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31183 阅读:3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该连接节点存在三处固定连接结构,一是通过高强螺栓将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中的钢骨梁与型钢柱进行安装和固定连接,二是通过焊接方式将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中的钢骨梁与型钢柱中的钢骨连接件进行翼缘板的固定连接,三是通过连接钢筋及无螺母连接螺栓实现左右两侧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的纵向钢筋连接,由此可将梁与柱固定连接起来,不但在施工时不需要临时支撑,降低施工难度,缩短工期,节约造价,还可以确保梁与柱的连接关系是连续的,进而大幅度增强梁与柱的整体稳固性,提升抗震性能。

A joint joint of an assemble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and a steel column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assembly building, and discloses a joint joint of the assemble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and the steel column. The connection has three fixed connection structure is formed by high strength bolts will be prefabricate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of steel beam and steel column installation and fixed connection, two is through the welding assembly for steel beam and steel column typ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in steel joints the flange is fixedly connected through three connecting reinforcement and nut to achieve both sides of prefabricate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connecting bolts, the beam column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not only does not require the construction of temporary support,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construction,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save the cost, but also can ensure the connection beam the column is continuous, and thus greatly enhance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beam column, improve seismic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在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对于现有预制叠合梁与预制柱的连接节点结构,一般存在如下缺陷:(1)无法对预制叠合梁与预制柱连接部进行可靠连接,在现场安装时需要搭建临时支撑,如此将增加施工难度和施工工序,导致施工工期加长,造价增加;(2)由于预制叠合梁是搭接在预制柱连接部上,其连接关系是断开不连续的,将导致梁与柱的整体稳固性较差,抗震性能较弱。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前述现有预制叠合梁与预制柱的连接节点结构所存在的施工成本高,且导致梁与柱的整体稳固性较差和抗震性能较弱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包括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型钢柱和连接钢筋,其中,在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中包埋有伸出连接端面的钢骨梁和纵向钢筋;在所述型钢柱的左右两连接侧面分别固定有钢骨连接件,并通过高强螺栓使两边的钢骨连接件分别与一个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的钢骨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钢筋穿过所述型钢柱的左右两连接侧面,并通过无螺母连接螺栓使所述连接钢筋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对应侧的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的纵向钢筋。优化的,在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中还包埋有在纵向上平行间隔布置的箍筋;所述钢骨梁和所述纵向钢筋分别设于所述箍筋的内部,且分别垂直于箍筋的所在平面。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纵向钢筋和所述箍筋采用扎丝绑扎在一起。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箍筋的顶部筋条露出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的顶面。进一步优化的,在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的连接端部处平行间隔布置所述箍筋的密度大于在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的中部处平行间隔布置所述箍筋的密度。优化的,所述型钢柱采用“十”型钢骨结构或“工”型钢骨结构,并在与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相连的位置设有用于加强型钢柱的加肋板。优化的,采用使所述高强螺栓穿过腹板的方式来固定连接所述钢骨梁与所述钢骨连接件。优化的,所述钢骨梁的翼缘板与所述钢骨连接件的翼缘板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优化的,所述钢骨梁为“工”型钢骨结构或箱型钢骨结构,所述钢骨连接件也为“工”型钢骨结构或箱型钢骨结构。