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49119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1 0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属于海洋鱼类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由钢筋支架灌注混凝土制得的礁体,礁体表面上设置有通孔,还包括供鱼类繁殖的增殖箱,增殖箱经过防腐处理的网格状钢筋编织而成,钢筋外部涂覆防腐材料;增殖箱位于礁体的内侧壁上,且与礁体内的钢筋支架相连;礁体内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种不同编织密度的增殖箱,上层增殖箱的密度大于下层增殖箱密度;同一水平面上的增殖箱的截面为环状结构;同一水平面的增殖箱之间、上下两层增殖箱之间均相互贯通;通孔与增殖箱相互贯通。本发明专利技术使不同品种的鱼类习性进行互补,从而增加养殖的成活率。

Artificial reefs with built-in reticu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属于海洋鱼类养殖

技术介绍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模拟鱼类的生长、繁殖、栖息的适宜环境,保护、增殖渔业资源。而现有的人工鱼礁,其多采用混凝土和钢筋制成,创新点主要在于礁体的形状和构造,而针对礁体内腔的利用率较低,没有针对不同鱼类习性从而增加养殖的成活率的增殖箱。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通过设置不同密度的增殖箱,实现养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包括由钢筋支架灌注混凝土制得的礁体,礁体表面上设置有通孔,还包括供鱼类繁殖的增殖箱,增殖箱经过防腐处理的网格状钢筋编织而成,钢筋外部涂覆防腐材料;增殖箱位于礁体的内侧壁上,且与礁体内的钢筋支架相连;礁体内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种不同编织密度的增殖箱,上层增殖箱的密度大于下层增殖箱密度;同一水平面上的增殖箱的截面为环状结构;同一水平面的增殖箱之间、上下两层增殖箱之间均相互贯通;通孔与增殖箱相互贯通。优选地,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孵化附着物,孵化附着物位于礁体内侧壁与增殖箱之间,孵化附着物上附着有生物产的卵。优选地,所述孵化附着物设置为侧壁上的混凝土凸起或者尼龙绳。优选地,所述增殖箱在同一水平面上设置有不同密度,增殖箱至少包括外箱和内箱,其中外箱与礁体内侧壁相固定,内箱利用空腔的空间与外箱相固定,层层相套接。优选地,所述增殖箱在同一水平面上设置有不同密度,密集的增殖箱和松散的增殖箱交替出现。优选地,所述礁体的底部设置有底箱,底箱为养殖有贝类、藻类。优选地,所述礁体的底箱中心处设置有供鱼类通行的出口。优选地,所述礁体的内侧壁设置有起吊支架。优选地,所述礁体的内侧壁的表面设置为凹凸不平状,外壁为光滑状。优选地,所述礁体的顶部开设有锥形口,锥形口上宽下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与传统的鱼礁不同之处是设置有增殖箱,通过增殖箱,则便于成鱼等的栖息。增殖箱还可以便于藻类、贝类等的附着,充当了鱼类食物的作用,也丰富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增殖箱的密度不同,适用于不同直径大小的鱼类栖息,实现养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不同品种的鱼类习性进行互补,从而增加养殖的成活率,降低出现疾病的风险,应用本专利技术还能降低饵料的供应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礁体;2、钢筋支架;3、通孔;4、起吊支架;5、锥形口;6、增殖箱;61、外箱;62、内箱;63、底箱;7、孵化附着物;8、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目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其与传统的增殖人工鱼礁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其内壁上设置有增殖箱6。图1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鱼礁呈倒U型结构,其礁体1表面布满通孔3。礁体1本体为钢筋支架2构成的框架,并利用混凝土对于钢筋支架2内部进行灌注即可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其内侧的增殖箱6部分不能被混凝土所灌注,其为空心的。鱼礁的礁体1呈倒U型设置,其内侧壁上通过网格状钢筋构成的供鱼类繁殖的增殖箱6。增殖箱6适用于不同直径,其密度由上至下依次增加,不同生长期的鱼类可以在增殖箱6得到庇护。增殖箱6采用经过防腐处理的网格状钢筋编织而成,即在钢筋外部涂覆防腐材料,避免海水的侵蚀,延长使用寿命。增殖箱6与礁体1内的钢筋支架2相连,从而实现增殖箱6与礁体1紧密接触,鱼类可以顺利通过礁体1表面的通孔3进入增殖箱6。增殖箱6密度上宽下窄的目的是,大型鱼类从顶部的锥形口5进入后,直接栖息在最顶部的增殖箱6即可;小型鱼类由于其比较弱小,则直接栖息在底部的增殖箱6,从通孔3进出,避免其与大型鱼类的密切接触而被捕食。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礁体1内侧壁与增殖箱6之间还设置有孵化附着物7,孵化附着物7便于生物产卵后的附着,此处海水流速较慢,可以极大提高生物的存活率。孵化附着物7间隔排布在礁体1内侧壁的整个区域,便于生物的产卵孵化。增殖箱6则便于成鱼等的栖息。增殖箱6还可以便于藻类、贝类等的附着,充当了鱼类食物的作用,也丰富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孵化附着物7可以设置为侧壁上的混凝土凸起,也可以设置为尼龙绳等。