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长才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用通风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9828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8 0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通风罩结构,包括一通风罩用以安装于屋顶板的导风口,所述通风罩包括:一上罩板相对罩设于屋顶板的导风口上方,且上罩板具有弯折延伸且平行屋顶板的一组接片,所述组接片搭接于导风口上侧边的屋顶板下表面;一下罩板的下侧边组接于导风口下侧边的屋顶板上表面且与上罩板之间相隔一通风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上罩板、下罩板与二侧接板在屋顶上组成贴近屋顶板的通风罩结构,通过通风罩在对应导风口位置组成贴近屋顶板的结合,避免在屋顶板上形成体积高度过大的凸出结构,与避免受到强风、外力所破坏,及造成故障无法使用的情形,进而延长结构的耐用度。

A structure of ventilation hood for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用通风罩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用通风罩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建筑用通风罩结构使用寿命短,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用通风罩结构,以解决所述技术问题。二、技术方案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用通风罩结构,包括一通风罩用以安装于屋顶板的导风口,所述通风罩包括:一上罩板相对罩设于屋顶板的导风口上方,且上罩板具有弯折延伸且平行屋顶板的一组接片,所述组接片搭接于导风口上侧边的屋顶板下表面;一下罩板的下侧边组接于导风口下侧边的屋顶板上表面且与上罩板之间相隔一通风距离;以及二侧接板的下侧边组接于屋顶板导风口两侧边的上表面,所述二侧接板组接于所述上罩板的下表面与所述下罩板的两侧且围构成一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于屋顶板的导风口上方且互相连通,以导引屋顶板下方的热空气转折由出风口向上排出。所述屋顶板具有多个波浪型凸条,所述二侧接板的下侧边设有对应波浪型凸条弯折的一波浪型组接部,所述波浪型组接部搭接于导风口两侧的波浪型凸条。所述上罩板设有朝向出风口的一下挡片,所述下罩板设有朝向出风口的一内挡片,所述下挡片、内挡片用以阻挡杂物进入导风口。所述上罩板设有朝向出风口的一下挡片,所述下罩板设有朝向出风口的一内挡片,所述下挡片、内挡片用以阻挡杂物进入导风口。所述二侧接板分别设有相对朝向出风口的一内挡片,所述内挡片用以阻挡杂物进入导风口。所述通风罩进一步设有一挡板,所述挡板设于对应出风口的屋顶板上表面,用以阻挡杂物进入导风口。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罩板、下罩板与二侧接板在屋顶上组成贴近屋顶板的通风罩结构,通过通风罩在对应导风口位置组成贴近屋顶板的结合,避免在屋顶板上形成体积高度过大的凸出结构,与避免受到强风、外力所破坏,及造成故障无法使用的情形,进而延长结构的耐用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组接于屋顶板的导风口的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在屋顶板上安装通风罩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为图3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在导风口与下罩板之间的屋顶板上加装挡板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还的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用通风罩结构,包括一通风罩10用以安装于屋顶板4的导风口41,所述通风罩10包括:一上罩板1,相对罩设于屋顶板4的导风口41上方,上罩板1具有弯折延伸且平行屋顶板4的一组接片11,所述组接片11搭接于导风口41上侧边的屋顶板4下表面。一下罩板2的下侧边组接于屋顶板4导风口41下侧边的上表面且与上罩板1之间相隔一通风距离D。以及二侧接板3的下侧边组接于屋顶板4导风口41两侧边的上表面,且所述二侧接板2组接于所述上罩板1的下表面与所述下罩板2的两侧且围构成一出风口5。其中,所述出风口5于屋顶板4的导风口41上方且互相连通,借此,导引屋顶板4下方的热空气转折由出风口5向上排出。所述屋顶板4具有多个波浪型凸条42,所述二侧接板3的下侧边设有对应波浪型凸条42弯折的一波浪型组接部31,所述波浪型组接部31搭接于导风口41两侧的波浪型凸条42。