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工艺生产ε-聚-L-赖氨酸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66822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回流工艺生产ε-聚-L-赖氨酸的方法,是采用从土壤中筛选所获得的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对S-(2-氨基乙基)-L-半胱氨酸(以下简称AEC)、甘氨酸和磺胺胍都具有抗性]进行ε-聚-L-赖氨酸的发酵生产,将提取过程的后期穿透液循环使用,进行流加发酵生产ε-聚-L-赖氨酸;洗脱过程的后期洗脱液循环使用,用于下一批洗脱;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发酵液进行脱色。本发明专利技术改变了已有生产工艺步骤。不仅提高了ε-聚-L-赖氨酸的产率,节约了成本而且减少了发酵废液和洗脱用盐酸废液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由于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发酵液进行脱色,脱色效果明显,损失减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回流工艺生产ε-聚-L-赖氨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生产方法是:步骤1:采用从土壤中筛选所获得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albulus)在培养基进行ε-聚-L-赖氨酸发酵生产,培养条件为pH6.8左右、温度25~35℃、好气条件下振荡培养或搅拌培养,培养15~30h,80~100h结束发酵;步骤2:将结束发酵后的发酵液离心除去菌体及部分固形物,上清液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交换吸附后洗脱,收集的前期洗脱液,经阴离子交换树脂脱色后,再经过滤、真空浓缩、干燥,得到ε-聚-L-赖氨酸;后期洗脱液留待下次备用;步骤3:在发酵罐内采用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albulus)进行ε-聚-L-赖氨酸发酵生产,培养条件为pH6.8左右、温度25~35℃、转速220r/min左右,好气条件下振荡培养或搅拌培养15~30h,流加提取过程中产生的后期穿透液,继续培养40~60h,结束发酵后离心除去菌体及部分固形物,上清液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洗脱,前期洗脱液经阴离子交换树脂脱色后,再经过滤、真空浓缩、干燥,得到ε-聚-L-赖氨酸;收集后期洗脱液留存待用;步骤4:循环步骤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士儒曹伟峰张恺瑞谭之磊孙艳芳李婷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