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36308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1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为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由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尺寸非常小,当背光单元与显示面板贴合时,贴合精度要求低;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采用被动驱动的方式,驱动方法简单;并且,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单元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背光单元,厚度更轻薄,减小了整个显示装置的厚度。

A display device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An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isplay device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The display device includes a display panel and a backlight unit, and the backlight unit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s, wherein the plurality of micro LED are passive micro lighting diodes. Because the 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with very small size, when the backlight unit and the display panel is jointed, low requirement of fitting precision of multiple 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the passive driving method, driving method is simple; and a plurality of 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as a backlight unit relative to the backlight unit in the prior art, the thickness of the thinner, display device the thickness decreas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屏(LiquidCrystalDisplay,LCD),是属于平面显示器的一种。随着科技的发展,LCD目前科技信息产品也朝着轻、薄、短、小的目标发展。LCD属于被动式发光元件,在LCD进行发光显示时需要设置背光元件为LCD提供光源。现有技术中在LCD制备完成后,一般通过对位贴合将LCD与背光单元贴合在一起,对位贴合精度要求较高。并且,现有技术中的背光单元厚度较厚,造成LCD产品最终的厚度较厚,不符合LCD轻薄化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单元厚度较厚,且与显示面板贴合时贴合精度要求较高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为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提供一显示面板;提供一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为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形成的背光单元,由于微型发光二极管尺寸只有微米级别,相对于数十微米级别的像素间距来说非常小,因此,将微型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单元,在背光单元与显示面板对位贴合时,可以降低对贴合精度的要求;并且,背光单元中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为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不仅微型发光二极管的驱动方式简单,还可以保证微型发光二极管厚度较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中背光单元厚度较厚、对背光单元贴合精度要求较高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显示装置沿剖面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显示装置沿剖面线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型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图15-图2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在远离显示面板出光的一侧制备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各个流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为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使用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形成的背光单元作为显示面板的背光单元,由于微型发光二极管尺寸只有微米级别,相对于数十微米级别的显示面板中的像素间距来说非常小,因此,将微型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单元,在背光单元与显示面板对位贴合时,可以降低显示面板与背光单元对位贴合时的贴合精度;并且,背光单元中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为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在驱动微型发光二极管进行发光时只需要向微型发光二极管的电极提供相应的电位信号即可,不仅微型发光二极管的驱动方式简单,还可以保证微型发光二极管厚度较小,解决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中背光单元厚度较厚、对背光单元贴合精度要求较高的技术问题。以上是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参考图1,该显示装置具体包括:显示面板100以及背光单元200,背光单元200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210;其中,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210为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其中,背光单元200设置于显示面板100远离出光的一侧,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210,且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210为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参考图1,多个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呈阵列排布。可以理解的是,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区别于主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在发光过程中只需要向其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上输入相应电位的电压信号即可,无需使用包括薄膜晶体管之类的驱动电路,驱动方式简单。由于微型发光二极管尺寸只有微米级别,相对于数十微米级别的像素间距来说非常小,因此,将微型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单元,在背光单元与显示面板对位贴合时,可以降低对贴合精度的要求;并且,背光单元中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为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不仅微型发光二极管的驱动方式简单,还可以保证微型发光二极管厚度较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中背光单元厚度较厚、对背光单元贴合精度要求较高的问题。继续参考图1,可选的,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10;形成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多个像素单元120;至少部分像素单元1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覆盖微型发光二极管21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以所有像素单元1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覆盖微型发光二极管21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的情况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如图1所示,将微型发光二极管210组成的背光单元200作为像素单元120的光源,由于微型发光二极管210的尺寸远远小于像素单元120的尺寸,因此,在背光单元200与显示面板100对位贴合时,只需要求像素单元1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覆盖微型发光二极管21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即可,对位贴合精度要求低。可选的,至少部分像素单元1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覆盖微型发光二极管21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处垂直投影,可以理解为像素单元120中的部分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覆盖微型发光二极管21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还可以理解为部分像素单元1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覆盖微型发光二极管21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部分像素单元1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不覆盖微型发光二极管21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以下将分别针对这两种情况进行说明。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图2所示显示装置沿剖面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和图3所示,像素单元120可以包括显示区121和透过区122;显示区121包括第一像素电极1211、第一公共电极1212以及连接第一像素电极1211的第一薄膜晶体管1213;显示区121在衬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为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为被动式微型发光二极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形成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多个像素单元;至少部分所述像素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单元包括显示区和透过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像素电极、第一公共电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的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显示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单元包括显示区和透过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二像素电极、第二公共电极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极的第二薄膜晶体管;所述透过区包括第三像素电极、第三公共电极,且所述第三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断开设置;其中,所述显示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第一类像素单元和第二类像素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类像素单元包括第四像素电极、第四公共电极以及连接所述第四像素电极的第三薄膜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一类像素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位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阵列基板和/或所述彩膜基板上设置有配向膜层,所述配向膜层用于控制所述液晶层的初始偏转方向。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扫描线和多条数据线,所述多条扫描线和所述多条数据线绝缘交叉限定所述多个像素单元;多个所述显示区和多个所述透过区沿所述扫描线延伸方向排列;且沿所述数据线延伸方向,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透过区间隔排列;或者,多个所述显示区和多个所述透过区沿所述数据线线延伸方向排列;且沿所述扫描线延伸方向,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透过区间隔排列。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子像素单元、第二子像素单元和第三子像素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单元、第二子像素单元、第三子像素单元和所述第二类像素单元呈两行两列矩阵排列。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包括微型红光二极管、微型绿光二极管和微型蓝光二极管;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像素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微型红光二极管、所述微型绿光二极管和所述微型蓝光二极管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色阻层,所述色阻层包括红色色阻层、绿色色阻层和蓝色色阻层;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包括微型白光二极管;所述红色色阻层、所述绿色色阻层和所述蓝色色阻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微型白光发光二极管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色阻层,所述色阻层包括红色色阻层、绿色色阻层和蓝色色阻层;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包括微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泽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