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380618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3 18: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①加工室内装饰板层和室外装饰板层;②加工轻钢骨架;③架立室内装饰板层、室外装饰板层和轻钢骨架;④固定大孔纤维网;⑤连接保温拉结件;⑥固定安装预留口;⑦固定两端模板;⑧浇筑泡沫混凝土层;⑨养护与拆模。本发明专利技术生产步骤简单明确,用该方法生产的墙片整体协同性能好,节能性能高,采用整体无热桥技术,能够有效的切断热桥,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显著提高抗震性能;采用干法施工,大幅降低连接件数量,显著提升其工业化效率。大幅降低墙板密度,减少墙片数量,减少连接,便于加工、运输和吊装,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降低资源及能源消耗。

Processing method of fast mounting and bearing heat preservation and decoration composite plat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quick installation of bearing heat preservation and decoration composite board processing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processing indoor and outdoor decoration decorative laminate plate layer; the processing of light steel skeleton frame;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plate layer, outdoor decoration plate layer and a light steel skeleton; the fixed hole fiber network; the connection of insulation Rachel the fixed part; the reserved port; the two ends of the fixed template; the pouring foam concrete layer; to maintenance and dismantl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s simple and clear, produced by the method of wall overall collaborative performance, energy-saving performance is high, the whole bridge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cut off the bridge, has good heat preservation performance, improve seismic performance; using dry construction, reduce the number of connections,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ization. It will greatly reduce the density of wall panels, reduce the number of walls, reduce connections, facilitate processing, transportation and hoisting. It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duce resource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节能墙体,特别是涉及一种节能建筑采用的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
技术介绍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指以工厂化生产的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通过现场装配的方式设计建造的混凝土结构类房屋建筑。构件的装配方法一般有现场后浇叠合层混凝土、钢筋锚固后浇混凝土连接等,钢筋连接可采用套筒灌浆连接、焊接、机械连接及预留孔洞搭接连接等做法。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流行的装配式预制大板住宅,由于结构整体性差、渗漏、楼板裂缝等原因,存在许多影响结构安全及正常使用的隐患和缺陷,逐渐被现浇混凝土结构所取代。但随着当前新兴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引进了许多国外先进技术,本土化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新技术正逐步形成。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少,建筑行业用工荒的出现,住宅工业产业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重新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住宅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新技术、新形式。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有利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发展绿色环保建筑,并且有利于提高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与现浇施工工法相比,装配式RC结构有利于绿色施工,因为装配式施工更能符合绿色施工的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降低噪音、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减少场地干扰、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和能源,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且,装配式结构可以连续地按顺序完成工程的多个或全部工序,从而减少进场的工程机械种类和数量,消除工序衔接的停闲时间,实现立体交叉作业,减少施工人员,从而提高工效、降低物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绿色施工提供保障。另外,装配式结构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建筑垃圾(约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竹木材、废弃混凝土等。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依据装配化程度高低可分为全装配和部分装配两大类。全装配建筑一般限制为低层或抗震设防要求较低的多层建筑;部分装配混凝土建筑主要构件一般采用预制构件、在现场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形成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建筑。