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60782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4 0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包括支座、底座、第一撑杆、第二撑杆,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支座和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平行设置;在第一撑杆、第二撑杆之间设置两个平行的第三气动撑杆和第四气动撑杆;第三气动撑杆和第四气动撑杆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气动撑杆近所述支座的一端;第三气动撑杆和第四气动撑杆的另一端与底座连接;解决了单个气动撑杆平衡装置负重小的缺点,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不需要压缩氮气作为增压气源,减少了附件,降低了设备的在使用成本;承重大的特点。

A double pneumatic rod balanc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ouble pneumatic rod balancing device, comprising a support base, and the first pole and second pole, the first pole and second pole base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both ends of the support and said,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first pole and second pole is arranged in parallel; set up two parallel third pneumatic rod and 4th Movement stay in the first bar, second bar; third pneumatic rod and a moving rod arranged at one end of the four stay near the seat in the first gas; third pneumatic rod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four moving rod is connected with a base; to solve the shortcomings of single pneumatic pole balancing device of small weight, at the same tim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double pneumatic rod balancing device does not need compressed nitrogen as a booster gas, reducing accessories, reducing equipment cost in use; bearing major characteristic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
本技术涉及撑杆平衡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行业内手术显微镜功能越来越齐全,附加配件多,要求适应各种手术条件。这样势必对显微镜的结构更复杂,平衡臂的负重也越大,主要零件的受力更大。这对平衡臂的操作舒适有着更大的要求。在现有技术中常使用如附图1所示的气动撑杆平衡装置,如附图1中所示为手术显微平衡臂中气动撑杆的位置,在操作平衡臂上下移动时,气动撑杆内的压缩氮气会有压缩和释放的动作,并承受着显微镜所有重量。由于其支撑的力量不大,还常使用压缩氮气作为增压气源,这样,就造成设备的成本高、附件复杂;同时,还需要辅助气源进行支撑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解决了负重小的缺点,同时,本技术中的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不需要压缩氮气作为增压气源,减少了附件,降低了设备的在使用成本。本技术实现了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包括支座、底座、第一撑杆、第二撑杆,所述的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的支座和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平行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撑杆、第二撑杆之间设置两个平行的第三气动撑杆和第四气动撑杆;所述的第三气动撑杆和第四气动撑杆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气动撑杆近所述支座的一端;所述的第三气动撑杆和第四气动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底座连接。在本技术中的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进一步所述的第一撑杆与所述的支座的连接为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一撑杆与所述的底座的连接同样为活动连接。在本技术中的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进一步所述的第二撑杆与所述的支座的连接为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二撑杆与所述的底座的连接同样为活动连接。在本技术中的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进一步所述的第三气动撑杆的一端与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气动撑杆的一活动连接块连接;与活动连接块连接为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三气动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底座的连接为活动连接。在本技术中的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进一步所述的第四气动撑杆的一端同样与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气动撑杆的一活动连接块连接;与活动连接块连接为活动连接;所述的第四气动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底座的连接为活动连接。在本技术中的所述的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进一步所述的气动撑杆为常压式活塞构成。在本技术中的所述的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中,进一步所述的活动连接包括轴套、轴杆;所述的轴杆插入设置在所述的轴套外部的一挡片;再插入所述的轴套中。在本技术中的所述的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中,进一步所述的轴杆的一端设置一个挡块;所述的轴杆的插入方向为从后向前。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本技术解决了单个气动撑杆平衡装置负重小的缺点,同时本技术中的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不需要压缩氮气作为增压气源,减少了附件,降低了设备的在使用成本;承重大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单个气动撑杆平衡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轴杆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结合附图2所示,在本技术中的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包括支座1、底座2、第一撑杆3、第二撑杆4,第一撑杆3和第二撑杆4的两端分别连接支座1和底座2,第一撑杆3和第二撑杆4平行设置;在第一撑杆3、第二撑杆4之间设置两个平行的第三气动撑杆5和第四气动撑杆6;第三气动撑杆5和第四气动撑杆6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气动撑杆3近所述支座1的一端;第三气动撑杆5和第四气动撑杆6的另一端与底座1连接。这样构成了本技术中的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的结构,能够实现上、下的移动,形成第一撑杆3、第二撑杆4以及第三气动撑杆5和第四气动撑杆6之间上、下负重活动。进一步结合附图2所示,第一撑杆3与支座1的连接为活动连接;第一撑杆3与底座2的连接同样为活动连接。同理,第二撑杆4与支座1的连接为活动连接;第二撑杆4与底座2的连接同样为活动连接。这样保证能够实现第一撑杆3、第二撑杆4的活动。第三气动撑杆5的一端与设置在第一撑杆3的一活动连接块7连接;与活动连接块7连接为活动连接;第三气动撑杆5的另一端与底座1的连接为活动连接。同理,第四气动撑杆6的一端同样与设置在第一撑杆3的一活动连接块7连接;与活动连接块7连接为活动连接;第四气动撑杆6的另一端与底座1的连接为活动连接。这样在第一撑杆3、第二撑杆4、第三气动撑杆5、第四气动撑杆6的活动连接结构能够利用气动支撑杆能够上、下自由的活动,行程且受到第三气动撑杆5、第四气动撑杆6的长度限制。在本技术中的所有气动撑杆包括第三气动撑杆5、第四气动撑杆6为常压式活塞构成。这样无需通入压缩氮气作为增压气源,进行助力。依靠第一撑杆3、第二撑杆4、第三气动撑杆5、第四气动撑杆6之间的结构支撑即可以进行负重。进一步结合附图2、附图3所示,第一撑杆3、第二撑杆4、第三气动撑杆5、第四气动撑杆6之间的活动连接包括轴套8、轴杆7;轴杆7插入设置在轴套8外部的一挡片9;再插入所述的轴套8中。进一步结合附图4所示,所述的轴杆7的一端设置一个挡块10;轴杆7的插入方向为从后向前。这样保证了在轴杆7的两端都有挡块10和挡片9进行固定。保证轴杆7不滑出轴套6。作为本技术的优选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也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包括支座、底座、第一撑杆、第二撑杆,所述的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的支座和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平行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撑杆、第二撑杆之间设置两个平行的第三气动撑杆和第四气动撑杆;所述的第三气动撑杆和第四气动撑杆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气动撑杆近所述支座的一端;所述的第三气动撑杆和第四气动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底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包括支座、底座、第一撑杆、第二撑杆,所述的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的支座和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平行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撑杆、第二撑杆之间设置两个平行的第三气动撑杆和第四气动撑杆;所述的第三气动撑杆和第四气动撑杆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气动撑杆近所述支座的一端;所述的第三气动撑杆和第四气动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底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撑杆与所述的支座的连接为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一撑杆与所述的底座的连接同样为活动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撑杆与所述的支座的连接为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二撑杆与所述的底座的连接同样为活动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动撑杆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小园姜小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轶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