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动集聚负压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86730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4 1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脉动集聚负压管,包括负压管体和吸气槽,负压管上的吸气槽槽孔轴线方向分为三个分段,即预集聚段、间断段和后集聚段,所述的预集聚段起始于负压管上游管壁。集聚负压管吸气槽结构形式的改善,进一步优化了整个集聚过程的负压流量配置,强化了对网格圈的自清洁功能,能在改善集聚品质的同时,节省气流消耗和自清洁能力,降低集聚纺纱运行和维护成本。

Pulsating negative pressure tube

The utility model is composed of a negative pressure tube body and an air suction slot, and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suction slot slot on the negative pressure pip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ubsections, namely the pre gathering section, the interrupted section and the post gathering section, and the pre gathering section starts on the upstream pipe wall of the negative pressure pipe. Agglomeration negative pressure tube structure suction slot is improved,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agglomeration negative pressure flow configuration, strengthen the self-cleaning function of the grid ring, which can improve clustering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save air consumption and self-cleaning ability, reduce the spinning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脉动集聚负压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纺纱机上的集聚纺纱装置,特别是负压气流式集聚纺纱装置的负压管。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负压气流式集聚纺纱装置的吸气槽,都采用从集聚区上游到下游一条槽贯通式吸气槽型式。一般只在上下游位置作形态和宽度的改变,特别是上游进入处的形态改变,或者对槽体轴线与纱线行进方向的夹角作改变。这些改变会对集聚品质效果产生某些影响,但是往往会在改善集聚品质的同时增大气流消耗,即增加集聚纺纱的运行成本。同时,采用网格圈吸管形式的负压气流式集聚纺纱装置,网格圈是由柔性织物制成,其在长时间运行中,纺纱环境中的短纤维和尘杂在气流影响下积聚在网格圈的反面(非集聚工作面),并跟随网格圈运转,使网格圈局部堵塞,严重影响集聚效果。这是一个采用网格圈作为集聚元件的集聚纺纱装置的通病,成为集聚纺纱运行维护的一个难点。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205593709公开了一种集聚纺纱装置,其负压管吸气槽采用中间具有间断的分段设置技术方案,但该技术方案中有的集聚槽口之间间隔太近,运转中容易产生纤维跨槽口穿过的情况,集聚槽口上游的初始集聚点离前罗拉钳口也不够接近,会影响集聚和自清洁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更加完善的负压管吸气槽结构形式,进一步优化整个集聚过程的负压流量配置,进一步强化对网格圈的自清洁功能,能在改善集聚品质的同时,节省气流消耗和自清洁能力,降低集聚纺纱运行和维护成本。本技术的实现方式为:脉动集聚负压管,包括负压管体和吸气槽,其特征在于负压管上的吸气槽槽孔轴线方向分为三个分段,即预集聚段、间断段和后集聚段,所述的预集聚段起始于负压管上游管壁,所述的间断段长度B与吸气槽上下游端点距离A之比例B/A=30~40%,所述的后集聚段长度C与吸气槽上下游端点距离A之比例C/A=30~35%。预集聚段起始于负压管上游管壁并下沉1-4mm。间断段设置为下凹台阶结构,下凹深度为0.2-0.5mm,下凹台阶终止于后集聚段上游端点往下游1-4mm。