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夜间拍摄补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60128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1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拍摄照明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夜间拍摄补光装置,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前壳体和后壳体通过连接柱连接,前壳体内部设有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第一光源为上下两行,第二光源位于上下两行的第一光源之间,前壳体的前端设有透光窗口,后壳体内设置有与光源连接的电路控制模块,电路控制模块包括驱动电源、光控电路板和光敏二极管,光控电路板分别与光敏二极管和驱动电源连接,光敏二极管嵌于后壳体的上壁上且顶部伸出上壁外侧表面,后壳体后壁外表面安装有与驱动电源连接的对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进行控制的开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开启方式进行控制来调控补光范围,改善补光效果,使该装置满足不同距离和光强的拍摄需求。

A night scene lighting devi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夜间拍摄补光装置
本技术涉及拍摄照明
,具体为一种夜间拍摄补光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夜景成为一大独特的景色,夜间拍摄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夜间拍摄时经常由于光线不足导致无法拍摄出清楚满意的照片,一般采用闪光灯或者补光装置进行补光辅助拍摄,然而闪光灯无法持续提供光线,而且耗能较大;现有的夜间拍摄补光装置虽然能够持续补光,但是他们的有效距离固定,从而仅有助于一定距离的拍摄,不能调控补光范围来满足不同的拍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夜间拍摄补光装置所存在的有效距离固定,无法调控补光范围来满足不同拍摄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夜间拍摄补光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夜间拍摄补光装置,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前壳体和后壳体通过连接柱连接,前壳体内部设有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其中第一光源分为上下两行,第二光源位于上下两行的第一光源之间,前壳体的前端安装有透光窗口,后壳体内设置有电路控制模块,电路控制模块与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连接,电路控制模块包括驱动电源、光控电路板和光敏二极管,驱动电源与光控电路板连接,光控电路板与光敏二极管连接,光敏二极管嵌于后壳体的上壁外侧上,同时光敏二极管的顶部伸出后壳体的上壁外侧表面,后壳体的后壁外侧安装有对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进行控制的开关,开关与驱动电源连接。本技术的特点还在于,其中第一光源包括多个功率和规格相等的LED灯,第二光源包括多个功率和规格相等的LED灯,其中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中每一行包括的LED的个数相等,同时多个LED灯之间的间距相等,第一光源中LED灯的功率和规格小于第二光源中的LED灯。其中连接柱的数量不少于两个,多个连接柱并列安装在前壳体的后壁的外表面上,连接柱的另一端连接后壳体的前壁。其中连接柱为能够使连接光源与电路控制模块的导线通过的中空结构。其中驱动电源与后壳体后壁的内表面通过固体胶连接。其中后壳体上壁有一个与光敏二极管直径相匹配的圆孔,光敏二极管的顶部通过圆孔伸出后壳体的上壁外侧表面。其中光敏二极管与后壳体上壁的圆孔内表面通过固体胶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控制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不同开启方式来调控补光范围,改善补光效果,使该装置不局限于一定范围的拍摄,满足夜间拍摄的各种补光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夜间拍摄补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夜间拍摄补光装置的补光范围示意图。图中:1、前壳体;2、后壳体;3、第一光源;4、第二光源;5、连接柱;6、驱动电源;7、光控电路板;8、光敏二极管;9、透光窗口;10、开关;11、前壳体后壁;21、后壳体前壁;22、后壳体上壁;23、后壳体后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夜间拍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体1和后壳体2;前壳体1和后壳体2通过连接柱5连接,前壳体1内部设置有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第一光源3分为上下两行,第二光源4位于上下两行的第一光源3之间,前壳体1的前端安装有透光窗口9,后壳体2内设置有电路控制模块,电路控制模块与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均连接,电路控制模块包括驱动电源6、光控电路板7和光敏二极管8,驱动电源6与光控电路板7连接,光控电路板7与光敏二极管8连接,光敏二极管8嵌于后壳体2的后壳体上壁22上,光敏二极管8的顶部伸出后壳体上壁22的外侧表面,后壳体2的后壳体后壁23外侧安装有对第一个光源3和第二光源4进行控制的开关10,开关10与驱动电源6连接。