北美地区主要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由于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协会(PCI)长期研究与推广预制建筑,预制混凝土的相关标准规范也很完善。所以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用非常普遍。北美的预制建筑主要包括建筑预制外墙和结构预制构件两大系列,预制构件的共同特点是大型化和预应力相结合。可优化结构配筋和连接构造。减少制作和安装工作量,缩短旖工工期,充分体现工业化、标准化和技术经济性特征。在20世纪,北美的预制建筑主要用于低层非抗震设防地区。由于加州地区的地震影响,近年来非常重视抗震和中高层预制结构的工程应用技术研究。PCI最近出版了《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一书,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系统地分析了预制建筑的抗震设计问题,总结了许多预制结构抗震设计的最新科研成果,对指导预制结构设计和工程应用推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欧洲是预制建筑的发源地,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建筑工业化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劳动力资源短缺,欧洲更进一步研究探索建筑工业化模式。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北欧、西欧,还是经济欠发达的东欧,一直都在积极推行预制装配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施工方式。积累了许多预制建筑的设计施工经验,形成了各种专用预制建筑体系和标准化的通用预制产品系列,并编制了一系列预制混凝土工程标准和应用手册,对推动预制混凝土在全世界的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和韩国借鉴了欧美的成功经验,在探索预制建筑的标准化设计施工基础上,结合自身要求,在预制结构体系整体性抗震和隔震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有代表性成就的是日本2008年采用预制装配框架结构建成的两栋58层的东京塔。同时,日本的预制混凝土建筑体系设计、制作和施工的标准规范也很完善,目前使用的预制规范有《预制混凝土工程}(JASSl0)和《混凝土幕墙)(JASSl4)。我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形成了一系列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较为典型的建筑体系有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建筑体系、装配式多层框架建筑体系、装配式大板建筑体系等。到20世纪80年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应用达到全盛时期,全国许多地方都形成了设计、制作和施工安装一体化的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模式。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采用预制空心楼板的砌体建筑成为两种最主要的建筑体系,应用普及率达70%以上。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功能和物理性能存在许多局限和不足,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研发水平还跟不上社会需求及建筑技术发展的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已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目前除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建筑体系应用较广泛外,其他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的工程应用极少,预制结构抗震的整体性和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化研究不够,造成其技术经济性较差,是导致预制结构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根本原因。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均为湿法施工,施工工艺复杂,成本高,且由于墙体密度大,因此墙板无法预制较大,否则在加工、运输和吊装工程中均会遇到系列问题;由于保温层的存在,无论设置内保温、夹心保温还是外保温,均会使墙片的整体性显著降低;另外,连接方式比较复杂,现场操作遇到较多困难,且增加了工期,成本显著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加工方法,采用具有较高强度和黏结性能的保温材料,有效解决装配式混凝土节能墙体的整体协同性能,提高节能性能;采用干法施工,简化施工工艺,并大幅降低连接件数量,显著提升其工业化效率;大幅降低墙板密度,减少墙片数量,减少连接,减少在加工、运输和吊装工程中由于墙板重量过大而引起的系列问题;通过简化连接工序,降低现场操作难度,显著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降低资源及能源消耗。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加工方法步骤为:①加工室内装饰板层(1)和室外装饰板层(2):纤维、水泥、硅粉以及附加材料进行制浆打浆→网箱抄取浆料→成坯机布设预埋件→浇筑成坯→进行接坯输送→进行堆垛→压力机加压→脱模机脱模→自然养护;②加工轻钢骨架:水平轻钢管(5)进行切割→竖向轻钢管(3)焊接竖向连接端板(4)→端部水平轻钢管(5)焊接水平连接端板(6)→将水平轻钢管(5)分别与竖向轻钢管(3)焊接;③架立室内装饰板层(1)、室外装饰板层(2)和轻钢骨架:轻钢骨架架立→架立室内装饰板层(1)架立→室外装饰板层(2)架立;④固定大孔纤维网(8):将大孔纤维网(8)分别与竖向连接端板(4)、水平连接端板(6)连接;⑤连接保温拉结件(9):调整并固定室内装饰板层(1)、室外装饰板层(2)和轻钢骨架间距→连接拉结件;⑥固定安装预留口(11):竖向连接端板(4)、水平连接端板(6)处安装固定安装预留口(11);⑦固定两端模板:左右两端安装模板→大孔纤维网(8)的四个角部分别固定;⑧浇筑泡沫混凝土层(7):浇筑泡沫混凝土层(7)→顶部找平;⑨养护与拆模:进行2-4天养护→拆除左右两端安装模板→自然养护25天。进一步地,所述的快速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加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加工方法,其加工步骤为:①加工室内装饰板层(1)和室外装饰板层(2):纤维、水泥、硅粉以及附加材料进行制浆打浆→网箱抄取浆料→成坯机布设预埋件→浇筑成坯→进行接坯输送→进行堆垛→压力机加压→脱模机脱模→自然养护;②加工轻钢骨架:水平轻钢管(5)进行切割→竖向轻钢管(3)焊接竖向连接端板(4)→端部水平轻钢管(5)焊接水平连接端板(6)→将水平轻钢管(5)分别与竖向轻钢管(3)焊接;③架立室内装饰板层(1)、室外装饰板层(2)和轻钢骨架:轻钢骨架架立→架立室内装饰板层(1)架立→室外装饰板层(2)架立;④固定大孔纤维网(8):将大孔纤维网(8)分别与竖向连接端板(4)、水平连接端板(6)连接;⑤连接保温拉结件(9):调整并固定室内装饰板层(1)、室外装饰板层(2)和轻钢骨架间距→连接拉结件;⑥固定安装预留口(11):竖向连接端板(4)、水平连接端板(6)处安装固定安装预留口(11);⑦固定两端模板:左右两端安装模板→大孔纤维网(8)的四个角部分别固定;⑧浇筑泡沫混凝土层(7):浇筑泡沫混凝土层(7)→顶部找平;⑨养护与拆模:进行2‑4天养护→拆除左右两端安装模板→自然养护25天。...

