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71133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1 1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第一场效应管源极和漏极分别连接有电极;第一场效应管源极接电源,栅极通过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接地,栅极和源极直接串联有第一电容和第四电阻后;第一三极管基极连接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连接端,发射极接地,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三极管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连接电源,基极通过第五电阻连接电源;第三三极管基极连接第四电阻和第一电容连接的一端,第三三极管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连接电源;第二三极管基极和第三三极管集电极之间通过第二电容连接;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及使用方便等优点。

A portable micro current analgesic treatment instrumen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ortable micro current repair analgesic treatment instrument, comprising a first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the first transistor, the second transistor and the third transistor; the first FET source and drain electrode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electrod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is connected to the power source, the gate through the first resistor and the second resistor ground, gate and source directly connected in series with a first capacitor and the fourth resistor connection; end of the first triode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resistor and the second resistor, grounded emitter, collector emitter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transistor emitter and third transistor; second transistor collector is connected with the power supply through the third resistor base connection the power supply through the fifth resistor; third triode base end connecting the fourth resistor and a first capacitor connected to the third transistor collector is connected with a power supply through a sixth resistor; The second transistor base and the third triode collector are connected by second capacitors, which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low production cost and convenient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
本技术涉及便携式家庭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
技术介绍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亚健康在我们人群中出现的越来越多,因此一些顽固性及慢性疼痛也伴随这亚健康经常出现,比如经痛、肩痛、腰痛、坐骨神经痛、胃痛、牙痛、关节痛等问题,这些问题由于是出现的时间不好预测,通常出现的比较突然,来不及到医院处理,而且由于医疗条件的紧张,即使是到医院后,也得经过候诊、问诊以及交费等各个程序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处理,对于出现的这些疼痛通常病人只能强忍着,对于病人来说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目前对于人体出现的疼痛,通常是直接使用止痛药物,但是止痛药物的使用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有大量的科学文献表明所有有机体的康复、生长和再生是受到内源性的生物电流调节的,这种电流是以微微和毫微级安培电流水平发生的。然而在受伤的组织,阻抗的大量增加(生物电阻抗),将会产生一个电路隔断效应。如果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将可能导致疼痛和慢性生理功能障碍。而可以通过传送外源性的微电流到受伤部位,可以增加内源性的电流,受伤组织的阻抗将会被降低,从而使得生物电重新进入伤患区域,以恢复受伤细胞内外平衡,使得疼痛得到有效的缓解。多年来,队医和物理治疗师的大量使用此方法来进行物理康复和运动创伤的治疗,但这些治疗都依赖于大型设备并只能在医院中进行,因此病人难以得到及时快速的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以及使用寿命长的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患者通过该治疗仪能够随时随地的对自身出现的一些慢性和顽固性疼痛进行缓解。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和第三三极管Q4;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和漏极分别连接有电极;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接直流电源,第一场效应管Q1栅极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接地;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依次串联第一电容C3和第四电阻R4后连接源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连接端,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直流电源,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直流电源;第三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第四电阻R4和第一电容C3连接的一端,第三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直流电源;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和第三三极管Q4的集电极之间通过第二电容C4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为P沟道耗尽型场效应管;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和第三三极管Q4分别为NPN三极管。优选的,还包括第二场效应管Q5,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5为P沟道耗尽型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Q5的源极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直流电源,栅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漏极通过发光二极管接地。优选的,还包括第四三极管Q6,第四三极管Q6为PNP三极管;其中第四三极管Q6的发射极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直流电源,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集电极通过发光二极管接地。优选的,所述直流电源为3V的电池。优选的,第四电阻R4阻值是第三电阻R3阻值的4.7倍,第五电阻R5阻值是第六电阻R6阻值的22倍。优选的,第一电容C3和第二电容C4的容值相等。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1)本技术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主要由第一场效应管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三三极管Q4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和栅极两个电极构成,并且在电路中设置有电阻和电容构成的RC充电和放电电路。将两个电极接触人体痛点两端后,RC充电和放电电路控制第一场效应管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和第三三极管Q4的工作状态,实现电极之间电流的控制,其中当第一场效应管Q1导通时,微电流由一个第一电极通过人体痛点后流向第二电极,产生治疗效果,对人体进行治疗;当第一场效应管Q1截止时,将无电流传过电极和人体痛点,不对人体进行治疗。本技术治疗仪仅需要场效应管、三极管、电容和电阻组成的模拟电路即可实现微电流的治疗,电路结构非常简单,便于携带;并且电路中所使用的电子器件价格都非常的低,因此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技术治疗仪使用者仅需将电极贴于疼痛点两端即可,不需要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使用非常方便。本技术中,在两个电极接触人体痛点两端后,人体痛点每个隔一时间段有电流通过,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对患者部位进行治疗而不被察觉。(2)本技术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设置有发光二极管,当有微电流从第一电极通过人体痛点后流向第二电极时,即对人体进行治疗时,发光二极管不亮,当无电流传过电极和人体痛点时,则发光二极管变亮,此时不在治疗状态,因此本能技术通过发光二极管让使用者知晓当前治疗状态。(3)本技术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的电路为模拟电路,用电量非常的少,一个3V的电池可以使得本技术治疗仪的有效治疗时间长达500个小时,使用寿命非常的长。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电路原理图。图2是实施例2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1、第二场效应管Q5、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和第三三极管Q4;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第一电极,漏极连接第二电极;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接直流电源,第一场效应管Q1栅极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接地;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依次串联第一电容C3和第四电阻R4后连接源极;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连接端,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直流电源,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直流电源;第三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第四电阻R4和第一电容C3连接的一端,第三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直流电源;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和第三三极管Q4的集电极之间通过第二电容C4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为P沟道耗尽型场效应管;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和第三三极管Q4分别为NPN三极管。第二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直流电源,栅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漏极通过串联的第七电阻R7和发光二极管接地;第二场效应管Q5为P沟道耗尽型场效应管。本实施例中直流电源为3V的电池。在本实施例中取第四电阻R4阻值是第三电阻R3阻值的4.7倍,第五电阻R5阻值是第六电阻R6阻值的22倍。第一电容C3和第二电容C4的容值相等。本实施例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实现微电流治疗的原理如下:当电极未接到人体时,即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断开时,此时第一场效应管Q1和第二场效应管Q5的栅源电源VGS小于零,因此第一场效应管Q1和第二场效应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和第三三极管(Q4);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第一电极,漏极连接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接直流电源,第一场效应管(Q1)栅极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接地;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依次串联第一电容(C3)和第四电阻(R4)后连接源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连接端,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直流电源,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直流电源;第三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第四电阻(R4)和第一电容(C3)连接的一端,第三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直流电源;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和第三三极管(Q4)的集电极之间通过第二电容(C4)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为P沟道耗尽型场效应管;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和第三三极管(Q4)分别为NPN三极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微电流镇痛修复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和第三三极管(Q4);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第一电极,漏极连接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接直流电源,第一场效应管(Q1)栅极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接地;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依次串联第一电容(C3)和第四电阻(R4)后连接源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连接端,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直流电源,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直流电源;第三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第四电阻(R4)和第一电容(C3)连接的一端,第三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直流电源;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和第三三极管(Q4)的集电极之间通过第二电容(C4)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为P沟道耗尽型场效应管;第一三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松涛廖全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千牧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