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形篷房的侧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68077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马鞍形篷房的侧梁结构,所述侧梁包括楔形件与若干弧形梁,所述楔形件包括两相互间具有夹角的安装面,两所述弧形梁的一端分别可拆卸安装于两所述安装面上,相邻的两所述弧形梁的末端可拆卸对接。本技术方案中的侧梁不是整体结构,而是由楔形件与若干弧形梁组成,弧形梁与楔形件的连接处以及相邻两弧形梁的连接处均为可分开的节点,这种侧梁的结构更加灵活。通过配置安装面夹角不同的楔形件,并相应增加或减少弧形梁数量,可以改变整个侧梁的高度与跨度,从而使侧梁能够适用于规格不同的多种篷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鞍形篷房的侧梁结构
本技术涉及篷房
,尤其涉及一种马鞍形篷房的侧梁结构。
技术介绍
采用马鞍形房顶的建筑物相对于平顶、锥顶或尖顶等形式的建筑在外观上明显不同,具有独特的美感,目前主要运用于体育馆、艺术馆等场馆。将马鞍形结构运用到篷房上,也能够使篷房具备独特的外观造型,另外马鞍形篷房的内部空间所需支撑结构较少,甚至无需支撑结构,有利于内部空间的利用。目前马鞍形篷房的篷布由两个拱形边缘构件来支撑,该边缘构件是一整体件,在现场吊装时工程难度较大,且适应性较差,仅能用于特定尺寸规格的篷房。因此,提供一种代替边缘构件的侧梁来张拉篷布,该侧梁的在结构上需更加灵活,且适应性更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灵活、适用性更广的侧梁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马鞍形篷房的侧梁结构,侧梁包括楔形件与若干弧形梁,楔形件包括两相互间具有夹角的安装面,两弧形梁的一端分别可拆卸安装于两安装面上,相邻的两弧形梁的末端可拆卸对接。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中的侧梁不是整体结构,而是由楔形件与若干弧形梁组成,弧形梁与楔形件的连接处以及相邻两弧形梁的连接处均为可分开的节点,这种侧梁的结构更加灵活。通过配置安装面夹角不同的楔形件,并相应增加或减少弧形梁数量,可以改变整个侧梁的高度与跨度,从而使侧梁能够适用于规格不同的多种篷房。较佳地,弧形梁与安装面的连接处以及相邻两弧形梁的连接处均设有节点结构,节点结构包括彼此可拆卸固定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中的一者固定于一弧形梁的末端,另一者固定于安装面或另一弧形梁的末端。通过将节点结构的两个固定部分别固定到两弧形梁末端或弧形梁与安装面上,能够实现弧形梁在安装面上的可拆卸安装,或相邻两个弧形梁的可拆卸对接。具体地,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件可拆卸固定。利用螺纹连接件来固定,是一种较为便捷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更进一步地,第一固定部包括公对接头,第二固定部包括母对接头,公对接头与母对接头插接,螺纹连接件穿过公对接头与母对接头后将两者锁紧。公母对接头对接后再使用螺纹连接件进行锁紧,保障了连接后两者间的稳固。较佳地,弧形梁为桁架梁。弧形梁采用桁架梁,则由若干弧形梁组成的侧梁也是桁架梁,这种桁架能够增强结构强度,提升侧梁的承载能力与安全系数。具体地,弧形梁包括若干相互间隔的弧形的外杆以及多个固定连接于若干外杆之间的连接杆。更进一步地,弧形梁包括三个外杆,弧形梁的横截面呈三角形。采用三角形结构的弧形梁,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能够节省杆件使用量,节约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马鞍形篷房的立体图。图2是马鞍形篷房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马鞍形篷房中两个侧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图5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如图1、图2所示为一种马鞍形篷房,该篷房包括篷布5及用于撑起篷布5的张拉结构,该张拉结构包括两个相互间隔开的底座2与两个弧形的侧梁1,其中一侧梁1的两端分别活动地连接于两底座2并可相对两底座2向一侧枢转摆动,另一侧梁1的两端分别活动地连接于两底座2并可相对两底座2向另一侧枢转摆动。两个侧梁1分别向外枢转摆动,因此具有彼此远离的趋势,藉由这一趋势,两个侧梁1能够将篷布5张拉为马鞍形。参照图3至图5,每一个侧梁1包括楔形件10与若干弧形梁11,弧形梁11的数量较佳的为偶数个,且偶数个弧形梁11平均分布于楔形件10的两侧。楔形件10包括两相互间具有夹角的安装面101,两弧形梁11的一端分别可拆卸安装于两安装面101上,相邻的两弧形梁11的末端可拆卸对接。在此结构下,相邻两弧形梁11的连接处以及弧形梁11与安装面101的连接处均为可以拆卸分开的节点。在侧梁1上,楔形件10朝内的一端厚度较小,朝外的一端厚度较大。楔形件10到两个底座2的距离大致相等,两个安装面101以两个底座2连线的中垂面为中心平面呈相互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弧形梁11有四个,其中两弧形梁11的一端连接于两安装面101上,另外两弧形梁11的一端与前述两弧形梁11的另一端对接,另外两弧形梁1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两底座2上。