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31271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4 09: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方法,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各组分按照如下重量份:杀菌剂:12‑30;表面活性剂:3‑28;油性物质:2‑30;白炭黑:1‑10;固体核芯材料:10‑80;KCl:1‑30;所述杀菌剂为重量比为15:1‑1:5的稻瘟酰胺和嘧菌酯的混配组合物;所述表面活性剂为重量比为1:20‑30:1的磺酸盐木质素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复合表面活性剂;所述油性物质为重量比为1:10‑20:1的矿物油和植物油的复合油性物质。该杀菌组合物在分散性、扩散速度以及防治水稻稻瘟病均效果优良,省时省力,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A fungicidal composition for rice blast and its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药领域,具体涉及杀菌剂领域,特别是涉及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方法。
技术介绍
水稻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目前的防治通常基本上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其中化学防治主要是通过杀菌剂防治,如使用30%克瘟散乳油500倍液,50%消菌灵水溶性粉剂500倍液,40%克百菌悬乳剂500液,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等。然而申请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稻瘟病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孽至拔节期危害较重。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基于稻瘟病的发病机理,摒弃传统的施用粉剂或乳剂(这些制剂大多一撒播下去就沉入水中,不能够很好地对水面漂浮的病菌起作用),而选择漂浮大粒剂,能够直中靶标;另一方面,申请人发现,在水稻生长的苗期出现稻瘟病症状时,在植株营养生长阶段内进行治疗。如果秧苗进入生殖生长期后进行治疗苗期受害形成的症状,秧苗已经不能再恢复生长;即特定地选择在水稻两叶一心期进行施药。关于水稻田适宜的制剂,申请人自身对水稻田农用制剂做了较多研究,例如201310710822.4(一种水田除草大粒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了将除草剂丙草胺、吡嘧磺隆等与烷基酰胺聚氧乙烯醚、苯基酚聚氧乙烯醚等助剂混合制得大粒剂;201410670721.3(一种含吡嘧磺隆与二氯喹啉酸的水田除草大粒剂),公开了将含有上述活性成分与表面活性剂、油性物质、固体核芯材料等助剂混合制得大粒剂;201610290446.1(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稻瘟病的组合物漂浮大粒剂及其制备方法)同样也是公开了含有活性成分、分散剂、扩展剂等助剂混合制得的大粒剂;然而申请人经过后期长足的研究发现,其先前所开发的大粒剂在大粒剂的分散性、稳定性以及缓释效果方便并不理想,因此申请人通过调整大粒剂中多个组分以及相应组分的含量,新研发出效果更为优良的大粒剂配方。关于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活性组分,申请人检索到如下现有技术:中国专利2015100276459(一种含稻瘟酰胺、嘧菌酯和噻呋酰胺的杀菌组合物)公开了含稻瘟酰胺、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其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颗粒剂、悬浮剂、微胶囊悬浮剂、悬乳剂、微乳剂、水乳剂或乳油;中国专利2009102097405(一种含有保护性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公开了稻瘟酰胺和烯丙苯噻唑的组合,以及201210271399公开了稻瘟酰胺和苯氧菌胺,然而在剂型这方面,也仅仅是配制成传统的农药制剂,未考虑水稻稻瘟病的特性,配制出适宜防治该特殊病害的制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杀菌组合物,其一方面选择特定的杀菌活性成分组合,更重要的是将该杀菌成分组合配制成特定的漂浮大粒剂的制剂形式,实现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各组分按照如下重量份:杀菌剂:12-30;表面活性剂:3-28;油性物质:2-30;白炭黑:1-10;固体核芯材料:10-80KCl:1-30;所述杀菌剂为重量比为15:1-1:5的稻瘟酰胺和嘧菌酯的混配组合物;所述表面活性剂为重量比为1:20-30:1的磺酸盐木质素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复合表面活性剂;所述油性物质为重量比为1:10-20:1的矿物油和植物油的复合油性物质。