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37239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1 0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包括围设于所述换流站接地网10外的直流屏蔽极2以及围设于所述直流屏蔽极2外的直流接地极1;所述直流接地极1用来将直流电流接地;所述直流接地极1输出的直流电流流入所述直流屏蔽极2,从而阻止所述直流电流流经所述换流站接地网1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独特的电流屏蔽结构设计,使直流接地极和换流站接地网可安全共处一址,免去传统直流接地极从换流站外引至数十公里的线路及极址征地要求,结构紧凑。避免了直流电流流经换流站接地网所造成的腐蚀破坏,以及避免了在换流站接地网中形成电位差造成的对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的干扰。

A grounding system for the common address of the grounding grid of the shielded DC grounding electrode and the converter sta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hielding type DC grounding and grounding grid converter cosite ground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ubstation grounding grid is arranged around the outside of the DC shield 10 pole 2 and is arranged around the DC DC grounding electrode shield 2 1; the DC grounding electrode 1 to DC current grounding; DC current of the DC grounding electrode 1 output into the DC shield 2, thereby preventing the DC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the grounding station 10.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the unique current shielding structure design, so that the DC grounding pole and the grounding grid of the converter station can be safely shared together, so as to avoid the traditional DC grounding pole from the converter station to dozens of kilometers outside the line and the site requisition requirements, and the structure is compact. It avoids the corrosion and destruction caused by DC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the grounding grid of the converter station, and avoids the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protection system caused by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in the grounding grid of the converter 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
本技术属于电力系统接地
,具体涉及一种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
技术介绍
直流输电是我国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单极大地回路运行方式是其特殊的运行方式。由于直流电流对土壤中的金属具有极强的电解腐蚀作用,为避免直流电流流经并腐蚀换流站接地网,需在离换流站数十公里外单独安装一个直流接地极。这需要数十公里的线路和数百米直径的直流接地极征地,费用昂贵、维护不便。更重要的是,我国工业发展迅速,电网覆盖密度越来越高,各类工业和民用地下管网也越来越多,适合直流接地极安装的空间越来越小,征地十分困难,影响我国直流输电系统的发展。因此,如何在避免直流电流对换流站接地网的腐蚀的前提下,实现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处同一地址,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以使直流接地极和换流站接地网共处一址,免去传统直流接地极从换流站外引至数十公里的线路及极址征地要求。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包括围设于所述换流站接地网(10)外的直流屏蔽极(2)以及围设于所述直流屏蔽极(2)外的直流接地极(1);所述直流接地极(1)用来将直流电流接地;所述直流接地极(1)输出的直流电流流入所述直流屏蔽极(2),从而阻止所述直流电流流经所述换流站接地网(10)。进一步的,所述直流屏蔽极(2)包括围设于所述换流站接地网(10)外的导电屏蔽环(7)和均匀布设于所述导电屏蔽环(7)上、且与所述导电屏蔽环(7)电连接的若干导电屏蔽体(8);所述导电屏蔽环(7)水平布设于地下;所述导电屏蔽体(8)用来将所述直流接地极(1)输出的直流电流引入所述导电屏蔽环(7)。所述导电屏蔽环(7)为圆环、椭圆环或多边形环。作为优选,所述导电屏蔽体(8)为抗电解腐蚀的接地材料,如石墨基柔性接地体。进一步的,所述直流接地极(1)包括围设于所述直流屏蔽极(2)外的导电散流环(3)和均匀布设于所述导电散流环(3)上的若干引流接头(5),所述导电散流环(3)水平布设于地下,所述引流接头(5)的数量使得所述导电散流环(3)为等势体。所述导电散流环(3)为圆环、椭圆环或多边形环。进一步的,所述直流接地极(1)还包括均匀布设于所述导电散流环(3)上、且与所述导电散流环(3)电连接的若干导电散流体(4);所述导电散流体(4)用来将所述导电散流环(3)中的直流电流引入大地。