3轴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转支座5上,第二旋转支座5一侧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一端,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铰制孔,框架1底部设有第二铰轴,第二支撑杆上的铰制孔与第二铰轴通过插销连接,第二气缸7与框架1固定连接,第二气缸7伸缩杆的端部通过浮动接头与第二旋转支座5的另一侧连接,第一旋转支座4和第二旋转支座5相互平行;电磁阀10安装在气缸和气源之间,电磁阀10的控制端连接操控台,操控台控制电磁阀10动作。在牵引车辆过车中,通过操控台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气动压绳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动压绳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第一压绳轮(2)、第二压绳轮(3)、第一旋转支座(4)、第二旋转支座(5)、第一气缸(6)、第二气缸(7)、电磁阀(10)和操控台;所述框架(1)两侧分别与轨道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绳轮(2)轴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旋转支座(4)上,所述第一旋转支座(4)一侧连接第一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铰制孔,所述框架(1)底部设有第一铰轴,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铰制孔与所述第一铰轴通过插销连接,所述第一气缸(6)与所述框架(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6)伸缩杆的端部通过浮动接头与所述第一旋转支座(4)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压绳轮(3)轴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旋转支座(5)上,所述第二旋转支座(5)一侧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铰制孔,所述框架(1)底部设有第二铰轴,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的铰制孔与所述第二铰轴通过插销连接,所述第二气缸(7)与所述框架(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7)伸缩杆的端部通过浮动接头与所述第二旋转支座(5)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支座(4)和所述第二旋转支座(5)相互平行;所述电磁阀(10)安装在气缸和气源之间,所述电磁阀(10)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操控台,所述操控台控制所述电磁阀(10)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压绳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第一压绳轮(2)、第二压绳轮(3)、第一旋转支座(4)、第二旋转支座(5)、第一气缸(6)、第二气缸(7)、电磁阀(10)和操控台;所述框架(1)两侧分别与轨道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绳轮(2)轴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旋转支座(4)上,所述第一旋转支座(4)一侧连接第一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铰制孔,所述框架(1)底部设有第一铰轴,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铰制孔与所述第一铰轴通过插销连接,所述第一气缸(6)与所述框架(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6)伸缩杆的端部通过浮动接头与所述第一旋转支座(4)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压绳轮(3)轴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旋转支座(5)上,所述第二旋转支座(5)一侧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铰制孔,所述框架(1)底部设有第二铰轴,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的铰制孔与所述第二铰轴通过插销连接,所述第二气缸(7)与所述框架(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7)伸缩杆的端部通过浮动接头与所述第二旋转支座(5)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支座(4)和所述第二旋转支座(5)相互平行;所述电磁阀(10)安装在气缸和气源之间,所述电磁阀(10)的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义江吴东闯刘江贾立辉刘少伟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