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变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7907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5 1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变流器,其结构包括电能转换核心区、直流断路器、直流接线排、交流接线排、交流断路器、控制和显示核心区、出风口、进风口、铜排接线窗、直流进线孔、交流进线孔、正面面板、背面面板、侧面面板、底部面板,电能转换核心区设于正面面板左侧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运用大功率单机一级逆变控制技术,整机效率高达98.2%,改善电网电能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离网时的独立逆变功能,可由储能逆变器建立微网系统,保证在电网掉电的情况下储能逆变器也可以正常工作,采用新型矢量控制技术(DPWM),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降低开关损耗,提高系统效率,控制性能和系统的可靠性可靠性高,实用性高。

A two-way convert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idirectional converter, the structure comprises a power conversion core, DC circuit breakers, DC wiring row, AC wiring row, AC breaker, control and display of the core area, air outlet, air inlet, copper wiring window, DC line inlet hole, AC line hole, the front panel, the back panel, side panel, bottom panel, electric energy conversion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front panel on the left sid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high power single level inverter control technology, the efficiency of up to 98.2%, improve power quality,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from independent inverter function network, by storage to establish the inverter microgrid system, ensure the power loss in the case of energy storage inverter can work normally, the new vector control technology (DPWM),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DC voltage, Reduce switch loss, improve system efficiency, high reli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control performance and system, and high practica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变流器
本技术是一种双向变流器,属于变流器领域。
技术介绍
由于电能难以储存,所以在传统的电力生产中,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几乎同时进行,电网通过调度的手段来保证电能的实时平衡,而在当今世界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微电网大规模发展的背景下,由于新能源发电输出功率的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容易造成电力供需不平衡,不仅会影响电能质量,造成频率和电压不稳,而且严重时会引发停电事故,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现有技术现有技术双向变流器的控制性能和系统的可靠性低,设备的安装与维护不便,实用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变流器,以解决双向变流器的控制性能和系统的可靠性低,设备的安装与维护不便,实用性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双向变流器,其结构包括电能转换核心区、直流断路器、直流接线排、交流接线排、交流断路器、控制和显示核心区、出风口、进风口、铜排接线窗、直流进线孔、交流进线孔、正面面板、背面面板、侧面面板、底部面板,所述的电能转换核心区设于正面面板左侧上方,所述的直流断路器设于电能转换核心区下方;所述的直流断路器与电能转换核心区电连接,所述的直流接线排设于正面面板底部左侧,所述的交流接线排与直流接线排呈对称结构分布在正面面板上,所述的交流断路器设于交流接线排与控制和显示核心区之间,所述的交流接线排、交流断路器、控制和显示核心区两两之间通过电连接,所述的出风口设于背面面板顶部,所述的进风口设于背面面板底部,所述的出风口、进风口均贯穿背面面板。进一步地,所述的侧面面板上设有三个进风口并且分别设于侧面面板两侧及底部。进一步地,所述的出风口设于侧面面板左侧顶部,所述的铜排接线窗设于侧面面板右下角。进一步地,所述的底部面板上设有进风口、直流进线孔、交流进线孔,所述的进风口设于底部面板底部左侧。进一步地,所述的直流进线孔设于进风口上方,所述的交流进线孔设于底部面板右侧顶部。进一步地,所述的正面面板、背面面板、侧面面板、底部面板两两之间互相垂直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本技术重1400KG。进一步地,本技术宽1710MM,深度857MM,2152高度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运用大功率单机一级逆变控制技术,整机效率高达98.2%,改善电网电能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离网时的独立逆变功能,可由储能逆变器建立微网系统,保证在电网掉电的情况下储能逆变器也可以正常工作,采用新型矢量控制技术(DPWM),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降低开关损耗,提高系统效率,控制性能和系统的可靠性可靠性高,实用性高。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双向变流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双向变流器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双向变流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双向变流器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电能转换核心区-1、直流断路器-2、直流接线排-3、交流接线排-4、交流断路器-5、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出风口-7、进风口-8、铜排接线窗-9、直流进线孔-10、交流进线孔-11、正面面板-12、背面面板-13、侧面面板-14、底部面板-15。