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超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抗震、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590911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06: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抗震、减振装置,包括地下减振机构和地上减振机构,该地下减振机构包括上预埋基板和下预埋基板,下预埋基板的宽度大于上预埋基板的宽度,且上预埋基板与下预埋基板的边缘之间固定安装有倾斜设置的第一缓冲臂,下预埋基板和上预埋基板之间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支撑柱,且每个支撑柱的中部均固定安装有减振装置,支撑柱两两之间均设置有与上预埋基板固定连接的固定座,涉及建筑领域。该该建筑抗震、减振装置,通过分别设置有地下减振机构和地上减振机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地下减振机构充分的将建筑物受到的冲击传递给大地,从而可以将能量传导出去,从而可以减弱建筑发生的晃动,使建筑不容易出现倒塌的现象。

An aseismic and damping device for building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eismic and vibration damp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device, including underground and ground vibration mechanism, the damp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pre buried underground embedded substrate and the lower substrate, pre buried substrate is larger than the width of the pre buried width of the substrate, a first buffer arm arranged obliquely fixed and embedded on the substrate and the embedded under the edge of the base plate under embedded between the substrate and the substrate is fixed on the embedded support column evenly distributed, and the middle part of each support column are fixed with a damping device, a fixed seat and is fixedly connected on the embedded substrate are arranged between the 22 support columns,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building. The seismic an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underground through the vib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ground vibration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can fully transfer the vibration mechanism of underground buildings impact to the earth, so the energy can be transmitted, which can weaken the building shaking, so that the building is not prone to collapse the phenomenon 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抗震、减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为一种建筑抗震、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建筑结构因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等,房屋结构一般是指其建筑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两个部分,房屋在建设之前,根据其建筑的层数、造价和施工等来决定其结构类型,各种结构的房屋其耐久性、抗震性、安全性和空间使用性能是不同的,主要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和筒体结构,框架筒体结构和筒体结构应用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一般由梁、板和柱所组成,其特点是框架结构布置灵活,具有较大的室内空间,使用比较方便,框架结构的楼板大多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在建筑物施工的过程中,越来越注意到安全的重要性,对于地震这样的天灾人们无法进行阻止,但是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减轻地震对人们带来的损失。根据中国专利号提出的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其中提出了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轨道交通以其便捷、快速、准时、节能和有效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的优势,迅速成为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热点,但振动与噪音污染也会对沿线建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其沿线的建筑在满足国家相应抗震规范设计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振动与噪音带来的环境污染,其采用应用成本较其他建筑减振方案低,抗震、减振和降噪三者结合为一体,使工艺简化,既节省了施工成本,也节省了材料使用成本,且能解决建筑二次结构噪声的问题。虽然人们在建筑物施工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防震的重要性,但是对于高层建筑的防震效果并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抗震、减振装置,解决了高层建筑的防震效果不好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建筑抗震、减振装置,包括地下减振机构和地上减振机构,该地下减振机构包括上预埋基板和下预埋基板,所述下预埋基板的宽度大于上预埋基板的宽度,且上预埋基板与下预埋基板的边缘之间固定安装有倾斜设置的第一缓冲臂,所述下预埋基板和上预埋基板之间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支撑柱,且每个支撑柱的中部均固定安装有减振装置,所述支撑柱两两之间均设置有与上预埋基板固定连接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下表面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倾斜设置的第二缓冲臂。该地上减振机构包括支撑杆,所述上预埋基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支撑杆相对应的缓冲槽,所述支撑杆的底部延伸至缓冲槽的内部且固定安装有缓冲垫,所述支撑杆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座,所述支撑杆与连接座之间设置有缓冲杆,所述连接座两两之间均设置有横梁,所述连接座的内部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连接槽,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其两侧的连接座内,所述横梁位于连接座内部的一端和连接槽的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块,所述连接槽和横梁之间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弹簧,所述缓冲杆与横梁的安装方式相同,所述支撑杆两两之间均固定安装有墙体。优选的,该位于角落的连接座开设的连接槽数量为两个,位于边缘的连接座开设的连接槽数量为三个,位于中间的连接座开设的连接槽数量为四个。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十字型骨架,所述十字型骨架的边缘之间固定安装有倾斜设置的连接杆。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内部填充有混凝土骨料。