综上,采用本技术所提供的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该连接节点存在三处固定连接结构,一是通过高强螺栓将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中的钢骨梁与型钢柱进行安装和固定连接,二是通过焊接方式将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中的钢骨梁与型钢柱中的钢骨连接件进行翼缘板的固定连接,三是通过连接钢筋及无螺母连接螺栓实现左右两侧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的纵向钢筋连接,由此可将梁与柱固定连接起来,不但在施工时不需要临时支撑,降低施工难度,缩短工期,节约造价,还可以确保梁与柱的连接关系是连续的,进而大幅度增强梁与柱的整体稳固性,提升抗震性能,即使在极端情况下出现混凝土开裂破坏,仍然可以通过型钢钢骨作为第二道防线,使建筑的安全储备大大提高;(2)通过在梁构件中包埋平行间隔布置的箍筋,可以与纵向钢筋一起构成外围的纵向骨架,进一步增强梁构件的承载能力;(3)通过对箍筋的顶部筋条进行露出设计,可以为梁构件提供大量的吊装连接点,提升吊装灵活性,方便梁构件的现场组装;(4)所述连接节点还具有连接稳固性高、结构简单和易于组装等优点,便于实际应用和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1、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01、钢骨梁102、纵向钢筋103、箍筋104、箍筋的顶部筋条105、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的连接端部106、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的中部2、型钢柱201、钢骨连接件202、加肋板3、连接钢筋4、高强螺栓5、无螺母连接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技术提供的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实施例一图1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包括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型钢柱2和连接钢筋3,其中,在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中包埋有伸出连接端面的钢骨梁101和纵向钢筋102;在所述型钢柱2的左右两连接侧面分别固定有钢骨连接件201,并通过高强螺栓4使两边的钢骨连接件201分别与一个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的钢骨梁10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钢筋3穿过所述型钢柱2的左右两连接侧面,并通过无螺母连接螺栓5使所述连接钢筋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对应侧的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的纵向钢筋102。如图1至2所示,在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的结构中,所述钢骨梁101作为梁构件的中心主骨,承担梁构件的主要承载能力,其可以但不限于为“工”型或箱型等型钢钢骨结构,作为举例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骨梁101采用“工”型钢骨结构;而所述纵向钢筋102则构成外围的纵向骨架,进一步增强梁构件的承载能力。在所述型钢柱2的结构中,所述型钢柱2可以但不限于采用“十”型或“工”型等型钢钢骨结构,其中,所述钢骨连接件201作为刚性连接部,用于固定连接所述钢骨梁101,其也可以但不限于为“工”型或箱型等型钢钢骨结构,作为举例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骨连接件201也采用“工”型钢骨结构。具体的,所述钢骨梁101与所述钢骨连接件201的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为:先采用使所述高强螺栓4穿过腹板的方式来固定连接所述钢骨梁101与所述钢骨连接件201,然后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所述钢骨梁101的翼缘板与所述钢骨连接件201的翼缘板,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钢筋3及所述无螺母连接螺栓5用于实现左右两侧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的纵向钢筋连接。前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的组装方法,可以但不限于包括如下步骤:(1)首先在施工现场,通过所述高强螺栓4将所述钢骨梁101和所述钢骨连接件201进行安装和固定连接;(2)然后通过焊接方式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型钢柱(2)和连接钢筋(3),其中,在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中包埋有伸出连接端面的钢骨梁(101)和纵向钢筋(102);在所述型钢柱(2)的左右两连接侧面分别固定有钢骨连接件(201),并通过高强螺栓(4)使两边的钢骨连接件(201)分别与一个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的钢骨梁(10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钢筋(3)穿过所述型钢柱(2)的左右两连接侧面,并通过无螺母连接螺栓(5)使所述连接钢筋(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对应侧的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的纵向钢筋(10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型钢柱(2)和连接钢筋(3),其中,在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中包埋有伸出连接端面的钢骨梁(101)和纵向钢筋(102);在所述型钢柱(2)的左右两连接侧面分别固定有钢骨连接件(201),并通过高强螺栓(4)使两边的钢骨连接件(201)分别与一个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的钢骨梁(10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钢筋(3)穿过所述型钢柱(2)的左右两连接侧面,并通过无螺母连接螺栓(5)使所述连接钢筋(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对应侧的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的纵向钢筋(10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1)中还包埋有在纵向上平行间隔布置的箍筋(103);所述钢骨梁(101)和所述纵向钢筋(102)分别设于所述箍筋(103)的内部,且分别垂直于箍筋(103)的所在平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钢筋(102)和所述箍筋(103)采用扎丝绑扎在一起。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钢骨混凝土叠合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箍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林龚若彬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林彬彬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