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向变流器:其结构包括电能转换核心区1、直流断路器2、直流接线排3、交流接线排4、交流断路器5、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出风口7、进风口8、铜排接线窗9、直流进线孔10、交流进线孔11、正面面板12、背面面板13、侧面面板14、底部面板15,所述的电能转换核心区1设于正面面板12左侧上方,所述的直流断路器2设于电能转换核心区1下方,所述的直流断路器2与电能转换核心区1电连接,所述的直流接线排3设于正面面板12底部左侧,所述的交流接线排4与直流接线排3呈对称结构分布在正面面板12上,所述的交流断路器5设于交流接线排4与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之间,所述的交流接线排4、交流断路器5、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两两之间通过电连接,所述的出风口7设于背面面板13顶部,所述的进风口8设于背面面板13底部,所述的出风口7、进风口8均贯穿背面面板13,所述的侧面面板14上设有三个进风口8并且分别设于侧面面板14两侧及底部,所述的出风口7设于侧面面板14左侧顶部,所述的铜排接线窗9设于侧面面板14右下角,所述的底部面板15上设有进风口8、直流进线孔10、交流进线孔11,所述的进风口8设于底部面板15底部左侧,所述的直流进线孔10设于进风口8上方,所述的交流进线孔11设于底部面板15右侧顶部,所述的正面面板12、背面面板13、侧面面板14、底部面板15两两之间互相垂直并固定连接,本技术重1400KG,本技术宽1710MM,深度857MM,高度2152MM。电能转换核心区1、直流断路器2、直流接线排3、交流接线排4、交流断路器5、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构成该设备的整体构架,运用大功率单机一级逆变控制技术,整机效率高达98.2%,能够削峰平谷,改善电网电能质量,也能够用作峰谷电价补偿,提高经济效益,在新能源应用中能够保证电网稳定,减少光伏弃光,离网时的独立逆变功能,可由储能逆变器建立微网系统,保证负荷供电,控制电源采用交直流双电源供电,保证在电网掉电的情况下储能逆变器也可以正常工作,采用新型矢量控制技术(DPWM),抑制三相不平衡对系统的影响,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并拓展了系统的直流电压输入范围,降低开关损耗,提高系统效率,减弱高频开关谐波影响,改善谐波性能,具有有功和无功功率调节功能,控制性能和系统的可靠性可靠性高,实用性高。本技术所述的直流断路器2用于直流零碎运转方法转换或毛病切除的断路器。本技术的电能转换核心区1、直流断路器2、直流接线排3、交流接线排4、交流断路器5、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出风口7、进风口8、铜排接线窗9、直流进线孔10、交流进线孔11、正面面板12、背面面板13、侧面面板14、底部面板15,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双向变流器的控制性能和系统的可靠性低,设备的安装与维护不便,实用性低,本技术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运用大功率单机一级逆变控制技术,整机效率高达98.2%,改善电网电能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离网时的独立逆变功能,可由储能逆变器建立微网系统,保证在电网掉电的情况下储能逆变器也可以正常工作,采用新型矢量控制技术(DPWM),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降低开关损耗,提高系统效率,控制性能和系统的可靠性可靠性高,实用性高,具体如下所述:所述的直流断路器2与电能转换核心区1电连接,所述的直流接线排3设于正面面板12底部左侧,所述的交流接线排4与直流接线排3呈对称结构分布在正面面板12上,所述的交流断路器5设于交流接线排4与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之间,所述的交流接线排4、交流断路器5、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两两之间通过电连接,所述的出风口7设于背面面板13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向变流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变流器,其结构包括电能转换核心区(1)、直流断路器(2)、直流接线排(3)、交流接线排(4)、交流断路器(5)、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出风口(7)、进风口(8)、铜排接线窗(9)、直流进线孔(10)、交流进线孔(11)、正面面板(12)、背面面板(13)、侧面面板(14)、底部面板(15),所述的电能转换核心区(1)设于正面面板(12)左侧上方,所述的直流断路器(2)设于电能转换核心区(1)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流断路器(2)与电能转换核心区(1)电连接,所述的直流接线排(3)设于正面面板(12)底部左侧,所述的交流接线排(4)与直流接线排(3)呈对称结构分布在正面面板(12)上,所述的交流断路器(5)设于交流接线排(4)与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之间,所述的交流接线排(4)、交流断路器(5)、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两两之间通过电连接,所述的出风口(7)设于背面面板(13)顶部,所述的进风口(8)设于背面面板(13)底部,所述的出风口(7)、进风口(8)均贯穿背面面板(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变流器,其结构包括电能转换核心区(1)、直流断路器(2)、直流接线排(3)、交流接线排(4)、交流断路器(5)、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出风口(7)、进风口(8)、铜排接线窗(9)、直流进线孔(10)、交流进线孔(11)、正面面板(12)、背面面板(13)、侧面面板(14)、底部面板(15),所述的电能转换核心区(1)设于正面面板(12)左侧上方,所述的直流断路器(2)设于电能转换核心区(1)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流断路器(2)与电能转换核心区(1)电连接,所述的直流接线排(3)设于正面面板(12)底部左侧,所述的交流接线排(4)与直流接线排(3)呈对称结构分布在正面面板(12)上,所述的交流断路器(5)设于交流接线排(4)与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之间,所述的交流接线排(4)、交流断路器(5)、控制和显示核心区(6)两两之间通过电连接,所述的出风口(7)设于背面面板(13)顶部,所述的进风口(8)设于背面面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巧利高顺陈强李清海司红磊熊宇迪周正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