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33897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5: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的方法。其中包括:依次用第一溶液、石油醚、乙醇、蒸馏水对油藏模型进行第一次冲洗;烘干所述油藏模型;向所述油藏模型中通入第二溶液,将所述油藏模型由第一特性改为第二特性;依次用第三溶液、石油醚、乙醇、蒸馏水对所述油藏模型进行第二次冲洗;烘干所述油藏模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润湿改性方法,采用溶液冲洗油藏模型中孔喉通道,可以对玻璃油藏模型或者聚合物油藏模型中的通道进行灵活地润湿改性,形成水湿、油湿或混合润湿的油藏模型,有助于致密油藏基础理论的实验研究,也使得微观油藏模型中的通道更符合实际的致密油藏中的油气运移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油气开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的方法。
技术介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所有油藏都被认为是水湿的。但随着对地下油藏认识的不断深入,油藏工程师们发现同一油藏取出的许多岩心是水湿、中性润湿或油湿的,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油藏的润湿性不是均一的,大多数油藏应该是混合润湿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油藏工程师们逐渐重视润湿性对采收率的影响,在油藏润湿性评价、研究和改性方面开始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微流控芯片的持续发展为油藏工程师们研究孔隙尺度下流体流动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手段。因为借助微流控芯片可以将油水运移过程中的油水界面清晰地采集下来用于润湿性分析,微流控芯片在研究润湿性对原油采收率的方面也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油藏工程研究人员们在应用微流控芯片进行润湿性研究时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微流控芯片材质主要包括强水湿的玻璃和强油湿的聚合物,不符合实际的致密油藏中的油气运移通道,这就需要实现对微流控芯片灵活地进行润湿改性,从而满足不同的实验研究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的方法,以对油藏模型进行灵活地润湿改性,形成水湿、油湿或者混合润湿的油藏模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的方法,包括:依次用第一溶液、石油醚、乙醇、蒸馏水对油藏模型进行第一次冲洗;烘干所述油藏模型;向所述油藏模型中通入第二溶液,将所述油藏模型由第一特性改为第二特性;依次用第三溶液、石油醚、乙醇、蒸馏水对所述油藏模型进行第二次冲洗;烘干所述油藏模型。进一步地,若所述第一特性为水湿特性或油湿特性,所述第二特性为混合润湿特性,则所述第一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所述第二溶液为含有三氯甲基硅烷的甲苯溶液,所述第三溶液为甲苯溶液。具体的,所述第二溶液中三氯甲基硅烷的浓度为0.3%~2%。具体的,所述第二溶液中三氯甲基硅烷的浓度为1%。进一步地,若所述第一特性为油湿特性或混合湿特性,所述第二特性为水湿特性,则所述第一溶液为甲苯溶液,所述第二溶液为含有六甲基二硅氮烷的甲醇溶液,所述第三溶液为甲醇溶液。具体的,所述第二溶液中六甲基二硅氮烷的浓度为0.5%~1.5%。具体的,所述第二溶液中六甲基二硅氮烷的浓度为1%。进一步地,在向所述油藏模型中通入第二溶液之前,还包括:将所述油藏模型浸入浓度为20%的盐酸水溶液3h后,烘干所述油藏模型。进一步地,若所述第一特性为水湿特性或混合湿特性,所述第二特性为油湿特性,则所述第一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所述第二溶液为含有三甲基氯硅烷的甲醇溶液,所述第三溶液为甲醇溶液。具体的,所述第二溶液中三甲基氯硅烷的浓度为0.5%~3%。具体的,所述第二溶液中三甲基氯硅烷的浓度为1%。进一步地,在向所述油藏模型中通入第二溶液之前,还包括:将所述油藏模型浸入浓度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3h后,烘干所述油藏模型。具体的,所述烘干所述油藏模型具体包括:将所述油藏模型置于150°温度下2h,烘干所述油藏模型。本专利技术通过溶液冲洗油藏模型中孔喉通道的方法,可以对玻璃油藏模型或者聚合物油藏模型中的通道灵活地进行润湿改性,形成水湿、油湿或混合润湿的油藏模型,有助于致密油藏基础理论的实验研究,也使得微观油藏模型中的通道更符合实际的致密油藏中的油气运移通道。