负压管间断段设置的下凹结构,一方面可以减少吸管与网格圈的摩擦面积,延长网格圈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下凹台阶终止于后集聚段上游端点下游,气流从网格圈与负压管下凹部位空隙进入吸气槽后集聚段槽孔时产生对网格圈的自清洁作用。预集聚段起始于负压管上游管壁,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前罗拉钳口输出须条进入网格圈集聚区,另一方面也产生对网格圈对自清洁作用。采用上述集聚区吸气槽槽孔的设置方案,使集聚区从上游到下游一条吸气槽到底通达式的吸气槽型式改变为中间具有间断的三分段设置,可以确保进入集聚区的须条在初始集聚阶段,得到较大的预集聚负压能量,须条宽度显著变窄,而在其后的行进到间断段时小幅释放,在后聚集段又有确保须条宽度继续收窄的负压能量,须条宽度继续变窄而符合集聚工艺的要求。这就使整个集聚过程的负压流量配置更加合理,并使集聚气流沿着须条行进的集聚途径呈现出两次脉动集聚,也改善了集聚效果。同时改进设置的吸气槽结构具有对网格圈的两次自清洁功能。因此在改善或保证集聚品质的同时,不仅使得总体集聚能耗降低,而且延长网格圈清洁周期,从而节省了集聚纺纱运行和维护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用于集聚纺纱负压管吸气槽槽孔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用于集聚赛络纺纱负压管吸气槽槽孔实施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用于集聚纺纱负压管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图1-图3中,吸气槽槽孔轴线方向分为三个分段,即预集聚段1、间断段2和后集聚段3,预集聚段1位于须条进入集聚区的初始集聚阶段,预集聚段1起始于负压管上游管壁处4,须条在进入预集聚段1时获得足够的预集聚负压能量,须条宽度显著变窄,而在其后的行进到间断段2时小幅释放,在后聚集段4又有确保须条宽度继续收窄的负压能量,须条宽度继续变窄而符合集聚工艺的要求。这就使整个集聚过程的负压流量配置更加合理,并使集聚气流沿着须条行进的集聚途径呈现出两次脉动集聚,也改善了集聚效果。同时在预集聚段1起始的负压管上游管壁处4并下沉1-4mm,优选2-3mm负压气流从此处进入,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前罗拉钳口输出须条进入网格圈集聚区,另一方面也产生对网格圈对自清洁作用。预集聚段1起始于负压管上游管壁4,其后的间断段2长度B与吸气槽上下游端点距离A之比例B/A=30~40%,后集聚段3长度C与吸气槽上下游端点距离A之比例C/A=30~35%。间断段2设置为下凹台阶结构,下凹深度为0.2-0.5mm,优选0.25-0.35mm,下凹台阶终止于后集聚段3上游端点往下游1-4mm,优选2-3mm。间断段2设置的下凹结构,一方面可以减少吸管与网格圈的摩擦面积,延长网格圈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下凹台阶终止于后集聚段3上游端点下游,气流从网格圈与负压管下凹部位空隙进入吸气槽槽孔时产生对网格圈的自清洁作用。本技术方案的吸气槽结构在预集聚段1吸气槽起始位置和下凹台阶终止于后集聚段3上游端点下游位置,具有对网格圈的两次自清洁功能。因此在改善或保证集聚品质的同时,不仅使得总体集聚能耗降低,而且可以延长网格圈清洁周期50%以上,从而节省了集聚纺纱运行和维护成本。上述本技术方案的吸气槽结构可以直接设置在负压管本体上,也可以设置在覆盖于负压管本体的附加盖板上,成为组合式负压管。本技术对集聚吸气槽槽孔这一集聚装置核心元件参数的优化并不增加集聚装置的成本,但能明显体现节能降本的效应。本技术可以用于三罗拉或四罗拉集聚纺纱装置,也可以用于集聚赛络纺纱装置,或者其它新型组合式集聚纺纱装置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脉动集聚负压管

【技术保护点】
脉动集聚负压管,包括负压管体和吸气槽,其特征在于负压管上的吸气槽槽孔轴线方向分为三个分段,即预集聚段、间断段和后集聚段,所述的预集聚段起始于负压管上游管壁,所述的间断段长度与吸气槽上下游端点距离之比例为30~40%,所述的后集聚段长度与吸气槽上下游端点距离之比例为30~35%。

【技术特征摘要】
1.脉动集聚负压管,包括负压管体和吸气槽,其特征在于负压管上的吸气槽槽孔轴线方向分为三个分段,即预集聚段、间断段和后集聚段,所述的预集聚段起始于负压管上游管壁,所述的间断段长度与吸气槽上下游端点距离之比例为30~40%,所述的后集聚段长度与吸气槽上下游端点距离之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浩陆惠文倪远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万宝纺织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