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3869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5: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基于现有门结构基础之上,采用全新结构设计,以压条(7)与压力传感器(8)的结合,基于智能分析获知使用者对门的操作,将操作细分为轻推至任意指定位置,以及重推至最大敞开状态或闭合;并分别针对不同操作,进一步设计不同电控方式,实现任意位置定位,以及在电机控制下,缓和地达到最大状态或闭合状态,能够更加准确的获悉使用者用意,并大大提高门的使用便捷性与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属于物联网应用

技术介绍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of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门是最为常见的设施,最简单的门就是门经铰链与门框相连,这样的门结构简单,但是使用多有不便,诸如开关门时,往往随手一关,门与门框相撞发出巨大声响,或者伴随着气流,门任意转动;随后现有技术又出现了用于门的闭合器,即将门打开后,门会在闭合器的作用下,自动闭合,并且好的闭合器,会在门闭合的最后进程当中,降低闭合速度,使得门缓缓闭合;再好些的闭合器会在指定角度,针对门进行限位,诸如90度等,但是上述这些现有技术的门在实际使用中,还是存在着局限,诸如90度不是想定位的位置,只是轻轻一推,本意并非想关门,任何门却关上了,这些都是现有技术的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现有门结构基础之上,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基于智能检测分析,能够大大提高使用便捷性的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包括门框(1),以及通过铰链活动连接的门本体(2),还包括固定块(3)、第一联动杆(4)、第二联动杆(5)、控制模块、驱动限位装置(6)、两根压条(7)和至少两个压力传感器(8),其中,驱动限位装置(6)包括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多变驱动头(11)和壳体(12);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以及各个压力传感器(8)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控制模块外接供电电源,由供电电源经过控制模块分别为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以及各个压力传感器(8)进行供电;控制模块设置在门框(1)或门本体(2)的任意位置;所有压力传感器(8)分为两组,各组分别与门本体(2)的两侧一一对应,各组中的各个压力传感器(8)分别设置在门本体(2)对应一侧面上、远离铰链的边上,各组中的各个压力传感器(8)沿其所设置边彼此等间距分布;两根压条(7)分别与门本体(2)的两侧一一对应,且各根压条(7)分别覆盖设置于门本体(2)对应一侧面上的各个压力传感器(8)表面上;固定块(3)固定设置于门本体(2)上背向门框(1)开合一侧面上的顶边上,且固定块(3)沿其所设边、距离门本体(2)上铰链所连边的距离为预设距离;第一联动杆(4)的其中一端活动连接于固定块(3)的顶部,且第一联动杆(4)的位置高于门本体(2)的顶边,第一联动杆(4)以其与固定块(3)顶部相连点为轴心水平转动,第一联动杆(4)的另一端与第二联动杆(5)的其中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联动杆(5)以其与第一联动杆(4)另一端相连点为轴心水平转动,驱动限位装置(6)中的壳体(12)固定设置于门框(1)面向门本体(2)开合方向一侧的顶边上,壳体(12)的底部高于门本体(2)的顶边,且壳体(12)与固定块(3)均位于第一联动杆(4)、第二联动杆(5)彼此活动连接点的同侧;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多变驱动头(11)设置于壳体(12)当中,其中,转动电机(10)的驱动杆端部与电控伸缩杆(9)的底部相连接,转动电机(10)驱动杆所在直线与电控伸缩杆(9)上伸缩杆所在直线相重合,多变驱动头(11)固定连接于电控伸缩杆(9)上伸缩杆的顶部,转动电机(10)的底部固定设置于壳体(12)中的顶面,壳体(12)的下表面敞开,电控伸缩杆(9)上伸缩杆顶部的多变驱动头(11)竖直向下,第二联动杆(5)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壳体(12)的下表面位置,第二联动杆(5)的另一端上设置形状与多变驱动头(11)相对应的通孔,多变驱动头(11)在电控伸缩杆(9)上伸缩杆的伸缩控制下、上下移动,由第二联动杆(5)另一端上的通孔中退出或进入;门本体(2)与门框(1)相闭合时,第一联动杆(4)与第二联动杆(5)相重叠。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控伸缩杆(9)为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动电机(10)为无刷转动电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设计的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基于现有门结构基础之上,采用全新结构设计,以压条(7)与压力传感器(8)的结合,基于智能分析获知使用者对门的操作,将操作细分为轻推至任意指定位置,以及重推至最大敞开状态或闭合;并分别针对不同操作,进一步设计不同电控方式,实现任意位置定位,以及在电机控制下,缓和地达到最大状态或闭合状态,能够更加准确的获悉使用者用意,并大大提高门的使用便捷性与使用效率;(2)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中,针对电控伸缩杆(9),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以及针对转动电机(10),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转动电机,使得本专利技术所设计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具有高效的使用便携性,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3)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设计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设计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门框,2.