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开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2288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4 1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门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开扇结构,由内型材和外型材组成,内型材和外型材均为空腔结构,内型材和外型材之间有隔热条连接,内型材和外型材边缘设置有若个凸缘和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内开扇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美观大方,性能优良,安装维护方便,密封性好,稳定性强,安全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开扇结构
本技术涉及门窗
,具体为一种内开扇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门窗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因此提高窗户的保温性和气密性是提高门窗节能乃至建筑节能的关键。由此可见,节能门窗在我国已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广泛的推广应用。中国专利库中公开了一种多重密封平开窗内开扇(CN201320562255.8),包括内开扇主体、室外伸边、侧边框第一、接合槽、室内伸边、侧边框第二,所述内开扇主体位于平开窗上,所述室外伸边与内开扇主体连接,所述侧边框第一与室外伸边连接,所述接合槽与侧边框第一连接,所述室内伸边与接合槽连接,所述侧边框第二与室内伸边连接。本技术采取多重胶条进行密封,窗框横竖料采用自攻螺丝进行连接,螺丝隐藏竖向边框内部,气密性能提高了100%,水密性能提高了80%,优化设计,美观大方,性能优良,安装维护方便,节省材料,隔热性能优。现有的内开扇结构由于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密封效果不好,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开扇结构,由内型材和外型材组成,内型材和外型材均为空腔结构,内型材和外型材之间有隔热条连接,内型材和外型材边缘设置有若个凸缘和卡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内开扇结构,其包括,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外第一卡槽3、外第二卡槽4、外第一凸缘5、外第三卡槽6、隔热条7、内第一卡槽8、内第二卡槽9、内第三卡槽10、内第四卡槽11、内第五卡槽12、结合槽13。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都为空腔构造,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之间通过两个隔热条7连接,所述隔热条7两端分别与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卡接,其中一个隔热条7上设置有结合槽13;所述外型材主体1外端面向一侧延伸且延伸部分一端设置有外第一卡槽3,延伸部分中间设置有外第二卡槽4,所述外第二卡槽4的一端设置在外型材主体1侧面上;所述外型材主体1外端面另一侧呈倒L形弯折,弯折部分为一矩形空隙;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端面两端设置有外第三卡槽6;所述外型材主体1一侧设置有外第一凸缘5;所述内型材主体2外端面向一侧延伸且延伸部分一端设置有内第二卡槽9,延伸部分中间设置有内第三卡槽10,所述内第三卡槽10一端与内第二卡槽9一端一体,所述内第三卡槽10另一端设置在内型材主体2侧面上;所述内型材主体2内端面两端分别设置有内第五卡槽12,所述内第五卡槽12与外第三卡槽6一一对应;所述内型材主体2一侧设置有内第四卡槽11;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的外端面外侧都为平面。优选地,所述外第一卡槽3或外第二卡槽4为一边开口的矩形结构,开口两侧设置有向内延伸块。优选地,所述外第一凸缘5为I形结构。优选地,所述内第一卡槽8为一边开口的矩形结构,开口两侧设置有向内的延伸块,所述内第一卡槽8一端为T形结构。优选地,所述内第三卡槽10或内第四卡槽11为一边开口的矩形结构,开口两侧设置有向内的延伸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内开扇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美观大方,性能优良,安装维护方便,密封性好,稳定性强,安全度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1-外型材主体、2-内型材主体、3-外第一卡槽、4-外第二卡槽、5-外第一凸缘、6-外第三卡槽、7-隔热条、8-内第一卡槽、9-内第二卡槽、10-内第三卡槽、11-内第四卡槽、12-内第五卡槽、13-结合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都为空腔构造,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之间通过两个隔热条7连接,所述隔热条7两端分别与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卡接,其中一个隔热条7上设置有结合槽13;所述外型材主体1外端面向一侧延伸且延伸部分一端设置有外第一卡槽3,延伸部分中间设置有外第二卡槽4,所述外第二卡槽4的一端设置在外型材主体1侧面上;所述外型材主体1外端面另一侧呈倒L形弯折,弯折部分为一矩形空隙;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端面两端设置有外第三卡槽6;所述外型材主体1一侧设置有外第一凸缘5;所述内型材主体2外端面向一侧延伸且延伸部分一端设置有内第二卡槽9,延伸部分中间设置有内第三卡槽10,所述内第三卡槽10一端与内第二卡槽9一端一体,所述内第三卡槽10另一端设置在内型材主体2侧面上;所述内型材主体2内端面两端分别设置有内第五卡槽12,所述内第五卡槽12与外第三卡槽6一一对应;所述内型材主体2一侧设置有内第四卡槽11;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的外端面外侧都为平面。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外第一卡槽3或外第二卡槽4为一边开口的矩形结构,开口两侧设置有向内延伸块;所述外第一凸缘5为I形结构;所述内第一卡槽8为一边开口的矩形结构,开口两侧设置有向内的延伸块,所述内第一卡槽8一端为T形结构;所述内第三卡槽10或内第四卡槽11为一边开口的矩形结构,开口两侧设置有向内的延伸块。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公开的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专利技术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
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内开扇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开扇结构,其包括,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外第一卡槽(3)、外第二卡槽(4)、外第一凸缘(5)、外第三卡槽(6)、隔热条(7)、内第一卡槽(8)、内第二卡槽(9)、内第三卡槽(10)、内第四卡槽(11)、内第五卡槽(12)、结合槽(1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都为空腔构造,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之间通过两个隔热条(7)连接,所述隔热条(7)两端分别与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卡接,其中一个隔热条(7)上设置有结合槽(13);所述外型材主体(1)外端面向一侧延伸且延伸部分一端设置有外第一卡槽(3),延伸部分中间设置有外第二卡槽(4),所述外第二卡槽(4)的一端设置在外型材主体(1)侧面上;所述外型材主体(1)外端面另一侧呈倒L形弯折,弯折部分为一矩形空隙;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端面两端设置有外第三卡槽(6);所述外型材主体(1)一侧设置有外第一凸缘(5);所述内型材主体(2)外端面向一侧延伸且延伸部分一端设置有内第二卡槽(9),延伸部分中间设置有内第三卡槽(10),所述内第三卡槽(10)一端与内第二卡槽(9)一端一体,所述内第三卡槽(10)另一端设置在内型材主体(2)侧面上;所述内型材主体(2)内端面两端分别设置有内第五卡槽(12),所述内第五卡槽(12)与外第三卡槽(6)一一对应;所述内型材主体(2)一侧设置有内第四卡槽(11);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的外端面外侧都为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开扇结构,其包括,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外第一卡槽(3)、外第二卡槽(4)、外第一凸缘(5)、外第三卡槽(6)、隔热条(7)、内第一卡槽(8)、内第二卡槽(9)、内第三卡槽(10)、内第四卡槽(11)、内第五卡槽(12)、结合槽(1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都为空腔构造,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之间通过两个隔热条(7)连接,所述隔热条(7)两端分别与外型材主体(1)、内型材主体(2)卡接,其中一个隔热条(7)上设置有结合槽(13);所述外型材主体(1)外端面向一侧延伸且延伸部分一端设置有外第一卡槽(3),延伸部分中间设置有外第二卡槽(4),所述外第二卡槽(4)的一端设置在外型材主体(1)侧面上;所述外型材主体(1)外端面另一侧呈倒L形弯折,弯折部分为一矩形空隙;所述外型材主体(1)内端面两端设置有外第三卡槽(6);所述外型材主体(1)一侧设置有外第一凸缘(5);所述内型材主体(2)外端面向一侧延伸且延伸部分一端设置有内第二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聪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声在外门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