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移动通信的井道天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269518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19:01
用于移动通信的井道天线系统具有天线壳体(6)和支撑框架(5),该支撑框架包括框架上侧(21)和框架下侧(22)以及位于框架上侧(21)高度上的插入口(23),在所述插入口上连接有容纳腔(4),天线壳体(6)布置在所述容纳腔中。天线壳体(6)具有至少一个支撑装置(7),天线壳体(6)通过所述支撑装置保持在支撑框架(5)之内。端盖(8)封闭插入口(23)和容纳腔(4),并且在其边缘区域(9)处至少间接地支撑在支撑框架(5)上并且以其内侧覆盖天线壳体(6)的上侧(12)。端盖(8)具有中央区域(10),所述中央区域的指向下的面为端盖(8)的指向下的整个内表面的至少60%,其中,所述中央区域(10)布置在天线壳体(6)的相邻上侧(12)的上方并与该上侧无接触。

Well channel antenna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For wells antenn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antenna housing (6) and a support frame (5), the support frame includes upper frame and lower frame (21) (22) and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frame (21) inserted into the mouth of the height of (23), in which the insertion port is connected with a receiving cavity (4), antenna housing (6) arranged in the accommodating cavity. The antenna shell (6) has at least one supporting device (7), and the antenna shell (6) is kept in the support frame (5) through the support device. The end cover (8) closed the insertion port (23) and the holding chamber (4), and at least indirectly supported on the support frame (5) at its edge area (9), and covered the upper side (12) of the antenna housing (6) with its inner side. The end cover (8) has a central area (10), and the bottom face of the central area is at least 60% of the whole inner surface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end cover (8), wherein the central area (10) is arranged above the upper side (12) of the antenna housing (6) and has no contact with the upper s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移动通信的井道天线系统
本专利技术描述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的井道天线系统。井道天线经常用在不能使用普通天线的地方,因为该普通天线会干扰景观。这尤其适用于市中心,在市中心,规定禁止使用远远可见的无线电天线。井道天线在此优选安装在地面中或者车道中并且通过位于外围的建筑物上的多重反射实现可观的有效传播射程。
技术介绍
由US2005/0152700A1已知一种井道中的天线系统。在该井道中存在可以通过一个单开口插入的天线。该单开口被盖部遮盖。天线连接在接收器上,所述接收器又与玻璃纤维连接。电池确保为接收器和天线供电。还由GB2326002A已知一种这样的井道天线。该井道天线装入到地面中的孔中并且通过隐蔽的输送装置供给能量和数据。天线系统在此集成在一个壳体中,其中,该壳体的上表面齐平地贴靠在车道上表面上。另一种井道天线由EP1801293A2已知。该井道天线不具有自己的壳体,而是布置到已经存在的通道盖部的下侧处。由现有技术得知的井道天线的不利之处在于:由于通道盖部或者天线壳体的负载、例如由行人或者车辆引起的负载,振动传递到天线系统上。这种机械耦合导致明显减少天线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道天线系统,其一方面尽可能布置成靠近于上表面、并且同时另一方面与通过车辆或者行人发出的振动解耦。