门本体,3.固定块,4.第一联动杆,5.第二联动杆,6.驱动限位装置,7.压条,8.压力传感器,9.电控伸缩杆,10.转动电机,11.多变驱动头,12.壳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包括门框(1),以及通过铰链活动连接的门本体(2),还包括固定块(3)、第一联动杆(4)、第二联动杆(5)、控制模块、驱动限位装置(6)、两根压条(7)和至少两个压力传感器(8),其中,驱动限位装置(6)包括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多变驱动头(11)和壳体(12);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以及各个压力传感器(8)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控制模块外接供电电源,由供电电源经过控制模块分别为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以及各个压力传感器(8)进行供电;控制模块设置在门框(1)或门本体(2)的任意位置;所有压力传感器(8)分为两组,各组分别与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包括门框(1),以及通过铰链活动连接的门本体(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块(3)、第一联动杆(4)、第二联动杆(5)、控制模块、驱动限位装置(6)、两根压条(7)和至少两个压力传感器(8),其中,驱动限位装置(6)包括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多变驱动头(11)和壳体(12);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以及各个压力传感器(8)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控制模块外接供电电源,由供电电源经过控制模块分别为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以及各个压力传感器(8)进行供电;控制模块设置在门框(1)或门本体(2)的任意位置;所有压力传感器(8)分为两组,各组分别与门本体(2)的两侧一一对应,各组中的各个压力传感器(8)分别设置在门本体(2)对应一侧面上、远离铰链的边上,各组中的各个压力传感器(8)沿其所设置边彼此等间距分布;两根压条(7)分别与门本体(2)的两侧一一对应,且各根压条(7)分别覆盖设置于门本体(2)对应一侧面上的各个压力传感器(8)表面上;固定块(3)固定设置于门本体(2)上背向门框(1)开合一侧面上的顶边上,且固定块(3)沿其所设边、距离门本体(2)上铰链所连边的距离为预设距离;第一联动杆(4)的其中一端活动连接于固定块(3)的顶部,且第一联动杆(4)的位置高于门本体(2)的顶边,第一联动杆(4)以其与固定块(3)顶部相连点为轴心水平转动,第一联动杆(4)的另一端与第二联动杆(5)的其中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联动杆(5)以其与第一联动杆(4)另一端相连点为轴心水平转动,驱动限位装置(6)中的壳体(12)固定设置于门框(1)面向门本体(2)开合方向一侧的顶边上,壳体(12)的底部高于门本体(2)的顶边,且壳体(12)与固定块(3)均位于第一联动杆(4)、第二联动杆(5)彼此活动连接点的同侧;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多变驱动头(11)设置于壳体(12)当中,其中,转动电机(10)的驱动杆端部与电控伸缩杆(9)的底部相连接,转动电机(10)驱动杆所在直线与电控伸缩杆(9)上伸缩杆所在直线相重合,多变驱动头(11)固定连接于电控伸缩杆(9)上伸缩杆的顶部,转动电机(10)的底部固定设置于壳体(12)中的顶面,壳体(12)的下表面敞开,电控伸缩杆(9)上伸缩杆顶部的多变驱动头(11)竖直向下,第二联动杆(5)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壳体(12)的下表面位置,第二联动杆(5)的另一端上设置形状与多变驱动头(11)相对应的通孔,多变驱动头(11)在电控伸缩杆(9)上伸缩杆的伸缩控制下、上下移动,由第二联动杆(5)另一端上的通孔中退出或进入;门本体(2)与门框(1)相闭合时,第一联动杆(4)与第二联动杆(5)相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多指令识别电控门,包括门框(1),以及通过铰链活动连接的门本体(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块(3)、第一联动杆(4)、第二联动杆(5)、控制模块、驱动限位装置(6)、两根压条(7)和至少两个压力传感器(8),其中,驱动限位装置(6)包括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多变驱动头(11)和壳体(12);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以及各个压力传感器(8)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控制模块外接供电电源,由供电电源经过控制模块分别为电控伸缩杆(9)、转动电机(10)、以及各个压力传感器(8)进行供电;控制模块设置在门框(1)或门本体(2)的任意位置;所有压力传感器(8)分为两组,各组分别与门本体(2)的两侧一一对应,各组中的各个压力传感器(8)分别设置在门本体(2)对应一侧面上、远离铰链的边上,各组中的各个压力传感器(8)沿其所设置边彼此等间距分布;两根压条(7)分别与门本体(2)的两侧一一对应,且各根压条(7)分别覆盖设置于门本体(2)对应一侧面上的各个压力传感器(8)表面上;固定块(3)固定设置于门本体(2)上背向门框(1)开合一侧面上的顶边上,且固定块(3)沿其所设边、距离门本体(2)上铰链所连边的距离为预设距离;第一联动杆(4)的其中一端活动连接于固定块(3)的顶部,且第一联动杆(4)的位置高于门本体(2)的顶边,第一联动杆(4)以其与固定块(3)顶部相连点为轴心水平转动,第一联动杆(4)的另一端与第二联动杆(5)的其中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联动杆(5)以其与第一联动杆(4)另一端相连点为轴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楠王升鑫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七百二十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