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感器控制电路的电子节能灯用集成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30826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9 06: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传感器控制电路的电子节能灯用集成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红外线传感器SO2,集成控制电路,以及串接在红外线传感器SO2与集成控制电路之间的传感器控制电路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红外线传感器对电子节能灯使用范围内的人员进出情况进行监测,并通过设置的传感器控制电路与红外线传感器相结合,很好的实现了电子节能灯的自启闭,从而很好的解决现有的电子节能灯控制系统无法根据电子节能灯使用范围内的人员出入情况来对电子节能灯进行控制的缺陷,有效的延长了换气扇的使用寿命。

Integrated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for electronic energy saving lamp based on sensor control circuit

This invention discloses a kind of integrated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of electronic energy-saving lamp control circuit based on sensor, characterized mainly by infrared sensor SO2, integrated control circuit, and is connected in series between the infrared sensor and SO2 integrated control circuit of sensor control circuit. The invention of the infrared sensor of electronic energy-saving lamp using a range of staff to monitor the situation, and by setting the sensor control circuit and infrared sensor combination, to achieve a good self closing electronic energy-saving lamp, so as to solve the existing electronic energy-saving lamp control system cannot according to the defects of electronic energy-saving lamp use the entry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personnel to control the electronic energy-saving lamp, can effectively prolong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ventilation fa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传感器控制电路的电子节能灯用集成智能控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控制系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传感器控制电路的电子节能灯用集成智能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电子节能灯作为新型节能光源,以其环保、节能、寿命长、体积小等特点,已经被人们广泛接纳和采用,电子节能灯则是电子节能灯中备受人们青睐的一种节能灯。电子节能灯是一种特性敏感的半导体器件,又具有负温度特性,因此在应用过程中,电子节能灯控制系统对于促使电子节能灯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电子节能灯控制系统存在无法根据电子节能灯使用范围内的人员出入情况来对电子节能灯进行控制的问题,导致电子节能灯在无人时也常常处于工作状态,从而严重影响了电子节能灯的使用寿命,更无法满足人们对节能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电子节能灯控制系统无法根据电子节能灯使用范围内的人员出入情况来对电子节能灯进行控制的缺陷,提供的一种基于传感器控制电路的电子节能灯用集成智能控制系统。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基于传感器控制电路的电子节能灯用集成智能控制系统,主要由红外线传感器SO2,集成控制电路,以及串接在红外线传感器SO2与集成控制电路之间的传感器控制电路组成;所述传感器控制电路由控制芯片U101,三极管VT101,继电器K,极性电容C101,正极与红外线传感器SO2的G管脚相连接、负极与控制芯片U101的G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所1,一端与红外线传感器SO2的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101的正极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101,N极与控制芯片U101的AC+管脚相连接、P极经电阻R103后与控制芯片U101的VK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101,一端与控制芯片U101的CR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0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03,正极与控制芯片U101的C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01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2,一端与三极管VT10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后接地的电阻R104,以及N极与集成控制电路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10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2组成;所述控制芯片U101的RD管脚与极性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该控制芯片U101的AC+管脚和AC-管脚与市电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01的S管脚与外线传感器SO2的S管脚相连接,该控制芯片U101的D管脚与红外线传感器SO2的D管脚相连接;所述继电器K串接在二极管D101的P极与N极之间,该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1与集成控制电路相连接。所述集成控制电路由控制芯片U2,二极管整流器U1,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二极管D1,正极经电感L后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极性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1后与二极管D101的P极相连接的熔断器FU,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2,负极与控制芯片U2的VDD管脚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3后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正极经电阻R1后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负极与控制芯片U2的CPH管脚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一端与控制芯片U2的R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2,P极与控制芯片U2的SGND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正极经电阻R4后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6后与控制芯片U2的VDC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N极与极性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8后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N极经电阻R5后与极性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7后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控制芯片U2的OUT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正极经电阻R9后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9,以及正极与二极管D3的P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组成。所述二极管D1的P极还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还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2的VB管脚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其GND管脚接地;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接地、其基极还与控制芯片U2的OUT管脚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9的负极与极性电容C8的正极共同形成集成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极性电容C1的负极与二极管D102的N极相连接。为确保本专利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所述控制芯片U2为FAN7710集成芯片;所述二极管整流器U1为4只1N4001二极管组成的二极管整流器。所述三极管VT1和三极管VT2以及三极管VT3均为3DG130三极管;所述控制芯片U101为TWH9512集成芯片;所述红外线传感器SO2为TANTOU传感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红外线传感器对电子节能灯使用范围内的人员进出情况进行监测,并通过设置的传感器控制电路与红外线传感器相结合,很好的实现了电子节能灯的自启闭,从而很好的解决现有的电子节能灯控制系统无法根据电子节能灯使用范围内的人员出入情况来对电子节能灯进行控制的缺陷,有效的延长了换气扇的使用寿命。(2)本专利技术的集成控制电路能对输入电压中的电磁波干扰进行抑制或消除,并且本专利技术还能对电压和电流的高瞬态进行调节,防止电流的频点出现漂移,使电压更平稳,从而提高了本专利技术输出控制电压的稳定性,能有效的确保电子节能灯被点亮时亮度的稳定性,同时能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的要求,很好的延长了电子节能灯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传感器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主要由红外线传感器SO2,集成控制电路,以及串接在红外线传感器SO2与集成控制电路之间的传感器控制电路组成。其中,所述集成控制电路如图1所述,其由控制芯片U2,二极管整流器U1,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熔断器FU,电阻R1,可调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极性电容C1,极性电容C2,极性电容C3,极性电容C4,极性电容C5,极性电容C6,极性电容C7,极性电容C8,极性电容C9,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以及电感L组成。为确保本专利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所述控制芯片U2为FAN7710集成芯片;所述二极管整流器U1为4只1N4001二极管组成的二极管整流器。所述三极管VT1和三极管VT2以及三极管VT3均为3DG130三极管;同时,熔断器FU的熔断值为1A/250V;电阻R1的阻值为100kΩ,可调电阻R2的阻值范围为10~82kΩ,电阻R3~R5的阻值均为8Ω,电阻R6~R8的阻值均为10kΩ,电阻R9的阻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于传感器控制电路的电子节能灯用集成智能控制系统

