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10007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4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桥梁路面结构,包括若干个桥墩、拱座、桥拱、设置在述桥拱上方的路面,所述路面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机非分隔带和人行道,所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均包括四层,从下至上分别为底基层、基层、下面层和上面层;在机动车道外侧设置侧石保护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桥梁路面结构具有坚固耐用的优点。

A bridge pavement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ridge pavement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piers, abutments, arches, arranged in the arch of the road above the road, including motor vehicles, non motorized vehicles, non separation zone and sidewalks, driveways, the non motor vehicle lanes and sidewalks are consist of four layers, from under first respectively subbase and base, the lower layer and the upper layer; the side stone protection structure is arranged in the vehicle lane outside. The bridge pavement structure disclosed by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turdy and dur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梁路面结构
本技术涉及桥梁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桥梁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量与日俱增,车辆轴重逐渐向大吨位发展,普通的桥梁路道构成形式主要由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组成,但单一的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点,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普通路面使用时间长了以后,道路温度性差,承载能力弱,且单一的路面在雨水天气中更容易损伤路面,破坏路面,影响车辆在路面上行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坚固耐用的桥梁路面结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桥梁路面结构,包括若干个桥墩、设置在桥墩上方的承台、设置在承台上方的拱座,桥拱横跨在两座拱座之间,在所述拱座后方分别是前墙和后墙;在所述桥拱上方铺设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包括机动车道,在所述机动车道两侧分别设置非机动车道;在所述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机非分隔带,在所述非机动车道外侧分别设置人行道,在所述人行道外侧分别设置栏杆;所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均包括四层,从下至上分别为底基层、基层、下面层和上面层;所述机动车道的底基层、基层、下面层和上面层所用材料分别是:3%水泥稳定碎石、5%水泥稳定碎石、AC-25C粗粒式沥青砼和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砼;所述非机动车道的底基层、基层、下面层和上面层所用材料分别是:3%水泥稳定碎石、5%水泥稳定碎石、AC-25C粗粒式沥青砼和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砼;所述人行道的底基层、基层、下面层和上面层所用材料分别是:天然砂砾石、C15混凝土砼、水泥砂浆和人行道步砖。在本技术公开的桥梁路面结构中,所述机动车道、机非分隔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宽度分别为:22m、3m、4.5m和3m。在本技术公开的桥梁路面结构中,所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底基层、基层、下面层和上面层的厚度分别为:20cm、36cm、8cm和4cm,20cm、20cm、6cm和4cm,10cm、15cm、3cm和6cm。在本技术公开的桥梁路面结构中,在所述机动车道外侧设置侧石保护结构;所述侧石保护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层上方的侧石,设置在所述侧石内侧的平石,平石内侧即为机动车道的下面层和上面层;在所述平石和基层之间设置水泥砂浆垫层,在所述侧石外侧设置C15砼靠背。优选的,所述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路拱横坡均为向外侧1.5%,所述人行道横坡为向内侧2.0%,所述机非分隔带为平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公开的桥梁路面结构具有四层结构,使其具有更稳定的结构;在机动车道的上面层使用SBS改性沥青砼,延长了使用时间;在机动车道外侧设置侧石保护结构,保护了机动车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桥梁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路面布置图。图4为路面截面图。图5为侧石保护结构图。