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臂分别包括缓冲筒和固定杆,所述缓冲筒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密封法兰盘,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贯穿密封法兰盘且延伸至缓冲筒的内部,所述固定杆位于缓冲筒内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所述缓冲筒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缓冲臂与第一缓冲臂内部的结构相同。优选的,所述减振装置包括上减震板和下减震板,所述上减震板和下减震板之间固定安装有橡胶支座,所述橡胶支座的外侧设置有成环形阵列分布的锚固钢棒。优选的,所述下预埋基板包括下基层板,所述下基层板的上表面固定粘结有砂石沥青混合层,所述砂石沥青混合层的上表面固定粘结有第一弹性钢板,所述第一弹性钢板的上表面粘结有上基层板。优选的,所述墙体包括两个加固板,且两个加固板之间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减震垫,且两个加固板的外侧均固定粘结有第二弹性钢板,所述第二弹性钢板的外侧固定粘结有幕板。(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抗震、减振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建筑抗震、减振装置,通过分别设置有地下减振机构和地上减振机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地下减振机构充分的将建筑物受到的冲击传递给大地,从而可以将能量传导出去,并且通过在地上的结构之间通过连接座进行连接,不仅可以使相邻的相邻的横梁之间安装的更加稳定,而且可以减弱横梁之间的碰撞,从而可以减弱建筑发生的晃动,使建筑不容易出现倒塌的现象。2、该建筑抗震、减振装置,通过在支撑杆的内部设置有十字型骨架和连接杆,然后在支撑杆的内部浇筑混凝土,在使用的时候,能够有效的增强支撑杆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可以使支撑杆不容易发生断裂,进而能够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有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支撑杆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下预埋基板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减振装置侧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连接座剖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缓冲臂剖面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墙体剖面图。图中:1下预埋基板、101上基层板、102第一弹性钢板、103砂石沥青混合层、104下基层板、2支撑柱、3第二缓冲臂、4固定座、5减振装置、501上减震板、502下减震板、503橡胶支座、504锚固钢棒、6缓冲槽、7第一缓冲臂、8上预埋基板、9支撑杆、10连接座、11横梁、12墙体、121幕板、122第二弹性钢板、123加固板、124减震垫、13缓冲杆、14十字型骨架、15连接杆、16第一弹簧、17连接槽、18连接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7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抗震、减振装置,包括地下减振机构和地上减振机构,该地下减振机构包括上预埋基板8和下预埋基板1,下预埋基板1包括下基层板104,下基层板104的上表面固定粘结有砂石沥青混合层103,砂石沥青混合层103的上表面固定粘结有第一弹性钢板102,不仅可以增强建筑的减振性能,而且可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强度,第一弹性钢板102的上表面粘结有上基层板101,下预埋基板1的宽度大于上预埋基板8的宽度,扩大建筑与地面接触的面积,从而可以使建筑受到的震动更好的传递给地面,可以将能量进行发散,从而可以减弱建筑受到的冲击,有利于保持建筑的稳定,且上预埋基板8与下预埋基板1的边缘之间固定安装有倾斜设置的第一缓冲臂7,第一缓冲臂7分别包括缓冲筒705和固定杆701,缓冲筒70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密封法兰盘702,固定杆701的一端贯穿密封法兰盘702且延伸至缓冲筒705的内部,固定杆701位于缓冲筒705内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块703,通过分别设置有地下减振机构和地上减振机构,在使用的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建筑抗震、减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抗震、减振装置,包括地下减振机构和地上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地下减振机构包括上预埋基板(8)和下预埋基板(1),所述下预埋基板(1)的宽度大于上预埋基板(8)的宽度,且上预埋基板(8)与下预埋基板(1)的边缘之间固定安装有倾斜设置的第一缓冲臂(7),所述下预埋基板(1)和上预埋基板(8)之间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支撑柱(2),且每个支撑柱(2)的中部均固定安装有减振装置(5),所述支撑柱(2)两两之间均设置有与上预埋基板(8)固定连接的固定座(4),所述固定座(4)下表面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倾斜设置的第二缓冲臂(3);该地上减振机构包括支撑杆(9),所述上预埋基板(8)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支撑杆(9)相对应的缓冲槽(6),所述支撑杆(9)的底部延伸至缓冲槽(6)的内部且固定安装有缓冲垫,所述支撑杆(9)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座(10),所述支撑杆(9)与连接座(10)之间设置有缓冲杆(13),所述连接座(10)两两之间均设置有横梁(11),所述连接座(10)的内部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连接槽(17),所述横梁(1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其两侧的连接座(10)内,所述横梁(11)位于连接座(10)内部的一端和连接槽(17)的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块(18),所述连接槽(17)和横梁(11)之间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弹簧(16),所述缓冲杆(13)与横梁(11)的安装方式相同,所述支撑杆(9)两两之间均固定安装有墙体(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抗震、减振装置,包括地下减振机构和地上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地下减振机构包括上预埋基板(8)和下预埋基板(1),所述下预埋基板(1)的宽度大于上预埋基板(8)的宽度,且上预埋基板(8)与下预埋基板(1)的边缘之间固定安装有倾斜设置的第一缓冲臂(7),所述下预埋基板(1)和上预埋基板(8)之间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支撑柱(2),且每个支撑柱(2)的中部均固定安装有减振装置(5),所述支撑柱(2)两两之间均设置有与上预埋基板(8)固定连接的固定座(4),所述固定座(4)下表面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倾斜设置的第二缓冲臂(3);该地上减振机构包括支撑杆(9),所述上预埋基板(8)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支撑杆(9)相对应的缓冲槽(6),所述支撑杆(9)的底部延伸至缓冲槽(6)的内部且固定安装有缓冲垫,所述支撑杆(9)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座(10),所述支撑杆(9)与连接座(10)之间设置有缓冲杆(13),所述连接座(10)两两之间均设置有横梁(11),所述连接座(10)的内部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连接槽(17),所述横梁(1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其两侧的连接座(10)内,所述横梁(11)位于连接座(10)内部的一端和连接槽(17)的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块(18),所述连接槽(17)和横梁(11)之间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弹簧(16),所述缓冲杆(13)与横梁(11)的安装方式相同,所述支撑杆(9)两两之间均固定安装有墙体(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位于角落的连接座(10)开设的连接槽(17)数量为两个,位于边缘的连接座(10)开设的连接槽(17)数量为三个,位于中间的连接座(10)开设的连接槽(17)数量为四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超
申请(专利权)人:魏超曹志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