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87685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5 0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真空发生器,包括:连接部,其包括上连接部及下连接部;下连接部内形成有出气腔,上连接部内形成有进气腔,且其侧壁设有进气孔和吸入孔;真空部,其一端内置于进气腔、另一端延伸至出气腔内,且其内部形成有负压腔及负压孔;及压力传感器,其嵌设于上连接部上端面的容置槽内且其检测端延伸至进气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一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进气腔的进气端的空气压力,其可根据检测的空气压力判断吸入孔的负压大小,从而便于控制吸入孔的负压大小进而避免负压过小时油墨回收率低、负压过大时吸入较多空气的杂质;同时将其设置由连接部和真空部组成,从而便于堵塞时拆卸、清洗。

A vacuum genera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vacuum generator, which comprises a connecting part, which comprises an upper connecting part and a lower connecting part; an air outlet cavity is formed in the lower connecting part, an inlet cavity is formed in the upper connecting part, an inlet hole and a suction hole are provided on the side wall, and one end of the vacuum section is built on the air inlet cavity and the other end extends to the outgassing chamber. A negative pressure cavity and a negative pressure hole are formed inside, and a pressure sensor is embedded in a capacitive groove on the upper end of the upper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detection end is extended to the intake chamber. The utility model can detect the air pressure in the intake air of the intake cavity by setting a pressure sensor in real time, and it can judge the negative pressure of the suction hole according to the air pressure detected, thus it is convenient to control the negative pressure size of the suction hole, and then avoid the impurities of inking in low negative pressure and inhaling more air when the negative pressure is too larg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composed of a connecting part and a vacuum part, so as to facilitate disassembly and cleaning when block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真空发生器
本技术涉及喷码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回收喷墨的真空发生器。
技术介绍
喷码机在喷印完成后,为了避免喷印过程中多余的油墨浪费,一般通过真空发生器产生负压以将多余的油墨回收。但是,现有的真空发生器无法判断其油墨回收口的负压大小,其易导致油墨回收不够及时或吸收过多的空气中的杂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真空发生器,解决现有技术中真空发生器无法判断其油墨回收口的负压大小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真空发生器,包括:一连接部,其包括上连接部及可拆卸连接于上连接部下端的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内形成有一出气腔,所述上连接部内形成有一与所述出气腔连通的进气腔,且其侧壁设置有与进气腔连通的进气孔和吸入孔;一真空部,其一端内置于进气腔、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出气腔内,且其内部形成有一上下贯通的负压腔及一连通负压腔和吸入孔的负压孔;其中,所述负压腔的上、下端分别与进气腔的进气端和出气腔的出气端连通;及一压力传感器,其嵌设于上连接部上端面的容置槽内且其检测端延伸至进气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设置一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进气腔的进气端的空气压力,其可根据检测的空气压力判断吸入孔的负压大小,从而便于控制吸入孔的负压大小进而避免负压过小时油墨回收率低、负压过大时吸入较多空气的杂质;同时将其设置由连接部和真空部组成,从而便于堵塞时拆卸、清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真空发生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真空发生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图1的A-A向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上连接图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真空发生器,包括连接部1、真空部2和压力传感器3。