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翁志远专利>正文

凝汽器及热能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27580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5 1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凝汽器及热能利用系统。该凝汽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管束;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热源入口和热源冷凝出口;所述热源入口设置于所述热源冷凝出口的上方;所述管束包括多个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冷却管;多个所述冷却管呈行呈列排列;每一行的多个所述冷却管呈折线形依次连通;相邻的两行所述冷却管,靠近所述热源入口的一行的所述冷却管的出口连通另一行所述冷却管的入口。该热能利用系统包括所述的凝汽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凝汽器及热能利用系统,以减少凝汽器在低温冷却介质发生相变剧烈吸热造成凝汽器内部结冰的现象发生,提高凝汽器的换热效率。

Condenser and heat energy utilization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to a condenser and a heat energy utilization system. The condenser comprises a shell and tube bundle arranged inside the shell; the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heat source and heat source entrance condenser outlet; the upper part of the heat source entrance is arranged on the condensing heat source outlet; the bundle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the shell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cooling pipe; a plurality of cooling for a pipe is arranged; each row of a plurality of the cooling pipe is broken are connected; two rows adjacent to the cooling pipe line close to the entrance, the entrance of the heat of the cooling pipe outlet is communicated with another line of the cooling pipe. The heat energy utilization system includes the condensers described. The purpos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o provide condenser and heat energy utilization system, so as to reduce condensation phenomenon occurring in condensers at low temperature cooling medium and cause condensation phenomenon inside condensers, and improve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of condens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凝汽器及热能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凝汽器及热能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凝汽器又称复水器,是将汽轮机排汽冷凝成水的一种换热器;主要用于汽轮机动力装置中。凝汽器除将汽轮机的排汽冷凝成水,供锅炉重新使用外,还能在汽轮机排汽处建立真空和维持真空。现有的凝汽器,其管束包括多个并列的冷却管,且多个冷却管均匀间隔设置。现有凝汽器在使用循环冷却水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但是在使用低温液体介质进行乏汽冷凝,和低温液体剧烈吸热形成相变的情况下,该结构的凝汽器就很容易在冷却管入口出现大量结冰堵塞乏汽等热源流通通道的现象,甚至将冷凝器内部冷却管之间的间隙都全部结冰和堵塞。若凝汽器内部出现结冰的现象,将导致热源乏汽等热源介质通道堵塞,严重影响凝汽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凝汽器,以减少凝汽器在低温冷却介质发生相变剧烈吸热造成内部结冰的现象发生,提高凝汽器的换热效率。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热能利用系统,以减少凝汽器内部结冰的现象,提高凝汽器的换热效率。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凝汽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管束;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热源入口和热源冷凝出口;所述热源入口设置于所述热源冷凝出口的上方;所述管束包括多个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冷却管;多个所述冷却管呈行呈列排列;每一行的多个所述冷却管呈折线形依次连通;相邻的两行所述冷却管,靠近所述热源入口的一行的所述冷却管的出口连通另一行所述冷却管的入口。进一步地,沿所述管束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先流经冷却介质的所述冷却管的导热率,不大于后流经冷却介质的所述冷却管的导热率;和/或,沿所述管束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先流经冷却介质的所述冷却管的横截面积,不大于后流经冷却介质的所述冷却管的横截面积。进一步地,靠近所述热源冷凝出口的所述冷却管设置有换热翅片;和/或,靠近所述热源冷凝出口的所述冷却管设置有多个支管。进一步地,沿所述管束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多个所述冷却管之间的间隔依次减小。进一步地,沿所述管束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先流经冷却介质的所述冷却管的材质的导热系数,不大于后流经冷却介质的所述冷却管的材质的导热系数;和/或,全部或者部分所述冷却管外设置有保温涂层;沿所述管束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先流经冷却介质的所述冷却管的所述保温涂层厚度,不小于后流经冷却介质的所述冷却管的所述保温涂层厚度。