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7397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5 0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包括平行的第一和第二轴、第一和第二支架,第一和第二支架分别与第一和第二轴的连接端连接,第一和第二支架具有面向连接端侧面的连接端面,连接端面上具有成型为一体的铆接柱,连接端设有连接通孔,铆接柱和连接通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充分利用铰链的侧面空间来连接支架,而不是利用铰链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空间利用率高,有助于大大降低铰链的厚度,且所采用的连接结构便于支架的在铰链侧面安装,同时,连接强度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用较小的尺寸实现较大的转动扭矩,可以做到整体外径3.3mm以内,且扭矩可以达到3.5Kg.cm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
本技术涉及移动终端以及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诸如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对其厚度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双轴铰链来说,其结构复杂,在需要保证原有性能的前提下进行减薄,难度更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首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能够有助于移动终端的减薄设计。为此,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包括平行的第一轴和第二轴、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与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连接端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具有用于和移动终端上的两个需要相对转动部件连接的部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具有面向第一轴连接端侧面的连接端面,第一支架的连接端面上具有与第一支架成型为一体的第一铆接柱,所述第一轴连接端在第一轴连接端侧面设有第一连接通孔,第一铆接柱和第一连接通孔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具有面向第二轴连接端侧面的连接端面,第二支架的连接端面上具有与第二支架成型为一体的第二铆接柱,所述第二轴连接端在第二轴连接端侧面设有第二连接通孔,第二铆接柱和第二连接通孔连接;所述侧面为双轴铰链机构处于闭合状态下,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连接端面向侧面的那面。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或对这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组合使用:所述连接端相对于所述侧面的另一侧面在连接通孔的另一端孔口周围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具有平的底面。所述侧面为平面,所述连接端面为平面。所述连接端在双轴铰链机构处于闭合状态下的顶面和底面也为平面。所述侧面为平面,所述连接端面为平面;所述连接端在双轴铰链机构处于闭合状态下的顶面和底面也为平面或凹面。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之间连接同步机构。所述同步机构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连接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转动中心分别与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转动中心重合,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由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组成的过渡齿轮副连接,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齿数和直径相同,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齿数和直径相同。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分别套在第一轴和第二轴外。所述双轴铰链机构还设有扭力部件,所述扭力部件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第一簧管和第二簧管,所述第一簧管和第二簧管分别套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并分别与第一轴和第二轴摩擦配合。本技术另一个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运用上述双轴铰链机构的便携式电子产品。为此,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机身和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设有上述的任意一种双轴铰链机构,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与移动终端的机身和盖连接。由于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能够充分利用铰链的侧面空间来连接支架,而不是利用铰链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空间利用率高,有助于大大降低铰链的厚度,且所采用的连接结构便于支架的在铰链侧面安装,同时,连接强度高。本技术能够用较小的尺寸实现较大的转动扭矩,可以做到整体外径3.3mm以内,且扭矩可以达到3.5Kg.cm以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双轴铰链机构实施例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支架的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双轴铰链机构转动开闭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双轴铰链机构打开过程演示图。图5为应用本技术双轴铰链机构的移动终端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本技术所提供的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包括平行的第一轴11和第二轴12、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分别与第一轴11和第二轴12的连接端31、32连接,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均具有用于和移动终端上的两个需要相对转动部件连接的部位,该部位可以是连接孔4。所述第一支架21具有面向第一轴连接端侧面311的连接端面211,第一支架的连接端面211上具有与第一支架21通过粉末冶金技术压铸成型为一体的第一铆接柱51,所述第一轴连接端31在第一轴连接端侧面311设有第一连接通孔61,第一铆接柱51和第一连接通孔61连接;所述第二支架22具有面向第二轴连接端侧面321的连接端面221,第二支架的连接端面221上具有与第二支架22通过粉末冶金技术压铸成型为一体的第二铆接柱52,所述第二轴连接端32在第二轴连接端侧面321设有第二连接通孔62,第二铆接柱52和第二连接通孔62连接;所述侧面311、321为双轴铰链机构处于闭合状态下,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连接端31、32面向侧面的那面。为了进一步降低厚度,同时保持足够的强度,所述连接端相对于所述侧面的另一侧面312、322在连接通孔的另一端孔口周围具有凹槽315、325,所述凹槽具有平的底面。为了进一步降低厚度,所述侧面311、321为平面,所述连接端面211、221为平面;所述连接端31、32在双轴铰链机构处于闭合状态下的顶面313、323和底面314、324也为平面。所述第一轴11和第二轴12之间连接同步机构,使两者能同步反向转动。所述同步机构可以采用凸轮、齿轮、螺旋等多种结构。本实施例的同步结构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轴11和第二轴12连接的第一齿轮71和第二齿轮72,第一齿轮71和第二齿轮72的转动中心分别与第一轴11和第二轴12的转动中心重合,所述第一齿轮71和第二齿轮72分别套在第一轴11和第二轴1外,所述第一齿轮71和第二齿轮72由第三齿轮73和第四齿轮74组成的过渡齿轮副连接,第一齿轮71和第二齿轮72齿数和直径相同,第三齿轮73和第四齿轮74齿数和直径相同。所述双轴铰链机构还设有扭力部件8,所述扭力部件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第一簧管81和第二簧管82,所述第一簧管81和第二簧管82分别套在第一轴11和第二轴12上并分别与第一轴11和第二轴12摩擦配合,以实现在铰链转动过程中依需要而随时停止时能即刻定位。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其包括机身902和盖901,由上述的双轴铰链机构900将机身902和盖901连接,第一支架21和和盖101连接,第二支架22和机身102连接。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但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

【技术保护点】
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包括平行的第一轴和第二轴、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与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连接端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具有用于和移动终端上的两个需要相对转动部件连接的部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具有面向第一轴连接端侧面的连接端面,第一支架的连接端面上具有与第一支架成型为一体的第一铆接柱,所述第一轴连接端在第一轴连接端侧面设有第一连接通孔,第一铆接柱和第一连接通孔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具有面向第二轴连接端侧面的连接端面,第二支架的连接端面上具有与第二支架成型为一体的第二铆接柱,所述第二轴连接端在第二轴连接端侧面设有第二连接通孔,第二铆接柱和第二连接通孔连接;所述侧面为双轴铰链机构处于闭合状态下,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连接端面向侧面的那面。

【技术特征摘要】
1.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包括平行的第一轴和第二轴、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与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连接端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具有用于和移动终端上的两个需要相对转动部件连接的部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具有面向第一轴连接端侧面的连接端面,第一支架的连接端面上具有与第一支架成型为一体的第一铆接柱,所述第一轴连接端在第一轴连接端侧面设有第一连接通孔,第一铆接柱和第一连接通孔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具有面向第二轴连接端侧面的连接端面,第二支架的连接端面上具有与第二支架成型为一体的第二铆接柱,所述第二轴连接端在第二轴连接端侧面设有第二连接通孔,第二铆接柱和第二连接通孔连接;所述侧面为双轴铰链机构处于闭合状态下,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连接端面向侧面的那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相对于所述侧面的另一侧面在连接通孔的另一端孔口周围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具有平的底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为平面,所述连接端面为平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在双轴铰链机构处于闭合状态下的顶面和底面也为平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用于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元跃费敬慈斯孟余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