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丝束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9095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8 0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丝束调节装置,包括:辊组支架,包括主梁,以及与主梁相连的至少两根平行梁;辊组,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至少两个平行梁上的至少两根辊子;旋转机构,与所述辊组支架相连,用于使所述辊组支架转动以改变对辊后的丝束幅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丝束调节装置,结构简单,价格经济;其与丝束之间为滚动摩擦,对丝束的损伤小;还可实现较大幅度的丝束宽幅调节量。

A tow adjust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tow adjusting device, including: roller bracket, including main girder, and the girder with at least two parallel beams; roller group, including at least two rollers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in the at least two parallel beams; the rotary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roller group for the bracket. Roll to roll bracket to rotate to change the width of the tow. The tow regulating device provided by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simple in structure and economical in price, and has a rolling friction between the tow and the tow, and has little damage to the tow, and can also achieve a wide amplitude adjustment of the t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丝束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化纤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丝束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化纤生产中,由于丝束牵伸工序后变细,丝束之间形成较大间隙,需要对丝束进行聚拢且重新调节丝束中心位置,以便后续工序提高效率。在传统工艺中采用分丝杆调节丝束幅宽和位置,分丝杆对丝束的摩擦损伤较大,一般采用转动辊类装置对丝束进行调节。其中,对丝束幅宽进行收拢的装置主要是弧形辊。弧形辊是一个沿轴向有一定弧度,并且由轴承固定可旋转的辊。由于弧形辊具有一定的弧度,当丝束通过转动的弧形辊时,丝束幅宽会有一定的收拢。但弧形辊需要保持辊轴线弧度转动,辊内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且其与丝束存在滑动摩擦,对丝束损伤大;此外,弧形辊的调节范围较小,需要多根辊才能达到较大的幅宽调节。因此,在进行幅宽调节时,如何增大调节范围仍是化纤生产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地陈述,或者可从该描述显而易见,或者可通过实践本技术而学习。为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丝束调节装置,包括:辊组支架,包括主梁,以及与主梁相连的至少两根平行梁;辊组,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至少两个平行梁上的至少两根辊子;旋转机构,与所述辊组支架相连,用于使所述辊组支架转动以改变对辊后的丝束幅宽。可选地,所述旋转机构包括:调节支架,呈L型;第一转盘,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调节支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转盘还与所述辊组支架相连,用于使所述辊组支架在竖直平面上转动;可选地,所述第一转盘的转动角度小于50°。可选地,所述调节支架包括首尾相连的水平杆与竖直杆;所述调节支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水平杆上;所述水平杆能绕其与所述竖直杆的连接处在预设角度范围内旋转。可选地,所述第一转盘包括:旋转盘,其上设有弧形轨道通孔;固定盘,其上设有圆形通孔;连接杆,穿过所述圆形通孔及弧形轨道通孔,使所述固定盘能沿所述弧形轨道通孔移动;固定栓,与所述连接杆相连。可选地,所述旋转机构还包括:立柱;第二转盘,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立柱上;所述第二转盘还与所述调节支架的第二端相连,用于使所述调节支架在水平平面上转动。可选地,所述第二转盘的转动角度小于20°。可选地,所述辊子为自由转动辊。可选地,所述辊组支架的平行梁上设有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辊子。可选地,所述安装孔为条形孔。可选地,所述主梁与所述平行梁相互垂直,且所述主梁与所述平行梁的中心相固定。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丝束调节装置,通过通过使所述辊组支架转动以改变对辊后的丝束幅宽,提升了丝束幅宽的调整量。通过阅读说明书,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更好地了解这些技术方案的特征和内容。附图说明下面通过参考附图并结合实例具体地描述本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和实现方式将会更加明显,其中附图所示内容仅用于对本技术的解释说明,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意义上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丝束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调节对辊后的丝束幅宽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的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丝束调节装置,包括辊组支架10、辊组20以及旋转机构30。