连接部1包括上连接部11及可拆卸连接于上连接部11下端的下连接部12;所述下连接部12内形成有一出气腔121,所述上连接部11内形成有一与所述出气腔121连通的进气腔111,且其侧壁设置有与进气腔111连通的进气孔112和吸入孔113;真空部2的上端内置于进气腔111、下端则延伸至所述出气腔121内,而且真空部2内部形成有一上下贯通的负压腔21及一连通负压腔21和吸入孔113的负压孔22;其中,所述负压腔21的上、下端分别与进气腔111的进气端和出气腔121的出气端连通;压力传感器3嵌设于上连接部11上端面的容置槽114内且其检测端延伸至进气腔111内。实际应用时,进气孔112可与外置进风设备连接,以便于向进风腔内输入气流,而吸入孔113则可与回收嘴连接,以便于回收油墨,而出气腔121的出气端则可与油墨收集设备连接,也可将油墨收集设备的收集管延伸至出气腔121内并与负压腔21的出气端连接。真空发生器工作时,气流由进气孔112进入,并由进气腔111的进气端进入负压腔21内,在气流沿负压腔21运动过程中,其可使得与其连通的负压孔22内产生负压,进而使得吸入孔113内产生负压,其可将回收嘴内的油墨吸入并与负压腔21内的空气混合,然后输送至油墨收集设备。其中,压力传感器3可实时检测进气腔111的进气端的气压,而当其进气端的气压越大时,则负压腔21内的气体流速越块,对应的吸入孔113内产生的负压越大,故本实施例可通过压力传感器3检测的气压值判断吸入孔113内的负压大小,进而通过控制进风设备的进风量控制负压大小,其可保证产生的负压与回收的油墨相契合,避免负压过小时回收不及时,而当负压过大时易吸入较多的空气,进而吸入较多的杂质,而油墨易与空气中的杂质混合导致堵塞或油墨污染,故其便于控制负压。而且,本实施例的真空部2的上下端分别内置于进气腔111和出气腔121,且上连接部11和下连接部12采用可拆卸连接,当发生堵塞时,可直接将上连接部11和下连接部12拆卸,并将真空部2取出进行清理,其避免了堵塞时清理难度大。为了保证真空部2与进气腔111连接的密封性,所述真空部2外壁同轴设置有由下至上依次排列的下环形槽23、中间环形槽24和上环形槽25,下环形槽23、中间环形槽24和上环形槽25均呈环形,上环形槽25和下环形槽23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置,即上环形槽25可设置为一个、两个或多个,对应的,下环形槽23也可设置为一个、两个或多个;为了保证密封,上环形槽25和下环形槽23内分别嵌设有上密封圈4和下密封圈5,上密封圈4和下密封圈5的外壁均密封抵接于进气腔111内壁。需要说明的时,当下环形槽23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则至少一个下密封圈5内置于进气腔111、且至少一个下密封圈5内置于出气腔121内,其可保证进气腔111和出气腔121的同步密封;由于对出气腔121的密封性并没有极高的要求,故本实施例上环形槽25和下环形槽23均设置为一个即可,但是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其仅仅为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间环形槽24则用于连通吸入孔113和负压孔22,具体的,中间环形槽24的槽口与吸入孔113连通、槽底与负压孔22连通,其可使得整个中间环形槽24内产生负压,故负压孔22可根据需要设置为一个、两个或多个,其可将中间环形槽24和负压腔21连通即可。而为了提高油墨回收效率,一般负压孔22仅仅设置为一个,且其沿真空部2径向设置并与吸入孔113同轴,其可减少回收路径的距离,保证回收效率。在实际安装时,一般先将上密封圈4和下密封圈5分别嵌入上环形槽25和下环形槽23内,然后由真空部2带动上密封圈4和下密封圈5沿进气腔111由下向上运动,由于吸入孔113与进气腔111连通,当上密封圈4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由于上密封圈4与进气腔111过盈配合,其使得上密封圈4外壁易部分突出入吸入孔113内,从而导致上密封圈4外壁损坏,使得密封性降低,故本实施例所述进气腔111设置呈阶梯状,其包括外径由下至上依次增大的下密封腔111a、上密封腔111b和进气腔主体111c,进气孔112与进气腔主体111c连通,吸入孔113与所述下密封腔111a连通,当上密封圈4向上运动时,由于下密封腔111a内径大于上密封腔111b内径,且下密封腔111a内径大于上密封圈4外径,其可使得上密封圈4外壁与下密封腔111a内壁不发生接触或摩擦,其避免了上密封圈4损坏,保证了其高密封性。其中,当安装完成后,所述上密封圈4与所述上密封腔111b过盈配合,所述下密封圈5与所述下密封腔111a过盈配合,从而保证了密封的稳定性。其中,为了便于上密封圈4和下密封圈5分别在上环形槽25和下环形槽23内嵌合的稳定性,可将真空部2上端外径设置为略小于上密封腔111b的内径,而真空部4下端外径则略小于下密封腔111a的内径。其中,为了便于形成稳定负压,本实施例所述负压腔21包括上下连通的上腔体211和下腔体212,所述上腔体211内径小于下腔体212内径,且所述负压孔22连通于上腔体211与下腔体212的连通处。以上所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真空发生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部,其包括上连接部及可拆卸连接于上连接部下端的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内形成有一出气腔,所述上连接部内形成有一与所述出气腔连通的进气腔,且其侧壁设置有与进气腔连通的进气孔和吸入孔;一真空部,其一端内置于进气腔、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出气腔内,且其内部形成有一上下贯通的负压腔及一连通负压腔和吸入孔的负压孔;其中,所述负压腔的上、下端分别与进气腔的进气端和出气腔的出气端连通;及一压力传感器,其嵌设于上连接部上端面的容置槽内且其检测端延伸至进气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部,其包括上连接部及可拆卸连接于上连接部下端的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内形成有一出气腔,所述上连接部内形成有一与所述出气腔连通的进气腔,且其侧壁设置有与进气腔连通的进气孔和吸入孔;一真空部,其一端内置于进气腔、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出气腔内,且其内部形成有一上下贯通的负压腔及一连通负压腔和吸入孔的负压孔;其中,所述负压腔的上、下端分别与进气腔的进气端和出气腔的出气端连通;及一压力传感器,其嵌设于上连接部上端面的容置槽内且其检测端延伸至进气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部外壁同轴设置有由下至上依次排列的下环形槽、中间环形槽和上环形槽,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圣聪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威利达喷码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