其中:1、桥墩;22、承台;3、拱座;4、栏杆;5、桥拱;6、前墙;7、侧墙;8、路面;11、机动车道;12、机非分隔带;13、非机动车道;14、人行道;81、底基层;82、基层;83、下面层;84、上面层;85、靠背;86、侧石;87、水泥砂浆垫层;88、平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请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桥梁路面结构,包括若干个桥墩1,在桥墩1上方设置承台2,在承台2上方设置拱座3,桥拱5横跨在两座拱座3之间,在拱座3后方分别是前墙6和后墙7;在桥拱5上方铺设路面8。请参见图3,本技术公开的桥梁路面结构中,桥梁路面8上设置有22m宽的机动车道11,在机动车道11两侧分别设置4.5m宽的非机动车道13;在机动车道11和非机动车道13之间设置有3m宽的机非分隔带12,在非机动车道13外侧分别设置3m宽的人行道14,在人行道14外侧分别设置栏杆4。请参见图4,机动车道11、非机动车道13和人行道14均包括四层结构,从下至上分别是底基层81、基层82、下面层83和上面层84。机动车道11的底基层81、基层82、下面层83和上面层84所用材料分别是:20cm厚3%水泥稳定碎石、36cm厚5%水泥稳定碎石、8c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和4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SBS改性);非机动车道13的底基层81、基层82、下面层83和上面层84所用材料分别是:20cm厚3%水泥稳定碎石、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6c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和4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人行道14的底基层81、基层82、下面层83和上面层84所用材料分别是:10cm厚天然砂砾石、15cm厚C15混凝土、3cm厚1:3水泥砂浆和6cm厚人行道步砖。上述桥墩1呈圆柱形,直径为1.5m,相邻两个桥墩之间的距离为3.1m。上述机动车道11与非机动车道13路拱横坡均为向外侧1.5%,人行道14横坡为向内侧2.0%,机非分隔带12均为平坡。本技术所用的沥青应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为了保护机动车道机动车道11,在机动车道11外侧设置侧石保护结构,请参见图5。在基层82上方设置侧石86,在侧石86内侧设置平石88,平石88内侧即为机动车道11的下面层83和上面层84;在平石88和基层82之间设置水泥砂浆垫层87来确保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在侧石86外侧设置C15砼靠背85,保证侧石86稳定。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限制本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技术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桥梁路面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桥梁路面结构,包括若干个桥墩(1)、设置在桥墩(1)上方的承台(2)、设置在承台(2)上方的拱座(3),桥拱(5)横跨在两座拱座(3)之间,在所述拱座(3)后方分别是前墙(6)和后墙(7);在所述桥拱(5)上方铺设路面(8),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8)包括机动车道(11),在所述机动车道(11)两侧分别设置非机动车道(13);在所述机动车道(11)和非机动车道(13)之间设置机非分隔带(12),在所述非机动车道(13)外侧分别设置人行道(14),在所述人行道(14)外侧分别设置栏杆(4);所述机动车道(11)、非机动车道(13)和人行道(14)均包括四层,从下至上分别为底基层(81)、基层(82)、下面层(83)和上面层(84);所述机动车道(11)的底基层(81)、基层(82)、下面层(83)和上面层(84)所用材料分别是:3%水泥稳定碎石、5%水泥稳定碎石、AC‑25C粗粒式沥青砼和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砼;所述非机动车道(13)的底基层(81)、基层(82)、下面层(83)和上面层(84)所用材料分别是:3%水泥稳定碎石、5%水泥稳定碎石、AC‑25C粗粒式沥青砼和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砼;所述人行道(14)的底基层(81)、基层(82)、下面层(83)和上面层(84)所用材料分别是:天然砂砾石、C15混凝土砼、水泥砂浆和人行道步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路面结构,包括若干个桥墩(1)、设置在桥墩(1)上方的承台(2)、设置在承台(2)上方的拱座(3),桥拱(5)横跨在两座拱座(3)之间,在所述拱座(3)后方分别是前墙(6)和后墙(7);在所述桥拱(5)上方铺设路面(8),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8)包括机动车道(11),在所述机动车道(11)两侧分别设置非机动车道(13);在所述机动车道(11)和非机动车道(13)之间设置机非分隔带(12),在所述非机动车道(13)外侧分别设置人行道(14),在所述人行道(14)外侧分别设置栏杆(4);所述机动车道(11)、非机动车道(13)和人行道(14)均包括四层,从下至上分别为底基层(81)、基层(82)、下面层(83)和上面层(84);所述机动车道(11)的底基层(81)、基层(82)、下面层(83)和上面层(84)所用材料分别是:3%水泥稳定碎石、5%水泥稳定碎石、AC-25C粗粒式沥青砼和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砼;所述非机动车道(13)的底基层(81)、基层(82)、下面层(83)和上面层(84)所用材料分别是:3%水泥稳定碎石、5%水泥稳定碎石、AC-25C粗粒式沥青砼和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砼;所述人行道(14)的底基层(81)、基层(82)、下面层(83)和上面层(8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双喜谈竹贤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新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