四个弧形梁11与楔形件10组成的侧梁1的整体也呈弧形。需要声明的是,本方案中的若干个弧形梁11在具体弧度上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形式。弧形梁11可为单独的弧形长杆件,但考虑到结构强度与安全因素,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弧形梁11为更为可靠的桁架梁。弧形梁11包括了若干个彼此间隔且相互平行的弧形的外杆111以及多个固定连接于若干外杆111之间的连接杆112,连接杆112为直杆,且长度不一。具体的,外杆111的数量为三个,使得弧形梁11的横截面呈三角形。多个连接杆112在三个外杆111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可采用本领域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弧形梁11与安装面101的连接处以及相邻两弧形梁11的连接处均设有节点结构,节点结构包括彼此可拆卸固定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中的一者固定于一弧形梁11的末端,另一者固定于安装面101或另一弧形梁11的末端。具体来说,在弧形梁11与安装面101的连接处,节点结构中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一者固定在安装面101上,另一这固定在弧形梁11上;而在相邻两个弧形梁11的连接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分别固定在两个弧形梁11上。第一固定部具体的包括公对接头14,第二固定部具体的包括母对接头15,公对接头14为中间具有缝隙的结构,母对接头15的厚度大致等于该缝隙。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对接时公对接头14与母对接头15插接,然后使用螺栓、螺母等螺纹连接件进行可拆卸的固定。具体的操作是将螺栓穿过公对接头14与母对接头15,然后将螺母锁紧到螺栓上。将螺母拧下并取出螺栓后,公对接头14与母对接头15便可拆卸分离。由上文叙述可知,弧形梁11包括有三个外杆111,因此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包括的公对接头14与母对接头15的数量也分别有三个。如图4所示,楔形件10的安装面101呈与弧形梁11匹配的三角形,三个公对接头14分别固定于安装面101的三个角落处,而弧形梁11的三个外杆111末端分别固定有三个母对接头15。如图5所示,在与安装面101连接的弧形梁11的另一端,三个外杆111末端分别固定有公对接头14,而与该弧形梁11相邻的弧形梁11的末端,外杆111上固定有母对接头1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也可采用如卡扣等其他结构形式进行可拆卸连接,但考虑到连接强度的重要性,优先采用本实施例中插接并螺纹锁紧的方式。侧梁1与底座2的连接也可采用类似的节点结构,但该部分结构并非本方案的改进点,因此不做详细介绍。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中的侧梁1不是整体结构,而是由楔形件10与若干弧形梁11组成,弧形梁11与楔形件10的连接处以及相邻两弧形梁11的连接处均为可分开的节点,这种侧梁1的结构更加灵活。通过配置安装面101夹角不同的楔形件10,并相应增加或减少弧形梁11数量,可以改变整个侧梁1的高度与跨度,从而使侧梁1能够适用于规格不同的多种篷房。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马鞍形篷房的侧梁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鞍形篷房的侧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梁包括楔形件与若干弧形梁,所述楔形件包括两相互间具有夹角的安装面,两所述弧形梁的一端分别可拆卸安装于两所述安装面上,相邻的两所述弧形梁的末端可拆卸对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鞍形篷房的侧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梁包括楔形件与若干弧形梁,所述楔形件包括两相互间具有夹角的安装面,两所述弧形梁的一端分别可拆卸安装于两所述安装面上,相邻的两所述弧形梁的末端可拆卸对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鞍形篷房的侧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梁与所述安装面的连接处以及相邻两所述弧形梁的连接处均设有节点结构,所述节点结构包括彼此可拆卸固定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中的一者固定于一所述弧形梁的末端,另一者固定于所述安装面或另一所述弧形梁的末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鞍形篷房的侧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凤良罗良清许团结黄彦竹彭国超熊文广陈振良韩鹏球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新赛尔特篷房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