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控地漏内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7306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0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控地漏内芯,引入智能电控伸缩浸没结构,基于内外管结构,通过电控伸缩杆(8)的引入,实现内部导流筒(5)在竖直方向上的上下移动,实现导流筒(5)与其所在蓄水筒体(4)中蓄水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以软管(3)结构实现集水槽(1)上主下水管(2)与导流筒(5)内部之间的引流,结合由水流流速传感器(7)对下水状态的判断,智能切换导流筒(5)底端敞口相对蓄水筒体(4)中蓄水区浸没与非浸没,在实现有效防臭的同时,有效提高下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控地漏内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控地漏内芯,属于智能家居

技术介绍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对卫浴间的异味控制非常重要。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各式地漏不断推向市场,现有技术地漏的发展多从材料、结构方面进行改进,从最早的铸铁到后来的铜制地漏,使得地漏在实际应用中,有效避免了锈蚀问题,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后来在进一步改进中,地漏的结构又从单一的金属结构,升级为金属与塑料相结合的结构,采用更好的工程塑料替换部分金属结构,在制造成本与使用寿命有了更好的提升。但是现有的地漏在防臭问题上,是将S弯水管的原理引入到地漏漏心当中,即在地漏漏心设计内外套筒,内筒用于下水,外筒侧面设置出水口,且内筒底端出水口低于外筒侧面出水口,如此设计,为了保证内筒底端出水口始终浸没于外筒的蓄水区中,即利用S弯水管相同的原理实现防尘问题;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由于内管底端的出水口始终浸没于蓄水区,这样当下水,水由内筒底端涌出时,就会受到来自蓄水区的阻力,如此,即在实现防臭的效果下,却忽略了下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控地漏内芯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控地漏内芯,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槽(1)、主下水管(2)、软管(3)、蓄水筒体(4)、导流筒(5)和控制模块(6),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的水流流速传感器(7)、电控伸缩杆(8);控制模块(6)连接外部供电网络进行取电,并由控制模块(6)分别为水流流速传感器(7)、电控伸缩杆(8)进行供电;集水槽(1)顶部敞开,集水槽(1)的底部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下水口,下水口的口径与主下水管(2)的口径相适应,主下水管(2)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且主下水管(2)的顶端为敞开端,主下水管(2)的底端为封闭端,主下水管(2)的顶部敞开端与集水槽(1)上的下水口相对接;控制模块(6)设置于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控地漏内芯,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槽(1)、主下水管(2)、软管(3)、蓄水筒体(4)、导流筒(5)和控制模块(6),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的水流流速传感器(7)、电控伸缩杆(8);控制模块(6)连接外部供电网络进行取电,并由控制模块(6)分别为水流流速传感器(7)、电控伸缩杆(8)进行供电;集水槽(1)顶部敞开,集水槽(1)的底部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下水口,下水口的口径与主下水管(2)的口径相适应,主下水管(2)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且主下水管(2)的顶端为敞开端,主下水管(2)的底端为封闭端,主下水管(2)的顶部敞开端与集水槽(1)上的下水口相对接;控制模块(6)设置于集水槽(1)的下表面,水流流速传感器(7)设置于主下水管(2)中,用于检测主下水管(2)中的水流流速;主下水管(2)的底部封闭端上设置贯穿主下水管(2)内外空间的通孔,通孔的口径与软管(3)的口径相适应,软管(3)位于主下水管(2)的外部,软管(3)的其中一端对接主下水管(2)底部封闭端上的通孔;蓄水筒体(4)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蓄水筒体(4)的顶端与集水槽(1)的下表面相固定连接,蓄水筒体(4)的底端封闭,且在蓄水筒体(4)上距离其底端预设高度的侧面一周,设置贯穿蓄水筒体(4)内外空间的镂空结构(9);电控伸缩杆(8)位于蓄水筒体(4)内,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通过支架(10)与蓄水筒体(4)内部的顶端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晓慧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合利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