优选地,杀菌剂的用量为20-30重量份,更优选为24重量份;优选地,所述杀菌剂为重量比为5:1-1:1,最优选为3:1;优选地,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5-25重量份,更优选为8-20重量份,最优选为15-18重量份;优选地,复合表面活性剂中,磺酸盐木质素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重量比为1:10-15:1,更优选为1:3-5:1,最优选为2:1;优选地,复合油性物质的用量为5-25,更优选为10-20,最优选为14-16;优选地,复合油性物质中,矿物油和植物油的重量比为1:5-10:1,更优选为1:2-4:1,最优选为2:1。所述固体核芯材料为煅烧浮石、煅烧蛭石、黑曜石、珍珠岩或玻璃漂珠;最优选为玻璃漂珠。可选的,所述杀菌剂可以为15:1-1:5的稻瘟酰胺与选自烯丙苯噻唑、苯氧菌胺、异噻菌胺、噻酰菌胺、噻呋酰胺、啶酰菌胺、灭菌丹、异菌脲的第二组份的混配组合物;最优选二者为3:1;优选地,所述杀菌剂可以为上述稻瘟酰胺与嘧菌酯的混配组合物的基础上,再加入选自烯丙苯噻唑、苯氧菌胺、异噻菌胺、噻呋酰胺或噻酰菌胺的第三组分,其中混配组合物与第三组分的用量比为1:1;优选地,第三组分为烯丙苯噻唑或噻呋酰胺。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病害发生前抛洒上述杀菌组合物,实现预防效果,同时增强植物的抗性以及免疫力。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稻移载田中,插秧后抛施上述杀菌组合物;或者在水稻直播田中,当水稻长至两叶一心期时抛施上述杀菌组合物;用量为10-30g/亩。关于本专利技术防治方法的原理和效果,具体说明如下:关于漂浮大粒剂助剂的选择:申请人通过研究水稻稻瘟病病原浸染的机理,摒弃传统的施用粉剂或乳剂(这些制剂大多一撒播下去就沉入水中,不能够很好地对水面漂浮的病菌起作用),而选择漂浮大粒剂,能够直中靶标。改变了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施药时期和施药方式,通过早期防治,达到精准施药、减量施药,省工省时,解放农村劳动力,降低水稻栽培成本,提高水稻经济效益的目的;特别是能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实际上,申请人近年来一直研究漂浮大粒剂,例如在申请人本人在先的申请201610290446.1中涉及到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组合物漂浮大粒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涉及到采用活性成分噻呋酰胺和稻瘟酰胺的杀菌组合物,与助剂例如聚醚三硅氧烷、萘磺酸盐分散剂、聚羧酸盐阴离子等配置成漂浮大粒剂,其中描述了其分散性以及节约成本方面的效果,以及相应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然而在生产实践中,申请人发现,该漂浮大粒剂分散性不足,其体现在直达靶标速度不够,即扩散速度低于0.75m/min,进而在施用至水面至达到靶标时(经研究发现,95%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聚集在植株直径10cm处),其活性成分损失12-16%;申请人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摸索,发现通过选择特定的表面活性剂,特别是其以一定的比例组合时,其分散性大大加强,扩散速度快,大于1.4m/min,活性成分损失降至5%以下;此外,申请人还意外地发现,当选择特定的复合油性物质、特别是二者以特定的比例复配时,大粒剂在靶标处附着的持久性更佳,相比201610290446.1中的复配组合物而言,其持久性提高至少25%。传统的农药剂型,如乳油、可湿粉剂、水分散粒剂、水(油)悬浮剂、水乳剂等均是下田喷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各组分按照如下重量份:杀菌剂:12‑30;表面活性剂:3‑28;油性物质:2‑30;白炭黑:1‑10;固体核芯材料:10‑80KCl:1‑30;所述杀菌剂为重量比为15:1‑1:5的稻瘟酰胺和嘧菌酯的混配组合物;所述表面活性剂为重量比为1:20‑30:1的磺酸盐木质素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复合表面活性剂;所述油性物质为重量比为1:10‑20:1的矿物油和植物油的复合油性物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各组分按照如下重量份:杀菌剂:12-30;表面活性剂:3-28;油性物质:2-30;白炭黑:1-10;固体核芯材料:10-80KCl:1-30;所述杀菌剂为重量比为15:1-1:5的稻瘟酰胺和嘧菌酯的混配组合物;所述表面活性剂为重量比为1:20-30:1的磺酸盐木质素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复合表面活性剂;所述油性物质为重量比为1:10-20:1的矿物油和植物油的复合油性物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杀菌剂的用量为24重量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杀菌剂为重量比为3:1的稻瘟酰胺和嘧菌酯的混配组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15-18重量份,磺酸盐木质素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重量比为2: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复合油性物质的用量为14-16重量份,矿物油和植物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长军米春金汪莘杰程善闽汪茂勤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高正农用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