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冷却进室和冷却出室;相对于所述冷却出室,所述冷却进室靠近于所述热源入口;所述管束的入口与所述冷却进室连通,所述管束的出口与所述冷却出室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所述管束;每个所述管束的入口与所述冷却进室连通,每个所述管束的出口与所述冷却出室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管为耐高压管。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外套有保温层;所述壳体的形状为矩形体、圆柱形体或扁柱体;所述壳体内固定设置有支架板;所述支架板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冷却管一一对应的板孔;所述支架板通过所述板孔支撑连接所述冷却管;所述热源冷凝出口设置有热井;所述热井设置有凝结液出液管。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技术提供的热能利用系统,包括所述的凝汽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凝汽器,包括壳体和管束,通过在管束内流通冷却介质,以与流经热源入口和热源冷凝出口的热源介质进行热量交换;其中,管束包括多个呈行呈列排列的冷却管,且每一行的多个冷却管呈折线形依次连通,相邻的两行冷却管中靠近热源入口的一行的冷却管的出口连通另一行冷却管的入口,也即多个冷却管依次串联连接,以减少或者避免冷却管出现结冰的现象,尤其是减少或者避免靠近热源入口的冷却管出现结冰和造成热源介质流通通道的堵塞现象,从而使热源乏汽等热源介质在凝汽器内的流通通路更加通畅,以提高凝汽器的换热效率。本技术提供的热能利用系统,包括所述的凝汽器,可以减少凝汽器内部结冰的现象,提高凝汽器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凝汽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凝汽器的冷却管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凝汽器的管束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凝汽器的管束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管束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凝汽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标:110-壳体;111-热源入口;112-热源冷凝出口;113-冷却进室;114-冷却出室;120-管束;121-冷却管;122-保温涂层;130-热井;131-凝结液出液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凝汽器;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凝汽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凝汽器的冷却管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凝汽器的管束的立体图,图4为凝汽器的管束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5为图4所示的管束的俯视图。其中,图1中所示的箭头方向为冷却介质/热源介质的流动方向。参见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凝汽器,包括壳体110和设置在壳体110内部的管束120;壳体110上设置有热源入口111和热源冷凝出口112;热源入口111设置于热源冷凝出口112的上方;高温气体从热源入口111进入壳体内部,与管束120内的冷却介质换热,从热源冷凝出口112流出壳体。管束120包括多个与壳体110固定连接的冷却管121。多个冷却管121呈行呈列排列;每一行的多个冷却管121呈折线形依次连通;相邻的两行冷却管121,靠近热源入口111的一行的冷却管121的出口连通另一行冷却管121的入口。管束120包括多个的冷却管121也可以理解为管束120呈一根连通的蛇形管,还可以理解为管束120为多个冷却管121串联。本实施例中所述凝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凝汽器及热能利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凝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管束;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热源入口和热源冷凝出口;所述热源入口设置于所述热源冷凝出口的上方;所述管束包括多个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冷却管;多个所述冷却管呈行呈列排列;每一行的多个所述冷却管呈折线形依次连通;相邻的两行所述冷却管,靠近所述热源入口的一行的所述冷却管的出口连通另一行所述冷却管的入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凝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管束;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热源入口和热源冷凝出口;所述热源入口设置于所述热源冷凝出口的上方;所述管束包括多个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冷却管;多个所述冷却管呈行呈列排列;每一行的多个所述冷却管呈折线形依次连通;相邻的两行所述冷却管,靠近所述热源入口的一行的所述冷却管的出口连通另一行所述冷却管的入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汽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管束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先流经冷却介质的所述冷却管的导热率,不大于后流经冷却介质的所述冷却管的导热率;和/或,沿所述管束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先流经冷却介质的所述冷却管的横截面积,不大于后流经冷却介质的所述冷却管的横截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凝汽器,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热源冷凝出口的所述冷却管设置有换热翅片;和/或,靠近所述热源冷凝出口的所述冷却管设置有多个支管。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凝汽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管束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多个所述冷却管之间的间隔依次减小。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凝汽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管束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先流经冷却介质的所述冷却管的材质的导热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志远
申请(专利权)人:翁志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