作为优选,所述导电散流体(4)为抗电解腐蚀的接地材料,如石墨基柔性接地体。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采用了独特的电流屏蔽结构设计,使直流接地极和换流站接地网可安全共处一址,免去传统直流接地极从换流站外引至数十公里的线路及极址征地要求,结构紧凑。当直流输电系统单极运行时,直流电流通过直流接地极向换流站接地网流动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环绕在换流站接地网外围的直流屏蔽极,由于直流屏蔽极具有小电阻,直流电流被直流屏蔽极旁路就无法再流经换流站接地网,从而避免了直流电流流经换流站接地网所造成的腐蚀破坏,以及避免了在换流站接地网中形成电位差造成的对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的干扰,使该接地系统运行安全、长效可靠、维护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接地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接地系统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再一种接地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1-直流接地极,2-直流屏蔽极,3-导电散流环,4-导电散流体,5-引流接头,6-散流接头,7-导电屏蔽环,8-导电屏蔽体,9-屏蔽接头,10-换流站接地网。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以使直流接地极和换流站接地网共处一址,免去传统直流接地极从换流站接地网外引至数十公里的线路及极址征地要求。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具体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具体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具体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包括围设于所述换流站接地网10外的直流屏蔽极2以及围设于所述直流屏蔽极2外的直流接地极1。所述直流接地极1用来将直流电流接地;所述直流接地极1输出的直流电流流入所述直流屏蔽极2,从而阻止所述直流电流流经所述换流站接地网10。当直流输电系统单极运行时,直流电流通过直流接地极1向换流站接地网10流动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环绕于换流站接地网10外围的直流屏蔽极2。由于直流屏蔽极2具有小电阻,直流电流会被直流屏蔽极2旁路,则无法再流经换流站接地网10,从而避免直流电流流经换流站接地网10所造成的腐蚀破坏,以及避免在换流站接地网10中形成电位差造成的对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的干扰。本技术接地系统采用了直流屏蔽极2,使直流接地极1和换流站接地网10共处一址,免去传统直流接地极从换流站外引至数十公里的线路及极址征地要求。具体的,所述直流屏蔽极2包括围设于所述换流站接地网10外的导电屏蔽环7和均匀布设于所述导电屏蔽环7上、且与所述导电屏蔽环7电连接的若干导电屏蔽体8。所述导电屏蔽体8用来将所述直流接地极1输出的直流电流引入所述导电屏蔽环7,从而阻止所述直流电流流经换流站接地网10。所述导电屏蔽环7可以为圆环、椭圆环或多边形环。更具体的,若干导电屏蔽体8与导电屏蔽环7通过屏蔽接头9连接。具体的,所述直流接地极1包括围设于所述直流屏蔽极2外的导电散流环3和均匀布设于所述导电散流环3上的若干引流接头5,所述引流接头5的数量使得所述导电散流环3为等势体。作为优选,所述直流接地极1还包括均匀布设于所述导电散流环3上、且与所述导电散流环3电连接的若干导电散流体4;所述导电散流体4更便于将所述导电散流环3中的直流电流引入大地。所述导电散流环3可以为圆环、椭圆环或多边形环。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图中,直流屏蔽极2呈环形帘状,导电屏蔽环7为圆环,水平布设于地面以下。导电屏蔽环7上均匀布设的导电屏蔽体8竖直接入地下。当然,图1仅显示了导电屏蔽环7的一种具体形式,导电屏蔽环7的形状不限于圆环,还可以为椭圆环、多边形环等闭环状。导电屏蔽环7的尺寸要使得可完整将换流站接地网10围绕入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导电屏蔽环7和导电屏蔽体8应具有抗电解腐蚀特性,导电屏蔽环7的材质可采用金属、非金属或由金属与非金属复合的导电材料,导电屏蔽体8的材质也可采用金属、非金属或由金属与非金属复合的导电材料,如石墨电极、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等。直流接地极1也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围设于所述换流站接地网(10)外的直流屏蔽极(2)以及围设于所述直流屏蔽极(2)外的直流接地极(1);所述直流接地极(1)用来将直流电流接地;所述直流接地极(1)输出的直流电流流入所述直流屏蔽极(2),从而阻止所述直流电流流经所述换流站接地网(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围设于所述换流站接地网(10)外的直流屏蔽极(2)以及围设于所述直流屏蔽极(2)外的直流接地极(1);所述直流接地极(1)用来将直流电流接地;所述直流接地极(1)输出的直流电流流入所述直流屏蔽极(2),从而阻止所述直流电流流经所述换流站接地网(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直流屏蔽极(2)包括围设于所述换流站接地网(10)外的导电屏蔽环(7)和均匀布设于所述导电屏蔽环(7)上、且与所述导电屏蔽环(7)电连接的若干导电屏蔽体(8);所述导电屏蔽环(7)水平布设于地下;所述导电屏蔽体(8)用来将所述直流接地极(1)输出的直流电流引入所述导电屏蔽环(7)。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地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导电屏蔽环(7)为圆环、椭圆环或多边形环。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屏蔽型直流接地极与换流站接地网共址的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江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