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91958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8 0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包括至少两根转换柱及至少一根转换梁,每一根转换柱均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部和底部,其中至少一根转换柱上固接支撑柱,支撑柱自其中至少一根转换柱的顶部向底部延伸设置,以使其中至少一根转换柱沿其自身高度方向上形成顶部宽度大于底部宽度的倾斜柱;每一根转换梁固接于每两根转换柱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由于转换柱的顶部宽度较大,因此,能有效减小连接于转换柱之间的转换梁的梁跨度,使转换梁的梁跨度保持在8m以下,从而在进行7度、8度抗震设计时无需计算竖向地震的作用,优化转换柱和转换梁的受力分析,在不影响下层建筑使用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功能的最大化。

A transformation structure of high rise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
技术介绍
高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28米的住宅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在高层建筑中,由于建筑物某层的上部与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因此该楼层上部与下部采用不同的结构类型,并通过该楼层进行结构转换,则该楼层称为结构转换层。当前,大部分的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在设计时,主要采用转换柱和转换梁的方式,利用转换柱和转换梁来承托上部剪力墙,以承担大部分的剪力墙重力。然而,采用这种方式,当高层建筑跨度>8m时,需要考虑在7度(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8度(地震加速度值为0.3g)抗震设计时的竖向地震作用,因此导致对于转换柱和转换梁的受力分析较为复杂,不利于设计;此外,在大跨度的转换结构平面中,为了满足其结构受力要求,因此需要布置较大尺寸的转换柱及转换梁,这不仅导致整体建筑造价大幅增加,同时也会使得整体建筑的相关功能受限制,不利于整体建筑的经济性及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能够简化转换柱和转换梁的受力分析,并提高整体建筑的经济性及实用性。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包括:至少两根转换柱,每一根所述转换柱均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部和底部,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上固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自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的顶部向底部延伸设置,以使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沿其自身高度方向上形成顶部宽度大于底部宽度的倾斜柱;以及至少一根转换梁,每一根所述转换梁固接于每两根所述转换柱之间。优选地,所述转换柱为两根,该转换梁连接于该两根转换柱之间。作为一个实施方式,其中的一根转换柱上设置有所述支撑柱。作为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两根转换柱上均设置有所述支撑柱。采用在其中至少一根转换柱上设置支撑梁使得转换柱形成底端宽度小于顶端宽度的倾斜柱的方式,在不影响下层建筑使用空间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小转换梁的跨度,使得转换梁的跨度保持在8m以下,从而在7度、8度抗震设计时无需计算竖向地震作用,大大地简化了转换柱和转换梁的受力分析。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一体成型于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上。优选地,所述支撑柱与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一起浇筑,也就是说,在实际施工时,在浇筑所述转换柱时,可直接将所述转换柱浇筑成底端小,顶端大的柱体,以简化施工工序。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和底面,所述支撑柱包括依次连接的支撑面、第一连接面及倾斜面,所述支撑面与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的顶面齐平设置,所述倾斜面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以及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的底面之间。可以的值得是,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的底面是指与地面连接的一面。其中,所示支撑面为平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支撑面垂直设置,即,所述支撑面为水平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为竖直面。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为平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转换梁的一端端面固接。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面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拐点,所述连接拐点至所述支撑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转换梁的梁高。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还包括与所述支撑面平行设置的第二连接面,所述倾斜面的斜率小于或等于1∶4.5;其中,所述斜率是指所述第二连接面的边长与所述第二连接面至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的底面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的中轴线、所述支撑柱的中轴线以及所述转换梁的中轴线相交于同一点。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包括第一剪力墙,所述第一剪力墙固设于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的顶部。将所述第一剪力墙设置在其中至少一根转换柱的顶部,能够利用所述转换柱和所述支撑柱同时对所述第一剪力墙进行承托支撑,从而有利于优化该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的受力。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还包括第二剪力墙,所述第二剪力墙固设于所述转换梁的顶部。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转换梁的顶面与至少两根所述转换柱的顶面齐平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采用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1)结构受力分析更加简单。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采用在其中至少一根转换柱上固接有支撑柱,利用支撑柱自该转换柱的顶部向底部延伸设置,使得该转换柱沿其自身高度方向上形成顶部宽度大于底部宽度的倾斜柱。这样,当转换梁连接于两根转换柱之间时,由于该转换柱的顶部宽度较大,因此,能够有效减小转换梁的梁跨度,使得转换梁的梁跨度保持在8m以下,从而在进行7度、8度抗震设计时无需计算竖向地震的作用,有效优化转换柱和转换梁的受力分析。(2)结构布置更加合理且建筑造价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利用支撑柱自转换柱的顶部向底部延伸设置,使得转换柱沿其自身高度方向上形成顶部宽度大于底部宽度的倾斜柱,因此,能够在不影响下层建筑使用空间的基础上,使得建筑功能实现最大化,有效减少建筑结构的整体造价。(3)结构受力更加优化合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能够使得部分剪力墙直接由设置有支撑柱的转换柱进行承托,结构受力更加优化合理。总而言之,本技术的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不仅结构布置合理、受力分析简单、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还可提高建筑结构的实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第一转换柱和支撑柱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的平面布置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至少两根转换柱,每一根所述转换柱均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部和底部,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上固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自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的顶部向底部延伸设置,以使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沿其自身高度方向上形成顶部宽度大于底部宽度的倾斜柱;以及至少一根转换梁,每一根所述转换梁固接于每两根所述转换柱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至少两根转换柱,每一根所述转换柱均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部和底部,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上固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自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的顶部向底部延伸设置,以使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沿其自身高度方向上形成顶部宽度大于底部宽度的倾斜柱;以及至少一根转换梁,每一根所述转换梁固接于每两根所述转换柱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一体成型于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和底面,所述支撑柱包括依次连接的支撑面、第一连接面及倾斜面,所述支撑面与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的顶面齐平设置,所述倾斜面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以及其中至少一根所述转换柱的底面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为平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转换梁的一端端面固接。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建华吴宏雄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