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虹吸式生态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71293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5 00:18
一种虹吸式生态塘,包括塘坝(1)、塘坝外侧排水沟渠、虹吸管(4)、基质围坝外侧(2)和内侧(3)、围坝基质构筑体(5)、围坝表面植物(6)、椭圆形人工浮岛(7)、浮岛基质层(8)以及浮岛表面植物(9)。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虹吸式生态塘利用污水虹吸过程实现好氧微生物充氧;利用围坝基质为好氧微生物提供附着场;利用基质附着的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好氧降解;利用基质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利用围坝表层的大生物量植物的吸收作用以实现污水深化处理;利用浮岛基质吸附作用与植物吸收作用去除污水中污染物质。将上述功能实现自动运行、无需专人管理的虹吸式生态塘,能高效处理污水、水质稳定达标、无能耗、无二次污染。

A kind of siphon ecological po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虹吸式生态塘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虹吸式生态塘,属污水处理

技术介绍
水污染导致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的研究和开发一直处于不断的前进过程中。污水处理工艺已形成规模化的研发和广泛的应用,依据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污水,一般采用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或是多种工艺联合应用。随着污水处理工艺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传统的生物法、生态法等技术与工艺,在时间或空间上,其局限性已凸显。传统的生态塘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在太阳能的推动下,通过生态塘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将进入塘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降解和转化。然而,传统生态塘处理污水过程缓慢,效率较低,一般为组合工艺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生态塘的处理工艺正在向着正规化、系统化、资源化、生态化、美学化的方向发展。筛选、培育高效水生净化植物,组合曝气、水生植物、水产养殖等多个生物处理单元的综合功能,营建生化一体化的水生动植物的复合生态体系,将成为生态塘处理工艺的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传统生态塘污水难题,克服人传统生态塘污水处理技术存在的处理速度缓慢、效率不高、好氧生物处理效果差等不足,提出一种虹吸式生态塘。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虹吸式生态塘,包括塘坝、塘坝外侧排水沟渠、虹吸管、基质围坝、围坝基质构筑体、围坝表面植物层、椭圆形人工浮岛、浮岛基质层以及浮岛表面植物层。所述塘坝外侧布设虹吸管以及围坝基质构筑体。所述塘坝外侧排水沟渠,深度深于基质围坝底部,虹吸管起到虹吸功能。所述基质围坝,其坝体外侧与坝体内侧之间,用基质填充,形成围坝基质构筑体,高度低于塘坝高度。所述塘坝与基质围坝外侧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被处理的水体在该处经过沉淀后再排出。所述虹吸管,离塘坝表面一定距离,虹吸管穿过塘坝。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于,虹吸式生态塘利用虹吸作用,平向水体不断推流平移及弥散,有利于污水中溶解氧的增加,增强生态塘中好氧层的好氧生物作用;虹吸式生态塘利用基质坝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拦截、吸附、以及基质附着生物膜的好氧生物处理,实现生态塘的生物生态处理污水的一体化。虹吸式生态塘还利用人工浮岛对污水进行基质吸附处理、基质附着生物膜好氧生物处理和植物吸收处理,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比较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虹吸式生态塘利用污水虹吸过程实现好氧微生物充氧;利用围坝基质为好氧微生物提供附着场;利用基质附着的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好氧降解;利用基质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利用围坝表层的大生物量植物的吸收作用以实现污水深化处理;利用浮岛基质吸附作用与植物吸收作用去除污水中污染物质。将上述功能实现自动运行、无需专人管理的虹吸式生态塘,它能高效处理污水、水质稳定达标、无能耗、无二次污染。