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77594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0 2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包括地沟、湿度传感器、水管和车架,田地里远离路面的一端设置有水感应器,地头位置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固定在垫木上,所述导轨上安装有所述车架,所述车架下端设置有车轮,所述导轨上设置有红外发射器,所述车架上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水管通过固定座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水管上设置有止回阀和压力表,所述水管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井壁上,所述水管的下端与水泵连接,所述车架下方安装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通过皮带与所述车轮连接,所述车架的下方设置有红外接收器。该机器人自动化程度高,装置中设置有传感器和控制器,能自主完成一块田地的灌溉工作,人工劳动强度小,灌溉效率高,装置可长期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农作物灌溉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
技术介绍
灌溉,即用水浇地。灌溉原则是灌溉量、灌溉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药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而定,要适时、适量,合理灌溉。其种类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为地补充作物所需水分的技术措施。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获取高产稳产,必须供给作物以充足的水分。在自然条件下,往往因降水量不足或分布的不均匀,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要求。因此,必须人为地进行灌溉,以补天然降雨之不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农业作为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65%,但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平均仅为45%左右,其中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仅有1.0kg/m3左右,远落后于日本、荷兰、美国等。农业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因此发展节水灌溉,特别是站在信息时代浪潮前,实现弯道超越,是当前共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传统的灌溉方式各工序均为人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前期准备工作耗时较长,灌溉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包括地沟、湿度传感器、水管和车架,所述地沟内安装有若干所述湿度传感器,田地里远离路面的一端设置有水感应器,地头位置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固定在垫木上,所述导轨上安装有所述车架,所述车架下端设置有车轮,所述导轨上设置有红外发射器,所述车架上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水管通过固定座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水管上设置有止回阀和压力表,所述水管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井壁上,所述水管的下端与水泵连接,所述车架下方安装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通过皮带与所述车轮连接,所述车架的下方设置有红外接收器。上述结构中,将所述导轨固定在田地的边缘处的所述地沟的一端,所述水泵与所述水管连接,所述水泵置于水井中,对所述水管进行固定,打开所述水泵对所述地沟进行灌溉,当水流至所述地沟另一端的所述水感应器处时,所述水感应器将信号传递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动机工作,所述车轮在所述导轨上运动,当所述车架移动至相邻的所述地沟处,所述红外发射器发出信号,所述红外接收器收到信号并反馈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动机停止转动,进行对下一所述地沟的灌溉。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的使用功能,所述导轨上设置有凹槽,所述车轮卡在所述导轨的凹槽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的使用功能,所述车轮有四个,其中一个所述车轮与所述电动机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的使用功能,所述固定座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控制器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车架上。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的使用功能,所述导轨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所述垫木上,所述垫木可以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的使用功能,所述水感应器和所述红外接收器与所述控制器之间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电连接。有益效果在于:该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自动化程度高,装置中设置有传感器和控制器,能自主完成一块田地的灌溉工作,人工劳动强度小,灌溉效率高,装置可长期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的局部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的局部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地沟;2、湿度传感器;3、水管;4、车架;5、控制器;6、固定座;7、导轨;8、红外发射器;9、水感应器;10、水泵;11、固定支架;12、止回阀;13、压力表;14、垫木;15、车轮;16、红外接收器;17、皮带;18、电动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3所示,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包括地沟1、湿度传感器2、水管3和车架4,地沟1内安装有若干湿度传感器2,田地里远离路面的一端设置有水感应器9,地头位置设置有导轨7,导轨7固定在垫木14上,导轨7上安装有车架4,车架4下端设置有车轮15,导轨7上设置有红外发射器8,车架4上安装有控制器5,水管3通过固定座6固定在车架4上,水管3上设置有止回阀12和压力表13,水管3通过固定支架11固定在井壁上,水管3的下端与水泵10连接,车架4下方安装有电动机18,电动机18通过皮带17与车轮15连接,车架4的下方设置有红外接收器16。上述结构中,将导轨7固定在田地的边缘处的地沟1的一端,水泵10与水管3连接,水泵10置于水井中,对水管3进行固定,打开水泵10对地沟1进行灌溉,当水流至地沟1另一端的水感应器9处时,水感应器9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电动机18工作,车轮15在导轨7上运动,当车架4移动至相邻的地沟1处,红外发射器8发出信号,红外接收器16收到信号并反馈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电动机18停止转动,进行对下一地沟1的灌溉。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的使用功能,导轨7上设置有凹槽,车轮15卡在导轨7的凹槽中,车轮15有四个,其中一个车轮15与电动机18连接,固定座6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4上,控制器5通过螺钉固定在车架4上,导轨7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垫木14上,垫木14可以移动,水感应器9和红外接收器16与控制器5之间通过信号线连接,控制器5与电动机18之间电连接。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沟、湿度传感器、水管和车架,所述地沟内安装有若干所述湿度传感器,田地里远离路面的一端设置有水感应器,地头位置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固定在垫木上,所述导轨上安装有所述车架,所述车架下端设置有车轮,所述导轨上设置有红外发射器,所述车架上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水管通过固定座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水管上设置有止回阀和压力表,所述水管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井壁上,所述水管的下端与水泵连接,所述车架下方安装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通过皮带与所述车轮连接,所述车架的下方设置有红外接收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沟、湿度传感器、水管和车架,所述地沟内安装有若干所述湿度传感器,田地里远离路面的一端设置有水感应器,地头位置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固定在垫木上,所述导轨上安装有所述车架,所述车架下端设置有车轮,所述导轨上设置有红外发射器,所述车架上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水管通过固定座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水管上设置有止回阀和压力表,所述水管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井壁上,所述水管的下端与水泵连接,所述车架下方安装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通过皮带与所述车轮连接,所述车架的下方设置有红外接收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工作式灌溉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少山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普思英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