所述上罩板1设有朝向出风口5的一下挡片12,所述下罩板2设有朝向出风口5的一内挡片21,所述下挡片12、内挡片21用以阻挡杂物进入导风口41。所述二侧接板3分别设有相对朝向出风口5的一内挡片32,所述内挡片32用以阻挡杂物进入导风口41。所述通风罩10包括一挡板6,所述挡板6设于对应出风口5的屋顶板4上表面,用以阻挡杂物进入导风口41。本技术上罩板1下罩板2及二侧接板3之间的组合一般以焊接结合,而组成具出风口5的通风罩10,其中本技术上罩板1延伸一组接片11搭接于屋顶板4导风口41上侧边下表面的组合;以及二侧接板3的下侧边设有弯折的波浪型组接部31搭接于导风口41两侧的波浪型凸条42的组合,均可以自攻螺丝锁固(图中未示)。由于上罩板1、下罩板2与二侧接板2在屋顶板4上组成贴近屋顶板4的通风罩10结构,使上罩板1相对罩设于屋顶板4的导风口41上方,所述出风口5与屋顶板4的导风口41互相错位且互相连通,借此,导引屋顶板4下方的热空气沿图中箭头方向而转折由出风口5向上排出,有效达到通风散热使用效果。由于通风罩10以贴近屋顶板4的安装组合,能避免在屋顶板4上形成体积高度过大的凸出结构,与避免受到强风、外力所破坏,及造成故障无法使用的情形,进而延长结构的耐用度。通过上罩板1相对罩设于屋顶板4的导风口41上方,能有效遮住屋顶板4的导风口41避免下雨的雨水直接进入,以避免造成室内积水;图中倾斜屋顶板4在导风口41相对较高的上侧边所组设上罩板1,其延伸的组接片11搭接于屋顶板4底面的组合,也是能避免雨水渗漏的结合型态,故能有效避免造成室内积水。如图5所示,本技术通风罩10通过设于导风口41与下罩板2之间的屋顶板4上表面的挡板6,且配合下挡片12及内挡片21、32用以阻挡杂物进入导风口41。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上罩板1、下罩板2与二侧接板2在屋顶上组成贴近屋顶板4的通风罩10结构,通过通风罩10在对应导风口41位置组成贴近屋顶板4的结合,避免在屋顶板4上形成体积高度过大的凸出结构,与避免受到强风、外力所破坏,及造成故障无法使用的情形,进而延长结构的耐用度。2、所述上罩板1与下罩板2、二侧接板2围构形成的出风口5与屋顶板4的导风口41互相错位且互相连通,且使上罩板1相对罩设于屋顶板4的导风口41上方,能有效遮住屋顶板4的导风口41避免下雨的雨水直接进入。3、通过上罩板1设有朝向出风口5的下挡片12,下罩板2设有朝向出风口5的挡片21,所述二侧接板3分别设有相对朝向出风口5的一内挡片32,而且,进一步于导风口41与下罩板2之间的屋顶板4上表面组设一挡板6,借此用以阻挡屋外杂物进入屋内。当然,以上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技术的防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除所述实施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建筑用通风罩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用通风罩结构,包括一通风罩用以安装于屋顶板的导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罩包括:一上罩板相对罩设于屋顶板的导风口上方,且上罩板具有弯折延伸且平行屋顶板的一组接片,所述组接片搭接于导风口上侧边的屋顶板下表面;一下罩板的下侧边组接于导风口下侧边的屋顶板上表面且与上罩板之间相隔一通风距离;以及二侧接板的下侧边组接于屋顶板导风口两侧边的上表面,所述二侧接板组接于所述上罩板的下表面与所述下罩板的两侧且围构成一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于屋顶板的导风口上方且互相连通,以导引屋顶板下方的热空气转折由出风口向上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通风罩结构,包括一通风罩用以安装于屋顶板的导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罩包括:一上罩板相对罩设于屋顶板的导风口上方,且上罩板具有弯折延伸且平行屋顶板的一组接片,所述组接片搭接于导风口上侧边的屋顶板下表面;一下罩板的下侧边组接于导风口下侧边的屋顶板上表面且与上罩板之间相隔一通风距离;以及二侧接板的下侧边组接于屋顶板导风口两侧边的上表面,所述二侧接板组接于所述上罩板的下表面与所述下罩板的两侧且围构成一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于屋顶板的导风口上方且互相连通,以导引屋顶板下方的热空气转折由出风口向上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通风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顶板具有多个波浪型凸条,所述二侧接板的下侧边设有对应波浪型凸条弯折的一波浪型组接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长才
申请(专利权)人:何长才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