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60°和120°的接触角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方法的流程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不同浓度TCMS处理后获得的接触角分布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方法的流程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不同浓度HMDS处理后获得的接触角分布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方法的流程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不同浓度MSDS处理后获得的接触角分布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实施例一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油藏模型润湿改性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对实验室各种润湿特性的油藏模型进行润湿改性的情况,参考图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00、依次用第一溶液、石油醚、乙醇、蒸馏水对油藏模型进行第一次冲洗;其中,第一溶液用于清除油藏模型中油脂等有机物杂质,可以是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或者有机溶剂例如甲醇等,通过第一溶液、石油醚以及乙醇的冲洗,可以将不同极性的有机物杂质去除,然后在用蒸馏水对上述的有机溶剂进行冲洗,从而达到清洁油藏模型的目的。S102、烘干油藏模型;经过前一步骤的冲洗,油藏模型中会残存一些石油醚、乙醇及水,需要将油藏模型进行烘干处理,排除清洗溶剂带来的影响。可选的,烘干油藏模型具体包括:将油藏模型置于150°温度下2h,烘干油藏模型。通过将油藏模型放置在150℃的恒温箱中2h,即可有效去除油藏模型中的水份等液体。S104、向油藏模型中通入第二溶液,将油藏模型由第一特性改为第二特性;其中,第二溶液为包含改性剂的有机溶液,第一特性和第二特性为油藏模型所表现的润湿特性,包括水湿特性、油湿特性及混合润湿特性,例如第一特性可以是水湿特性,则第二特性为油湿特性,或者水湿和油湿共存的混合润湿特性,即将该第二溶液通入油藏模型的孔喉通道中,通过不断的冲刷孔喉通道的内壁,从而将油藏模型由原来的水湿特性改性为油湿特性或者混合润湿特性,实现油藏模型的润湿改性。当然,除举例所示的由水湿特性改为油湿特性或者混合润湿特性外,还可以是油湿特性改性为水湿特性,油湿特性改为混合润湿特性等等情况,具体取决于第一溶液、第二溶液以及第三溶液的选择,此处不再赘述。油藏模型的润湿特性可以通过测量接触角来判断,通常接触角低于90°即为水湿特性,高于90°为油湿特性,而真实油藏内部的孔喉通道中会出现某些区域接触角低于90°而某些区域接触角高于90°的情况,即所谓的水湿和油湿共存的混合润湿特性。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60°和120°的接触角示意图,当水22与基板21的接触角为60°时,说明基板21为水湿特性,当水滴22与基板21的接触角为120°时,则说明基板21为油湿特性。S106、依次用第三溶液、石油醚、乙醇、蒸馏水对油藏模型进行第二次冲洗;其中,第三溶液为第二溶液的溶液中的溶剂,用于冲洗将前一步骤中的第二溶液,通过石油醚、乙醇、蒸馏水的冲洗可以再次将油藏模型进行清洗,去除其中残存的有机试剂等。S108、烘干油藏模型。同样地,经过前一步骤的冲洗,油藏模型中会残存一些石油醚、乙醇及水,需要将油藏模型进行烘干处理,排除清洗溶剂带来的影响,从而获得干净的改性后的油藏模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的油藏模型润湿改性方法,采用改性剂溶液冲洗油藏模型中孔喉通道的方法,可以对玻璃油藏模型或者聚合物油藏模型中的通道进行灵活地润湿改性,形成水湿、油湿或混合润湿的油藏模型,有助于致密油藏基础理论的实验研究,也使得微观油藏模型中的通道更符合实际的致密油藏中的油气运移通道。实施例二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方法的流程图,参考图3,本实施例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用第一溶液、石油醚、乙醇、蒸馏水对油藏模型进行第一次冲洗;烘干所述油藏模型;向所述油藏模型中通入第二溶液,将所述油藏模型由第一特性改为第二特性;依次用第三溶液、石油醚、乙醇、蒸馏水对所述油藏模型进行第二次冲洗;烘干所述油藏模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藏模型润湿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用第一溶液、石油醚、乙醇、蒸馏水对油藏模型进行第一次冲洗;烘干所述油藏模型;向所述油藏模型中通入第二溶液,将所述油藏模型由第一特性改为第二特性;依次用第三溶液、石油醚、乙醇、蒸馏水对所述油藏模型进行第二次冲洗;烘干所述油藏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特性为水湿特性或油湿特性,所述第二特性为混合润湿特性,则所述第一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所述第二溶液为含有三氯甲基硅烷的甲苯溶液,所述第三溶液为甲苯溶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溶液中三氯甲基硅烷的浓度为0.3%~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溶液中三氯甲基硅烷的浓度为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特性为油湿特性或混合湿特性,所述第二特性为水湿特性,则所述第一溶液为甲苯溶液,所述第二溶液为含有六甲基二硅氮烷的甲醇溶液,所述第三溶液为甲醇溶液。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溶液中六甲基二硅氮烷的浓度为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键于馥玮姜汉桥李金鸿赵玉云范桢成宝洋沈康琦苏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