其中,辊组支架10包括主梁11以及与主梁11相连的至少两根平行梁12;辊组20,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至少两个平行梁上的至少两根辊子21;该辊子可以为自由转动辊;更具体地,所述辊组支架的平行梁上设有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辊子,为了对两根辊子之间的距离进行微调,该所述安装孔可以为条形孔,通过微调两辊之间的距离即可稳定丝束的移动。旋转机构30与辊组支架10相连,用于使所述辊组支架10转动以改变对辊后的丝束幅宽。请同时参照图2,通过调节旋转机构,使辊组支架在竖直方向转动,当辊子21与和水平方向夹角为C时,若调节对辊前的上丝束幅宽为a,则通过调节对辊后的丝束幅宽为b;且b=a*cosC。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旋转机构30包括包括与辊组支架10相连的第一转盘31,以及与第一转盘31转动连接的调节支架32。该调节支架32可以呈L型;调节支架包括首尾相连的水平杆与竖直杆;所述调节支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水平杆上。可选地,调节支架32的水平杆能绕其与所述竖直杆的连接处在预设角度范围内旋转,该预设角度可以是水平面上的角度,也可以是竖直面上的角度。第一转盘31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调节支架32的第一端,即第一转盘31固定在水平杆的末端,第一转盘31与辊组支架10相连,用于使所述辊组支架10在竖直平面上转动。在具体实施时,该第一转盘31是与辊组支架的主梁11的中心相连。该第一转盘的转动角度小于50°,例如是0°至45°。所述旋转机构还包括立柱34以及转动地固定在立柱34的第二转盘33。其中,第二转盘33还与所述调节支架32的第二端相连,用于使所述调节支架32能在水平平面上转动。该第二转盘的转动角度小于20°。请参照图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盘31包括:旋转盘41,其上设有弧形轨道通孔52;固定盘54,其上设有圆形通孔54;连接杆(图中未显示),穿过所述圆形通孔及弧形轨道通孔,使所述固定盘能沿所述弧形轨道通孔移动;固定栓(图中未显示),与所述连接杆相连,用于使所述旋转盘及固定盘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其中,该固定盘54可以固定在调节支架32上;而旋转盘41可以固定在辊组支架10上,以带动辊组支架10旋转。在具体实施时,弧形轨道通孔52可以为多条,沿所述旋转盘41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圆形通孔54的个数与弧形轨道通孔52相对应。此外,在旋转盘41的中心还可以设有旋转圆心通孔51,在固定盘54的中心设有与该旋转圆心通孔51相对应的固定圆心通孔53;通过连接件将旋转圆心通孔51与固定圆心通孔53串联在一起,可以防止在旋转盘转动时发生偏差。第二转盘52也可以采用与第一转盘51一样的结构。此外,第二转盘52与第一转盘51也可以采用电动转盘的形式,本技术对此并不做限制。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将幅宽680MM丝束收拢为445MM,丝束中心偏移595MM,调节辊直径102MM,长1200MM,调节辊组间距1300MM。先调节支架,使辊组竖直方向转动,以调节对辊后的丝束幅宽。水平转动纠偏辊组,使丝束偏移到目标位置。调节纠偏辊组进丝辊,使得该辊上丝束两端到纠偏辊前导丝辊上丝束两端距离相等,以保证丝束不跑偏,由于丝束两端间距大于中间间距,使得丝束在沿辊组方向的分力作用下向中间聚拢。微调纠偏辊组出丝辊的位置,使得丝束稳定。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丝束调节装置,结构简单,价格经济;其与丝束之间为滚动摩擦,对丝束的损伤小;还可实现较大幅度的调节量。本技术可以实现丝束宽幅,其丝束幅宽收拢的机理为:丝束在沿辊轴方向分力作用下向中间聚拢;丝束从倾斜辊上投影到水平辊上时幅宽的收缩。本技术还可以同时实现丝束位置的调节;其调整机理:辊组支架竖直方向转动时丝束位置的变化;转动调节支架连带辊组支架水平方向转动时丝束位置的变化。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实质,可以有多种变型方案实现本技术。举例而言,作为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示出或描述的特征可用于另一实施例以得到又一实施例。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丝束调节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丝束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辊组支架,包括主梁,以及与主梁相连的至少两根平行梁;辊组,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至少两个平行梁上的至少两根辊子;旋转机构,与所述辊组支架相连,用于使所述辊组支架转动以改变对辊后的丝束幅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丝束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辊组支架,包括主梁,以及与主梁相连的至少两根平行梁;辊组,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至少两个平行梁上的至少两根辊子;旋转机构,与所述辊组支架相连,用于使所述辊组支架转动以改变对辊后的丝束幅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丝束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包括:调节支架,呈L型;第一转盘,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调节支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转盘还与所述辊组支架相连,用于使所述辊组支架在竖直平面上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丝束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盘的转动角度小于5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丝束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支架包括首尾相连的水平杆与竖直杆;所述调节支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水平杆上;所述水平杆能绕其与所述竖直杆的连接处在预设角度范围内旋转。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斐魏立奇史蒂夫·阿莫斯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