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15295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8 0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在第一引水中平洞附近的施工支洞内设置封堵体并在封堵体内一侧设置第一检修进人通道,使得第一引水中平洞压力钢管可以采用埋管设计,可以充分考虑围岩的承载能力,降低管壁厚度;第二引水中平洞和与第一引水中平洞相交的施工支洞相交且连通,在位于第一引水中平洞和第二引水中平洞之间的施工支洞内设置封堵体,在靠近第二引水中平洞的封堵体内设置第三检修进人通道,第三检修进人通道的出口设置在第二引水中平洞内,入口设置在排水廊道内,从而可以减少第二引水中平洞内检修进人通道的开挖通道长度,还可以充分考虑围岩的承载能力,降低管壁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
本技术属于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输水系统在立面布置上,有竖井和斜井两种方式。对于高水头电站,往往在竖井或斜井中间部位设置中平段,将竖井或斜井分成上下两段,以方便施工;为了方便后期进行隧洞的检修,一般会在中平洞设置检修进人通道。对于中平洞设置压力钢管的工程一把采取施工支洞不封堵而直接设置进人孔的方式,若是输水隧洞较多,则在一个钢管顶部扩挖增设爬梯形成过人通道,这样处理的优点在于直接利用施工支洞,其缺点是由于施工支洞不进行封堵,按照规范要求距离施工支洞3倍洞直径洞长范围内需按照明管设计,其内水压力全部由钢管承担,这样便无法充分利用围岩的承载能力,致使厚度较大,焊接、消应难度较大,焊接质量较难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充分利用岩体围岩的承载能力并减少工程投资且可以使得工程运行更为可靠的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为此,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所述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包括施工支洞,所述施工支洞与第一引水中平洞相交且连通,施工支洞在位于第一引水中平洞附近的洞段内设置封堵体,在封堵体内设置第一检修进人通道,第一检修进人通道的出口设置在第一引水中平洞内,第一检修进人通道的入口设置在施工支洞内。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同时,本技术还可以采用或者组合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包括排水廊道,所述排水廊道设置在第一引水中平洞的上方,所述排水廊道和施工支洞之间设置第二检修进人通道且第二检修进人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排水廊道、施工支洞相连通。所述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包括第二引水中平洞,所述第二引水中平洞设置在排水廊道的上方,所述第二引水中平洞和与第一引水中平洞相交的施工支洞相交且连通,所述第二引水中平洞与第一引水中平洞之间通过施工支洞相连通,在位于第一引水中平洞和第二引水中平洞之间的施工支洞内设置封堵体,在靠近第二引水中平洞的封堵体内设置第三检修进人通道,所述第三检修进人通道的出口设置在第二引水中平洞内,第三检修进人通道的入口设置在排水廊道内。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在第一引水中平洞附近的施工支洞内设置封堵体并在封堵体内一侧设置第一检修进人通道,使得第一引水中平洞压力钢管可以采用埋管设计,可以充分考虑围岩的承载能力,降低管壁厚度;第二引水中平洞设置在排水廊道的上方,第二引水中平洞和与第一引水中平洞相交的施工支洞相交且连通,第二引水中平洞与第一引水中平洞之间通过施工支洞相连通,在位于第一引水中平洞和第二引水中平洞之间的施工支洞内设置封堵体,在靠近第二引水中平洞的封堵体内设置第三检修进人通道,第三检修进人通道的出口设置在第二引水中平洞内,第三检修进人通道的入口设置在排水廊道内,从而可以减少第二引水中平洞内检修进人通道的开挖通道长度,还可以使得第二引水中平洞压力钢管采用埋管设计,充分考虑围岩的承载能力,降低管壁厚度。另外此,本技术所提供的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施工方便、结构简单、节约工程投资,尤其是在围岩条件较好的情形下,高压钢管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围岩承载,效益更为显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的示意图;图中:1-施工支洞;201-第一引水中平洞;202-第二引水中平洞;3-封堵体;401-第一检修进人通道;402-第二检修进人通道;403-第三检修进人通道;5-排水廊道。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一种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包括施工支洞1,施工支洞1与第一引水中平洞201相交且连通,施工支洞1在位于第一引水中平洞201附近的洞段内设置封堵体3,在封堵体3内设置第一检修进人通道401,第一检修进人通道401的出口设置在第一引水中平洞内201,第一检修进人通道401的入口设置在施工支洞1内。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包括排水廊道5,排水廊道5设置在第一引水中平洞201的上方,排水廊道5和施工支洞1之间设置第二检修进人通道402且第二检修进人通道402的两端分别与排水廊道5、施工支洞1相连通。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包括第二引水中平洞202,第二引水中平洞202设置在排水廊道5的上方,第二引水中平洞202和与第一引水中平洞201相交的施工支洞1相交且连通,第二引水中平洞202与第一引水中平洞201之间通过施工支洞1相连通,在位于第一引水中平洞201和第二引水中平洞202之间的施工支洞1内设置封堵体3,在靠近第二引水中平洞202的封堵体3内设置第三检修进人通道403,第三检修进人通道403的出口设置在第二引水中平洞202内,第三检修进人通道403的入口设置在排水廊道5内。具体施工流程如下:施工支洞与第一引水中平洞相交,施工完成后采用混凝土对第一引水中平洞和第二引水中平洞附近的施工支洞的洞段进行封堵(设置封堵体),在封堵体上分别预留第一检修进人通道和第三检修进人通道,第一检修进人通道的入口位于施工支洞内,可以通过施工支洞直接进出;第三检修进人通道的入口位于排水廊道内;在施工支洞的合适位置再设置一条第二检修进人通道,第二检修进人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排水廊道、施工支洞相连通;这样布置的好处在于,两条引水中平洞全部设置在岩体内,能够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作用,降低钢管壁厚,第二检修进人通道和第三检修进人通道通过排水廊道进行连通,充分利用了排水廊道,省去了开挖费用,达到了工程检修方便、投资节约和钢管埋深岩体且运行可靠性高的目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技术,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对本技术进行限制,在本技术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作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包括施工支洞,所述施工支洞与第一引水中平洞相交且连通,施工支洞在位于第一引水中平洞附近的洞段内设置封堵体,在封堵体内设置第一检修进人通道,第一检修进人通道的出口设置在第一引水中平洞内,第一检修进人通道的入口设置在施工支洞内;所述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包括排水廊道,所述排水廊道设置在第一引水中平洞的上方,所述排水廊道和施工支洞之间设置第二检修进人通道且第二检修进人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排水廊道、施工支洞相连通;所述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包括第二引水中平洞,所述第二引水中平洞设置在排水廊道的上方,所述第二引水中平洞和与第一引水中平洞相交的施工支洞相交且连通,所述第二引水中平洞与第一引水中平洞之间通过施工支洞相连通,在位于第一引水中平洞和第二引水中平洞之间的施工支洞内设置封堵体,在靠近第二引水中平洞的封堵体内设置第三检修进人通道,所述第三检修进人通道的出口设置在第二引水中平洞内,第三检修进人通道的入口设置在排水廊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包括施工支洞,所述施工支洞与第一引水中平洞相交且连通,施工支洞在位于第一引水中平洞附近的洞段内设置封堵体,在封堵体内设置第一检修进人通道,第一检修进人通道的出口设置在第一引水中平洞内,第一检修进人通道的入口设置在施工支洞内;所述高水头电站压力钢管检修布置结构包括排水廊道,所述排水廊道设置在第一引水中平洞的上方,所述排水廊道和施工支洞之间设置第二检修进人通道且第二检修进人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高会余雪松郑全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