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的培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770159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1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制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培养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微载体悬浮培养,实现了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病毒感染鲑鱼胚胎细胞(CHSE)在含有微载体的生物反应器中大规模培养,从而获得高滴度的IHNV病毒液,适用于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繁殖及灭活疫苗制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的培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制品
,具体涉及一种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的培养方法。
技术介绍
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是鱼类重要的疾病之一,在野生和人工培育的鳟鱼和鲑鱼石斑鱼中均可发生该疾病,是一种急性的、全身性的、致命性的传染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hematopoieticnecrosisVirus,IHNV)是引起该病的病原,IHN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诺拉弹状病毒属(Novirhabdovirus)。该病给全球范围内的冷水渔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到目前为止仍未有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这类病毒的感染和传播。中国专利(CN104189899B)公布了一种制备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灭活疫苗的方法,研磨、过滤和浸毒处理发病但未死亡的稚鱼胰腺和肝脏,接种虹鳟鱼性腺细胞,在14℃条件下盲传,盲传至第十代时五天,收集细胞毒液;接种大鳞大马哈鱼胚胎细胞,从14℃开始传代,每传五代培养温度升高1℃,直至培养温度升高至20℃;用鲤鱼上皮瘤细胞在20℃条件下继续传代,传至第十二代,得到高滴度的病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的培养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悬浮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取长成单层的CHSE细胞,经胰酶消化后用细胞培养液中和,振摇分散细胞,调整细胞浓度;按4×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悬浮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取长成单层的CHSE细胞,经胰酶消化后用细胞培养液中和,振摇分散细胞,调整细胞浓度;按4×108cells/mL的量转接种到含微载体的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培养,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16-20℃,5%CO2,pH值在7.0-7.5之间,葡萄糖含量不低于330mg/dL,溶氧为40%-60%,搅拌速度为40-60rpm;S2.待步骤S1中细胞密度达到2×106cells/mL细胞时,按体积比1:1000的比例接种含IHNV病毒毒种,并加入细胞生长液,每隔5分钟进行搅拌,16-20℃孵育15-45分钟,然后设置反应器参数:培养温度为16-20℃,5%CO2,维持pH值在7.0-7.5之间,葡萄糖含量不低于450mg/dL,溶氧为40%-60%和搅拌速度30-50rpm,进行持续培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鱼类传染性造血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政华卢中正尹顺义伍活镰蒋东阳赵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齐志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