本专利技术克服传统好氧处理污水技术与工艺的高能耗、管理复杂等问题,克服了传统生态塘低效率、运行缓慢等不足。虹吸式生态塘能因地制宜、生态节能、长效运行。附图说明图1为虹吸式生态塘;其中,1是虹吸式生态塘坝;2基质围坝外侧;3是基质围坝内侧;4虹吸管;5是围坝基质(生物陶粒)构筑体;6围坝表面植物(绿鸢尾与富贵竹等)层;7是椭圆形人工浮岛;8是浮岛基质(生物陶粒)层;9是浮岛表面植物(狐尾藻)层)。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种虹吸式生态塘,设计步骤为:(1)根据地形条件,人工形式生态塘,在塘坝的外侧构建排水沟渠,沟渠的深度深于基质围坝的底部20-30cm,使得虹吸过程运行顺畅。(2)在距离生态塘坝内侧30-50cm,四周构建基质围坝,坝高为20-30cm,用生物陶粒为基质填充围坝,基质围坝的总面积占生态塘面积20%-30%。采用生物陶粒作为基质,既能吸附污水中的氮磷及其它有机物污染物质等,又能作为好氧微生物的附着场,对污水进行好氧处理;在基质坝表层种植大生物量的绿鸢尾与富贵竹等,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吸收去除,并且根系可以对好氧微生物泌氧。(3)在生态塘中央构建椭圆形浮岛,浮岛面积占生态塘面积10%-20%,用生物陶粒为基质填充于浮岛,在浮岛表层种植植物狐尾藻植物,吸收去除污染物质。(4)生态塘的深度为50-80cm,分为好氧层0-30cm、兼氧层30-50cm、厌氧层50-80cm。(5)基质围坝的高度比塘坝低15cm。(6)在生态塘坝的外侧,距离均等布设虹吸管,虹吸管在距离顶部15cm处穿过生态塘坝,根据需要调节虹吸排水速度,使得污水处理效果达到最佳。如图1所示,污水在经过前期的格栅预处理后,污水进入生态塘中。污水进入虹吸式生态塘中后,分为好氧层、兼氧层、厌氧层。污水在兼氧层和厌氧层进行厌氧、兼氧处理,利用好氧层进行好氧处理。进入生态塘中的污水,首先在兼氧层和厌氧层进行兼氧、厌氧处理,提高了兼氧层和厌氧层的处理效率;随着生态塘中污水不断增加,污水自厌氧层、兼氧层进入好氧层,进行高效好氧处理;好氧层处理的污水在虹吸作用下,及时排出,如此不断循环。污水在好氧层,充分利用围坝基质附着好氧微生物好氧处理;利用围坝表面植物进行吸收去除污染物质;充分利用太阳光合作用降解和转化有机物污染物质和氮磷物质;利用浮岛基质与植物进行处理。本实施例充分利用虹吸原理,对传统生态塘进行创新,用于污水处理中,增强好氧生物处理效果,增加基质吸附处理功能,达到生物生态有机统一的处理与修复污水的目的。本实施例虹吸式生态塘,因地制宜、生态节能,达到高效好氧污水处理。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对污水进行好氧-兼氧-厌氧一体化污水处理。本实施例虹吸式生态塘,在污水进行栅格预处理后,经本虹吸式生态塘处理后出水水质可稳定达到甚至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标准。本实施例虹吸式生态塘,通过虹吸排水,有效解决了生态塘中的水体滞留时间长问题,避免生态塘中水体富营养化。本实施例虹吸式生态塘,可以显著降低无数处理运行成本和管理维护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效果,实现生物生态处理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虹吸式生态塘

【技术保护点】
一种虹吸式生态塘,包括塘坝、塘坝外侧排水沟渠、虹吸管、基质围坝、围坝基质构筑体、围坝表面植物层、椭圆形人工浮岛、浮岛基质层以及浮岛表面植物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塘坝外侧布设虹吸管以及围坝基质构筑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虹吸式生态塘,包括塘坝、塘坝外侧排水沟渠、虹吸管、基质围坝、围坝基质构筑体、围坝表面植物层、椭圆形人工浮岛、浮岛基质层以及浮岛表面植物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塘坝外侧布设虹吸管以及围坝基质构筑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虹吸式生态塘,其特征在于,所述塘坝外侧排水沟渠,深度深于基质围坝底部,虹吸管起到虹吸功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虹吸式生态塘,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围坝,其坝体外侧与坝体内侧之间,用基质填充,形成围坝基质构筑体,高度低于塘坝高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虹吸式生态塘,其特征在于,所述塘坝与基质围坝外侧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被处理的水体在该处经过沉淀后再排出。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虹吸式生态塘,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离塘坝表面一定距离,虹吸管穿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成熊继海吴九九桂双林敖子强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