【技术特征摘要】
1.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加工方法,其加工步骤为:①加工室内装饰板层(1)和室外装饰板层(2):纤维、水泥、硅粉以及附加材料进行制浆打浆→网箱抄取浆料→成坯机布设预埋件→浇筑成坯→进行接坯输送→进行堆垛→压力机加压→脱模机脱模→自然养护;②加工轻钢骨架:水平轻钢管(5)进行切割→竖向轻钢管(3)焊接竖向连接端板(4)→端部水平轻钢管(5)焊接水平连接端板(6)→将水平轻钢管(5)分别与竖向轻钢管(3)焊接;③架立室内装饰板层(1)、室外装饰板层(2)和轻钢骨架:轻钢骨架架立→架立室内装饰板层(1)架立→室外装饰板层(2)架立;④固定大孔纤维网(8):将大孔纤维网(8)分别与竖向连接端板(4)、水平连接端板(6)连接;⑤连接保温拉结件(9):调整并固定室内装饰板层(1)、室外装饰板层(2)和轻钢骨架间距→连接拉结件;⑥固定安装预留口(11):竖向连接端板(4)、水平连接端板(6)处安装固定安装预留口(11);⑦固定两端模板:左右两端安装模板→大孔纤维网(8)的四个角部分别固定;⑧浇筑泡沫混凝土层(7):浇筑泡沫混凝土层(7)→顶部找平;⑨养护与拆模:进行2-4天养护→拆除左右两端安装模板→自然养护25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由室内装饰板层(1)、室外装饰板层(2)、竖向轻钢管(3)、竖向连接端板(4)、水平轻钢管(5)、水平连接端板(6)、泡沫混凝土层(7)、大孔纤维网(8)、保温拉结件(9)、可调式螺孔(10)和安装预留口(11)组成;快速安装承重保温装饰一体复合板设置为矩形,两个表面分别为室内装饰板层(1)和室外装饰板层(2),室内装饰板层(1)和室外装饰板层(2)均为增强纤维混凝土板,在板内一侧分别设置竖直且均匀分布的增强齿;在室内装饰板层(1)和室外装饰板层(2)中间,设置均匀分布的竖向轻钢管(3),竖向轻钢管(3)至板左右两端的距离为竖向轻钢管(3)间距的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竖向轻钢管(3)上下通长设置,且内部填充高强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强度为C40-C60;在竖向轻钢管(3)上下两端分别为竖向连接端板(4),竖向连接端板(4)与竖向轻钢管(3)焊接,竖向连接端板(4)为矩形板;在水平方向,设置若干相互平行且均匀分布的水平轻钢管(5),水平轻钢管(5)至板上下两端的距离为水平轻钢管(5)间距的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水平轻钢管(5)与竖向轻钢管(3)选材类型与尺寸相同,二者构成轻钢骨架,在竖向轻钢管(3)之间,水平轻钢管(5)均与竖向轻钢管(3)焊接,在外侧的水平轻钢管(5)内侧一端与竖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靖新汪青杰董天泽刘金升刘庆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