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40507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7 0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其中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及一第六透镜,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影像镜片组透镜总数为六片,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皆为单一透镜且每两相邻透镜之间皆无黏合。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具较强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在较大光圈的配置下,能利于将光线导入镜头内,并可配合其他相对较弱屈折力透镜进行像差修正、光线聚合等。

Image lens group,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n imaging lens group,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herein the imaging lens group, from the object side to the image side in sequence comprises a first lens with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the side near the optical axis at the surface; a second lens with negative refracting power, the side near to the optical axis concave; a third lens; a fourth lens; a fifth lens, the side near the optical axis at the concave side, and the side is like and aspheric surface; and a sixth lens, the side and the like are non spherical side. The invention of imaging lens group for a total of six pieces of lens, the first lens and sixth lens are between single lens and lens are each two adjacent adhesive. By adopting the first lens with strong positive bending force, the invention can transmit light into the lens under the configuration of large aperture, and can cooperate with other relatively weak refractive force lenses for aberration correction and light polymeriz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影像镜片组和取像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可应用于电子装置的影像镜片组和取像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摄影模块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摄影模块装置的多元化应用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一大趋势,其应用范围可包含:各种智能型电子产品、车用装置、辨识系统、娱乐装置、运动装置与家庭智能辅助系统。此外,为了提供更广泛的使用经验,市场主流的智能装置可能搭载一颗,甚至数颗镜头,为因应此应用需求,已逐渐发展出不同特性的透镜系统。再者,近年来电子产品逐渐轻薄化,传统的摄影镜头已难以满足微型化的需求且同时符合高规格的成像品质,特别是大光圈或具望远特性的微型镜头等。由上述可知,目前的望远镜头技术导致镜头总长过长、无法小型化及光圈过小等问题,已无法满足未来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及一第六透镜,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其中,影像镜片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皆为单一透镜且每两相邻透镜之间皆无黏合,影像镜片组中所有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总和为ΣAT,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34,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满足下列关系式:1.2<ΣAT/T34<2.0;|f1/f2|<0.90;及4.0<f/BL。本专利技术又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前述影像镜片组及一电子感光元件。本专利技术又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取像装置。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及一第六透镜,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其中,影像镜片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皆为单一透镜且每两相邻透镜之间皆无黏合,影像镜片组中所有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总和为ΣAT,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34,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x透镜的焦距为fx,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满足下列关系式:1.2<ΣAT/T34<2.5;|f1|<|fx|,x=2~6;及4.0<f/BL。本专利技术又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一种取像装置,其中取像装置包含前述影像镜片组与一电子感光元件。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影像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于离轴处至少有一反曲点;其中,影像镜片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皆为单一透镜且每两相邻透镜之间皆无黏合,影像镜片组中所有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总和为ΣAT,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34,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x透镜的焦距为fx,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影像镜片组满足下列关系式:1.2<ΣAT/T34<2.0;|f1|<|fx|,x=2~6;4.0<f/BL;及0<T23/(CT2+CT3)<0.80。本专利技术又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一种取像装置,其中取像装置包含前述影像镜片组与一电子感光元件。本专利技术通过具有较强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在较大光圈的配置下较能将光线导入镜头内,并可配合其他相对较弱屈折力透镜进行像差修正、光线聚合等,以同时满足高品质及微型化的需求。上述系统配置有利于选择性设置快门(Shutter)或可调光圈装置,可适用于(但不限于)一般可携式装置、多镜头取像装置等微型化电子产品。当ΣAT/T34满足所述条件时,可确保较靠近被摄物的透镜且有效半径较小的透镜与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且有效半径较大的透镜分布较均匀,有利于镜片之间的搭配。另外当满足f1/f2所述条件时,可调整系统前端的屈折力配置。当f/BL满足所述条件时,可强化镜头望远能力并适当分配系统后焦距长度与各相邻透镜间间距和的比例,利于镜头组装并有效控制系统长度。当满足上述|f1|<|fx|且X=2~6的条件时,可确保第一透镜具有系统中最强的屈折力,可配合其他相对较弱屈折力透镜进行像差修正、光线聚合等。当T23/(CT2+CT3)所述条件满足时,可避免较薄的第二与第三透镜的间距太大,造成成型与组装上的困难。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影像镜片组示意图。图1B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影像镜片组示意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影像镜片组示意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影像镜片组示意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影像镜片组示意图。图5B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6A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影像镜片组示意图。图6B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7A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影像镜片组示意图。图7B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六透镜的反曲点及第二透镜的临界点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的快门或可调光圈装置的示意图。图10A为示意装设有本专利技术的影像镜片组的倒车显影器。图10B为示意装设有本专利技术的影像镜片组的行车记录器。图10C为示意装设有本专利技术的影像镜片组的监控摄影机。图10D为示意装设有本专利技术的影像镜片组的智能手机。附图标号: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物侧面111、211、311、411、511、611、711像侧面112、212、312、412、512、612、712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L2物侧面121、221、321、421、521、621、721像侧面122、222、322、422、522、622、722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物侧面131、231、331、431、531、631、731像侧面132、232、332、432、532、632、732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物侧面141、241、341、441、541、641、741像侧面142、242、342、442、542、642、742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及一第六透镜,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其中,该影像镜片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该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皆为单一透镜且每两相邻透镜之间皆无黏合,该影像镜片组中所有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总和为ΣAT,该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34,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该第六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满足下列关系式:1.2<ΣAT/T34<2.0;|f1/f2|<0.90;及4.0<f/BL。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8.22 TW 1051267251.一种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及一第六透镜,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其中,该影像镜片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该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皆为单一透镜且每两相邻透镜之间皆无黏合,该影像镜片组中所有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总和为ΣAT,该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34,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该第六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满足下列关系式:1.2&lt;ΣAT/T34&lt;2.0;|f1/f2|&lt;0.90;及4.0&lt;f/BL。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面曲率半径为R3及其像侧面曲率半径为R4,该影像镜片组满足下列关系式:-3.0&lt;(R3+R4)/(R3-R4)&lt;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T34,该第六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影像镜片组满足下列关系式:0.80&lt;T34/BL&lt;2.5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于离轴处至少有一临界点。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影像镜片组满足下列关系式:-1.50&lt;f/f5&lt;-0.40。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影像镜片组中所有两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总和为ΣAT,该影像镜片组满足下列关系式:1.50&lt;Td/ΣAT&lt;3.50。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y透镜的焦距为fy,该影像镜片组满足下列关系式:|f2|&lt;|fy|,y=3~6。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具正屈折力。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6,该影像镜片组满足下列关系式:5&lt;V6&lt;32。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于离轴处至少有一反曲点。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有包含快门装置或可调光圈装置。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影像镜片组满足下列关系式:0&lt;T23/(CT2+CT3)&lt;0.80。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该影像镜片组满足下列关系式:|f5/f6|&lt;1.0。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该影像镜片组满足下列关系式:0.10&lt;CT5/CT6&lt;1.0。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镜片组的焦距为f,该第六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影像镜片组满足下列关系式:4.0&lt;f/BL&lt;10.0。16.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影像镜片组与一电子感光元件。17.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如权利要求16所述取像装置。18.一种影像镜片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及一第六透镜,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其中,该影像镜片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该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皆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勋汤相岐陈纬彧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