侧壁的表面设置为凹凸不平状,便于更多的生物的附着。同一水平面上增殖箱6其水平截面实际上为环状结构。同一水平面的增殖箱6之间是相互贯通的,可以穿过的鱼类在环形截面的增殖箱6内可以自由游动。不同水平面的增殖箱6之间也是相互贯通的,但是直径较大的鱼类是无法进入下层增殖箱6内的,其贯通的方向是单向的。在礁体1的顶部开设有锥形口5,其实质是一种上宽下窄的梯形截面。由于海洋垂钓、拖网等捕鱼设施很容易造成海洋生物被捕捞;上宽下窄的锥形口5,其设置有倾斜的斜面,鱼钩、拖网即便在扫过锥形口5的时候,也不容易掉落到窄口中,从而避免其内部的海洋生物被捕捞。此外,礁体1外部除了通孔3外,其表面是光滑的,避免拖网拖拽而导致倾倒。因此,本专利技术还具有防拖网拖拽、防海钓等的功能。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增殖箱6在同一水平面上,也可以设置有不同密度。在空腔内也可以继续增加其他的增殖箱6,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增殖箱6之间呈同心圆设置。如图3所示,增殖箱6包括外箱61和内箱62,其中外箱61与礁体1内侧壁相固定,内箱62利用空腔的空间与外箱61相固定。本实施例充分利用礁体1内部空间,便于鱼类繁殖,适用于鱼类密度较大的海洋环境中使用。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仅提供了内外两层箱体,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设置为多层箱体,层层相套接。除了如图3所示的结构外,增殖箱6在同一水平面上,也可以设置有不同密度,也可以代指在同一圆环截面上,可以设置不同密度的增殖箱6。通过密集和松散两两交替出现的增殖箱6,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时养殖不同种类的鱼,实现养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实施例四:如图4所示,增殖箱6的密度也可设置为四种,不限于图1中的三种。增殖箱6的密度根据实际需要也不限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四种。此外,增殖箱6沿礁体1向内的深度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在图1中,增殖箱6的深度比礁体1侧壁的厚度略大,但也保留了礁体1内的一定空腔。最极限的情况下,可以不预留空腔,而礁体1内部全部设置为增殖箱6。而预留空腔的目的是便于生物在不出鱼礁的情况下,即可实现自由游动,避免增殖箱6的限制。实施例五:如图5所示,礁体1的底部设置有底箱63,底箱63用于贝类、藻类的繁殖,其铺设于礁体1的整个底部。在增殖箱6的中心处设置有供鱼类通行的出口8。不论是礁体1侧壁上、还是在礁体1底部的增殖箱6,其厚度、数量、密度都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的。图1给出了三种不同密度的增殖箱6,实际上,可以根据实际高度和鱼类品种,选择几十种不同密度的网箱作为增殖箱6。实施例六:如图1至图5所示,在礁体1内侧除了增殖性、孵化附着物7外,还设置有起吊支架4。渔船上的起重设备上设置有吊钩,吊钩通过绳索从锥形口5通过,与起吊支架4挂接到一起后,可以实现人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包括由钢筋支架(2)灌注混凝土制得的礁体(1),礁体(1)表面上设置有通孔(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鱼类繁殖的增殖箱(6),增殖箱(6)经过防腐处理的网格状钢筋编织而成,钢筋外部涂覆防腐材料;增殖箱(6)位于礁体(1)的内侧壁上,且与礁体(1)内的钢筋支架(2)相连;礁体(1)内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种不同编织密度的增殖箱(6),上层增殖箱(6)的密度大于下层增殖箱(6)密度;同一水平面上的增殖箱(6)的截面为环状结构;同一水平面的增殖箱(6)之间、上下两层增殖箱(6)之间均相互贯通;通孔(3)与增殖箱(6)相互贯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包括由钢筋支架(2)灌注混凝土制得的礁体(1),礁体(1)表面上设置有通孔(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鱼类繁殖的增殖箱(6),增殖箱(6)经过防腐处理的网格状钢筋编织而成,钢筋外部涂覆防腐材料;增殖箱(6)位于礁体(1)的内侧壁上,且与礁体(1)内的钢筋支架(2)相连;礁体(1)内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种不同编织密度的增殖箱(6),上层增殖箱(6)的密度大于下层增殖箱(6)密度;同一水平面上的增殖箱(6)的截面为环状结构;同一水平面的增殖箱(6)之间、上下两层增殖箱(6)之间均相互贯通;通孔(3)与增殖箱(6)相互贯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孵化附着物(7),孵化附着物(7)位于礁体(1)内侧壁与增殖箱(6)之间,孵化附着物(7)上附着有生物产的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孵化附着物(7)设置为侧壁上的混凝土凸起或者尼龙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网状结构的增殖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殖箱(6)在同一水平面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秀儒王畅连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同力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