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83947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2 0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该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显示模组,环境光传感器和主板,显示模组的背面形成有光路,并且显示模组的背面连接有环境光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采集通过所述光路照射到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上的环境光的强度并输出光照强度信息至连接的主板;主板,根据接收的光照强度信息调节显示模组的屏幕的背光亮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能根据收集的环境光自动调节背光亮度,改善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
本技术涉及可穿戴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迅速,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而智能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的尺寸设计的越来越小,体积越来越薄,外观也要求与众不同。为了保证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续航时间,目前厂商普遍选择将智能可穿戴设备更多的结构空间留给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电池,这导致了智能可穿戴设备中一些功能硬件(例如,亮度调节功能)分配到的结构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智能可穿戴设备功能发挥,用户体验不佳,可知,如何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有限的空间结构中实现亮度调节功能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有限的结构空间中实现亮度调节功能,既保证了亮度调节功能的发挥,又避免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外观设计和防水性能造成影响。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该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显示模组,环境光传感器和主板;显示模组的背面形成有光路,并且显示模组的背面连接有环境光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采集通过光路照射到环境光传感器上的环境光的强度并输出光照强度信息至连接的主板;主板,根据接收的光照强度信息调节显示模组的屏幕的背光亮度。可选地,显示模组的背面粘接有第一泡棉,显示模组的材质为透光材质,第一泡棉上开孔形成光路;环境光传感器设置在与开孔对应的位置。可选地,该智能可穿戴设备还包括柔性电路板,环境光传感器与柔性电路板的一端连接,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连接有零插入力ZIF连接器,零插入力ZIF连接器固定连接至主板;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二泡棉,第二泡棉上对应第一泡棉上的开孔位置开有凹槽;环境光传感器设置在凹槽后,第二泡棉与第一泡棉压合密封固定。可选地,环境光传感器与柔性电路板的一端的上表面连接,柔性电路板的一端的下表面上通过胶粘剂粘接一补强板。可选地,主板上设置有屏蔽罩,补强板通过胶粘剂粘接在屏蔽罩上,以固定柔性电路板。可选地,显示模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固定的OCA光学胶带,触摸屏保护膜,OCA光学胶带,偏光镜片,第一玻璃基材和第二玻璃基材;第二玻璃基材和第一泡棉连接。可选地,开孔设在显示模组的一侧,且开孔到显示模组边缘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阈值。可选地,智能可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显示模组,环境光传感器和主板,显示模组的背面形成有光路,并且显示模组背面连接有环境光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通过光路采集环境光的强度并输出光照强度信息至连接的主板;主板根据光照强度信息调节显示模组的屏幕的背光亮度,从而能自动调节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屏幕的背光亮度,改善用户体验,节省电量,延长电池续航时间。另外,通过在显示模组的背面设置环境光传感器,不需要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外观面上开窗,使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外观可以设计的更加多样和丰富,提高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在显示模组的背面设置环境光传感器,也避免了对智能可穿戴设备整机的防水性能造成不利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柔性电路板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柔性电路板的一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的技术人在提出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上环境光传感器的设置存在如下问题:1、为了能够保证采集光线,环境光传感器一般都安装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与外观面上的开窗对应的位置。以智能手表为例,环境光传感器设置在智能手表的表盘方向上,但是考虑到智能手表的边框越来越窄的需求,边框上基本没有位置留给环境光传感器,所以现有技术中很少采用环境光传感器来实现屏幕的背光自动调节;2、基于环境光传感器实现背光自动调节需要有光路,光线通过光路照射到环境光传感器上,而设计光路时需要在智能手表的表面开窗,表面开窗势必给智能手表的防水带来很大的麻烦。3、现有智能手表因为空间结构问题,不能通过硬件实现自动调节背光亮度,只能通过智能手表内部安装的应用程序手动设置背光亮度,设置完成后背光亮度固定,这种方案的弊端之一是智能手表功耗较大,影响电池的续航时间。针对这些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该智能可穿戴设备中不同于现有常规的硬件设计,而是将环境光传感器设置在显示模组的背面,显示模组的背面形成有光路,环境光传感器采集通过光路照射到环境光传感器上的环境光的强度并输出光照强度信息至连接的主板,这样主板能够根据接收的光照强度信息调节显示模组的屏幕的背光亮度。从而,一方面,能够实现智能可穿戴设备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屏幕背光亮度的效果,降低产品的功耗,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延长电池的续航时间。另一方面,不影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防水性能,迎合智能可穿戴设备窄边框的设计趋势,提高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竞争力。本技术实施例是从解决智能可穿戴设备背光亮度调节问题出发,提出了一种既能够解决该问题,又不会对智能可穿戴设备有限的结构空间以及防水性能造成不利影响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以智能手表为例进行说明。这里,先介绍智能手表的背光亮度调节。本实施例之所以在智能手表采用环境光传感器主要是因为:现在智能手表的表盘一般都比较小,要调节屏幕背光只能通过手动调节,例如点击智能手表内部的应用程序的相关设置项来实现,操作不便,用户体验不佳。以下结合图1至图5,对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显示模组2,环境光传感器3和主板1;显示模组2的背面形成有光路,并且显示模组2的背面连接有环境光传感器3;环境光传感器3,采集通过光路照射到环境光传感器3上的环境光的强度并输出光照强度信息至连接的主板1;主板1,根据接收的光照强度信息调节显示模组2的屏幕的背光亮度。参见图4,显示模组2的背面粘接第一泡棉27,显示模组2的材质为透光材质,第一泡棉27上开孔23形成光路。具体的,显示模组的其它部分(即,除了粘接第一泡棉的部分)为透光材质并且显示模组背面连接的第一泡棉上又开有孔23,这样,可以让光直接照射进来,到达环境光传感器,这就形成了光路。显示模组2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固定的OCA光学胶带21(OpticallyClearAdhesive,简称OCA,是用于胶结透明光学元件的特种粘胶剂),触摸屏保护膜22,OCA光学胶带21,偏光镜片24,第一玻璃基材25和第二玻璃基材26,第二玻璃基材和第一泡棉27连接。实际应用中,OCA光学胶带21,触摸屏保护膜22,OCA光学胶带21,偏光镜片24,第一玻璃基材25,第二玻璃基材26均为透光材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泡棉27的颜色为黑色,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泡棉也可以采用其他颜色,对颜色不做限制,第一泡棉27为不透光的材质,防止漏光。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泡棉27上开有孔23,如此,环境光线通过透光的显示模组2以及第一泡棉27上开的孔23到达设在与开孔23位置对应位置的环境光传感器3上,使得环境光传感器3能够采集到环境光线。由图5可知,环境光传感器3设置在与开孔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显示模组,环境光传感器和主板,显示模组的背面形成有光路,并且显示模组的背面连接有环境光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采集通过所述光路照射到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上的环境光的强度并输出光照强度信息至连接的主板;主板,根据接收的光照强度信息调节显示模组的屏幕的背光亮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显示模组,环境光传感器和主板,显示模组的背面形成有光路,并且显示模组的背面连接有环境光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采集通过所述光路照射到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上的环境光的强度并输出光照强度信息至连接的主板;主板,根据接收的光照强度信息调节显示模组的屏幕的背光亮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的背面粘接有第一泡棉,所述显示模组的材质为透光材质,所述第一泡棉上开孔形成光路,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设置在与开孔对应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智能可穿戴设备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连接,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连接有零插入力ZIF连接器,零插入力ZIF连接器固定连接至所述主板,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二泡棉,第二泡棉上对应第一泡棉的开孔位置开有凹槽,所述环境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散华杰孟昕王浩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真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