【技术保护点】
基于传感器控制电路的电子节能灯用集成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红外线传感器SO2,集成控制电路,以及串接在红外线传感器SO2与集成控制电路之间的传感器控制电路组成;所述传感器控制电路由控制芯片U101,三极管VT101,继电器K,极性电容C101,正极与红外线传感器SO2的G管脚相连接、负极与控制芯片U101的G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所1,一端与红外线传感器SO2的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101的正极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101,N极与控制芯片U101的AC+管脚相连接、P极经电阻R103后与控制芯片U101的VK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101,一端与控制芯片U101的CR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0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03,正极与控制芯片U101的C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01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2,一端与三极管VT10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后接地的电阻R104,以及N极与集成控制电路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10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2组成;所述控制芯片U101的RD管脚与极性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该控制芯片U101的AC+管脚和AC‑管脚与市电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01的S管脚与外线传感器SO2的S管脚相连接,该控制芯片U101的D管脚与红外线传感器SO2的D管脚相连接;所述继电器K串接在二极管D101的P极与N极之间,该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1与集成控制电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传感器控制电路的电子节能灯用集成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红外线传感器SO2,集成控制电路,以及串接在红外线传感器SO2与集成控制电路之间的传感器控制电路组成;所述传感器控制电路由控制芯片U101,三极管VT101,继电器K,极性电容C101,正极与红外线传感器SO2的G管脚相连接、负极与控制芯片U101的G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所1,一端与红外线传感器SO2的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101的正极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101,N极与控制芯片U101的AC+管脚相连接、P极经电阻R103后与控制芯片U101的VK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101,一端与控制芯片U101的CR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0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03,正极与控制芯片U101的C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01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2,一端与三极管VT10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后接地的电阻R104,以及N极与集成控制电路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10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2组成;所述控制芯片U101的RD管脚与极性电容C101的负极相连接,该控制芯片U101的AC+管脚和AC-管脚与市电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01的S管脚与外线传感器SO2的S管脚相连接,该控制芯片U101的D管脚与红外线传感器SO2的D管脚相连接;所述继电器K串接在二极管D101的P极与N极之间,该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1与集成控制电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传感器控制电路的电子节能灯用集成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控制电路由控制芯片U2,二极管整流器U1,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二极管D1,正极经电感L后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极性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1后与二极管D101的P极相连接的熔断器FU,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1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2,负极与控制芯片U2的VDD管脚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3后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正极经电阻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翰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