其中第一光源3包括多个功率和规格相等的LED灯,第二光源4包括多个功率和规格相等的LED灯,其中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中每一行包括的LED的个数相等,同时多个LED灯之间的间距相等,且第一光源3中LED灯的功率和规格小于第二光源4中的LED灯。其中连接柱5的数量不少于两个,多个连接柱5并列安装在前壳体1的前壳体后壁11的外表面上,连接柱5的另一端连接后壳体2的后壳体前壁21。其中连接柱5为能够使连接光源与电路控制模块的导线通过的中空结构。其中驱动电源6与后壳体后壁23的内表面通过固体胶连接。其中后壳体上壁22有一个与光敏二极管8直径相匹配的圆孔,光敏二极管8的顶部通过圆孔伸出后壳体的上壁22外侧表面。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调节补光范围的夜间拍摄补光装置,主要通过控制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不同的开启方式进行补光范围的调控。如图2,当第一光源3单独开启时,由于前壳体1侧壁对光的约束作用,该补光装置的补光范围为A,补光距离较远,当第二光源4单独开启时,由于第二光源的规格和功率较大,靠近透光窗口9,前壳体1对其约束作用较弱,该补光装置的补光范围为B,适合近距离补光,当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同时开启时,该补光装置的补光强度增加,满足对光强度需求高的拍摄。所以该夜间拍摄补光装置既适合近距离拍摄,又适合远距离拍摄,同时可以满足不同光强度的要求,可满足不同拍摄需求。具体实施时,该补光装置适用于夜间拍摄,在其内部设置光控电路板7和光敏二极管8,当进行夜间拍摄时,光敏二极管8中的暗电流减小,光控电路接通,电路控制模块与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之间的电路连通,该补光装置启动。通过开关10对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的开启进行控制,当第一光源3单独开启时,由于前壳体1侧壁对光的约束作用,该补光装置的补光范围为A,补光距离较远,当第二光源4单独开启时,由于第二光源4的规格和功率较大,靠近透光窗口9,前壳体1对其约束作用较弱,该补光装置的补光范围为B,适合近距离补光,当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同时开启时,该补光装置的补光强度增加,满足对光强度需求高的拍摄。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夜间拍摄补光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夜间拍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体(1)和后壳体(2);所述前壳体(1)和后壳体(2)通过连接柱(5)连接,所述前壳体(1)的内部设有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所述第一光源(3)分为上下两行,所述第二光源(4)位于上下两行的第一光源(3)之间,所述前壳体(1)的前端安装有透光窗口(9),所述后壳体(2)内部设置有电路控制模块,所述电路控制模块与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连接,所述电路控制模块包括驱动电源(6)、光控电路板(7)和光敏二极管(8),所述驱动电源(6)与光控电路板(7)连接,所述光控电路板(7)与光敏二极管(8)连接,所述光敏二极管(8)嵌于后壳体(2)的后壳体上壁(22)上,同时所述光敏二极管(8)的顶部伸出后壳体上壁(22)的外表面,所述后壳体(2)的后壳体后壁(23)的外侧安装有对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进行控制的开关(10),所述开关(10)与驱动电源(6)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夜间拍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体(1)和后壳体(2);所述前壳体(1)和后壳体(2)通过连接柱(5)连接,所述前壳体(1)的内部设有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所述第一光源(3)分为上下两行,所述第二光源(4)位于上下两行的第一光源(3)之间,所述前壳体(1)的前端安装有透光窗口(9),所述后壳体(2)内部设置有电路控制模块,所述电路控制模块与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连接,所述电路控制模块包括驱动电源(6)、光控电路板(7)和光敏二极管(8),所述驱动电源(6)与光控电路板(7)连接,所述光控电路板(7)与光敏二极管(8)连接,所述光敏二极管(8)嵌于后壳体(2)的后壳体上壁(22)上,同时所述光敏二极管(8)的顶部伸出后壳体上壁(22)的外表面,所述后壳体(2)的后壳体后壁(23)的外侧安装有对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进行控制的开关(10),所述开关(10)与驱动电源(6)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夜间拍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3)包括多个规格和功率相同的LED灯,所述第二光源(4)包括多个规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晚晴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文理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