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土地承载力分析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资源评价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土地承载力分析方法。
技术介绍
土地承载力研究多集中于土地未来生产能力计算人口承载量,其计算方法有两类,直接计算法和生产潜力推算法。直接计算法是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综合考虑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多种因素,把区域的承载力看作一个整体,对人口数量进行动态的定量计算。生产潜力推算法是根据一定的生产条件、生活水平计算出土地资源承载人口的数量,其核心就是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传统的测算方法主要是基于人类基本农畜牧产品供给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方法,而本专利技术选择了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区方法来测算土地资源供给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土地承载力分析方法,从土地供给角度,通过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确定适宜开发建设的土地可供给量,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用地情景下土地资源可支撑的人口与经济规模,以此度量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土地承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土地承载力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研究区域进行资料收集与调查;步骤二,确定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及评价体系,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步骤三,划分评价单元;步骤四,土地生态适宜性单因子评价:分别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及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确定方案,对各普通评价因子进行分析评价;步骤五,因子图层的叠加及评价结果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因子加权叠加法对单因子评价结果进行综合以及图层的叠加,得到研究区域内总的生态适宜性分值;根据对于各个网格的适宜性分值计算结果,将生态适宜性分为四个级别: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步骤六,土地供给量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土地承载力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研究区域进行资料收集与调查;步骤二,确定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及评价体系,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步骤三,划分评价单元;步骤四,土地生态适宜性单因子评价:分别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及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确定方案,对各普通评价因子进行分析评价;步骤五,因子图层的叠加及评价结果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因子加权叠加法对单因子评价结果进行综合以及图层的叠加,得到研究区域内总的生态适宜性分值;根据对于各个网格的适宜性分值计算结果,将生态适宜性分为四个级别: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步骤六,土地供给量计算:通过适宜性分区结果,结合GIS,综合分析比较,计算各评价单元可供利用的土地面积,即人均可建设用地面积;步骤七,各评价单元土地资源禀赋计算:R=任一评价单元人均可建设用地面积/研究区域人均可建设用地面积其中,当任一评价单元人均可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研究区域人均可建设用地面积时R=1;当任一评价单元人均可建设用地面积小于研究区域人均可建设用地面积时0<R<1;步骤八,各评价单元土地资源供给压力计算:P=任一评价单元已用建设用地面积/评价单元可建设用地面积其中,P为各评价单元土地资源供给压力,0<P≤1,当评价单元已用建设用地面积大于评价单元可建设用地面积时,取P=1;步骤九,研究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根据土地资源禀赋与土地资源供给压力的压力响应关系分析研究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各评价单元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为土地资源禀赋和土地资源压力的函数,公式为:Q=R×(1-P)其中,Q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数值在0-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土地承载力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收集的资料包括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历史与现状数据、区域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情况、土地利用规划原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土地承载力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分为限制因子和普通评价因子,所述限制因子包括基本农田区、水域及周围200m缓冲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重要山领地、地震断裂带、防护林带、水源地、洪水调蓄功能区;所述普通评价因子包括土壤保护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水土流失敏感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离主要道路的距离、离河水域的距离、现有土地利用方式、坡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土地承载力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土壤保护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