所述目的在一种井道天线系统方面按照权利要求1中给出的特征实现,而在一种天线壳体方面按照权利要求19中给出的特征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本专利技术有利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井道天线系统用于移动通信、尤其是用于传输通讯服务和/或数据包。所述井道天线系统在此包括天线壳体,在所述天线壳体中装入了或者可装入至少一个天线、尤其是宽带天线。此外,井道天线系统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具有框架上侧和框架下侧。在框架上侧的高度上存在插入口,在所述插入口上连接有容纳腔,天线壳体布置在所述容纳腔中。容纳腔可以例如是车道内的或步行区内的空腔因而以及是支撑框架内的空腔。天线壳体具有至少一个支撑装置,所述天线壳体通过所述支撑装置保持在支撑框架之内。另外,井道天线系统具有端盖,所述端盖封闭插入口和容纳腔,并且在端盖的边缘区域处至少间接地支撑在支撑框架上,并且以端盖的内侧覆盖天线壳体的上侧。所述端盖为在井道天线系统之内的由车辆或行人直接加负载的那个元件。此外,端盖具有中央区域,所述中央区域的指向下的面为端盖的指向下的整个内表面的至少60%,其中,所述中央区域布置在天线壳体的相邻上侧上方并与该上侧无接触。在此,特别有利的是:井道天线系统除了天线壳体之外具有与天线壳体分离的端盖。天线壳体和端盖机械式地彼此解耦。这意味着:例如通过车辆或行人作用在端盖上的力不作用到天线壳体上、而是经由端盖的边缘区域导出到支撑框架中。原文——端盖“至少间接地”支撑在支撑框架上可理解为:端盖的边缘区域贴靠在支撑框架上和/或在支撑装置的部分上,所述支撑装置又支撑在支撑框架上。因此,避免了端盖与天线壳体之间的机械耦合。因此,作用在端盖上的振动不传递到天线壳体上。由此,构成在天线壳体之内的电子元件的寿命显著提高。支撑装置可以是n个突出部或者是一个环绕的凸缘,其中,所述突出部或者所述环绕的凸缘贴靠在第一支座上,所述第一支座为支撑框架的一部分并且朝向容纳腔延伸。此外,使用突出部防止了天线壳体可能在支撑框架之内转动。凸缘可以在其下侧上具有波纹作为抗转动机构,这些波纹嵌入到第一支座内的凸起部中。反之,同样会形成抗转动机构。为了便于将天线壳体插入到支撑框架内,第一支座由框架上侧向框架下侧至少局部锥状地变细。对此补充地或者备选地,第一支座也可构成为至少部分平行于支撑框架的端侧、即平行于车道上表面。对于支撑装置例如构成为凸缘的情况,端盖可以在其边缘区域的下侧处仅贴靠在所述至少一个支撑装置的部分上,所述部分又贴靠在第一支座上。由车辆导入到端盖中的力从该端盖经由其边缘区域竖直向下(即垂直于车道上表面)导到支撑框架中。所述力也至少经由支撑装置的部分传导到支撑框架中的事实是无害的,因为端盖的边缘区域形锁合地并且力锁合地贴靠在支撑装置的部分上,所述部分又形锁合地并且力锁合地贴靠在第一支座上。对此备选地,端盖也可以在其边缘区域的下侧处仅贴靠在第二支座上,或者不仅贴靠在第二支座上、而且贴靠在支撑装置的部分上,所述部分又贴靠在第一支座上。在此,支撑框架除了第一支座外还包括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如第一支座那样同样朝向容纳腔延伸。在此,第二支座的支承面布置成比第一支座的支承面更靠近于框架上侧。此外,第一支座比第二支座更远地朝向容纳腔延伸,或者第二支座包括至少一个凹部,通过所述凹部形成第一支座。在此有利的是:端盖的边缘区域的下侧仅贴靠在第二支座上并且在此不接触天线壳体的支撑装置、或者说布置成与所述支撑装置无接触的。由此实现改进的机械解耦,并且更少的由行人和车辆引起的振动和震动传递到天线壳体上。第一和第二支座例如是支承凸肩或者是支承凸起。这两个支座在此可以布置成互相平行的。正如在第一支座中那样,也适用于第二支座的是,所述第二支座由框架上侧向框架下侧至少局部锥状地变细和/或所述第二支座构成为至少部分平行于所述区段框架的端侧。在此,这样的锥状变细有助于能更容易地装入端盖。在此,端盖的指向上的外侧齐平地贴靠在支撑框架的端侧上或者齐平地贴靠在车道上表面上。由此防止了行人的步伐被扰乱或者车辆的滚动噪声短时间地强烈增大。支撑装置和天线壳体优选构成为一体式的。多部分式的构造、例如通过将支撑装置用螺纹紧固在天线壳体上也是可能的。也允许将支撑装置与天线壳体粘接,因为天线壳体本身不被行人或者车辆加负载。端盖的下侧的纵剖面至少在中央区域内具有凹陷部,其例如可以具有凹形的形状,使得中央区域始终无接触地布置在天线壳体的相邻上侧上方。凹形的形状或者说凹陷部这样选择,使得即使在例如由载货车引起的负载特别大的情况下,中央区域的重心也始终与天线壳体的上侧间隔开距离。对于端盖的下侧的纵剖面在不受负载时具有凹形形状的情况,所述下侧在负载很大的情况下可以具有沿大致平行于支撑框架的端侧或者平行于天线壳体的上侧延伸的形状。此外,支撑框架具有周侧,所述周侧由框架上侧向框架下侧至少局部发散。这意味着,支撑框架在其外径方面向下变宽,使得所述支撑框架在按规定装入到车道中的开口中之后不再能被拉出。这通过土和/或沥青来防止。为了防止天线电子元件受到环境影响,可以在支撑框架与所述支撑盖之间附加地构成密封元件。同样在支撑框架与天线壳体之间构成密封元件也是可能的。天线壳体优选是对水密封的,或者天线壳体的开口指向下、即背向端盖的下侧。通常,术语如“上”和“下”应这样理解:车道上侧为上,容纳腔的端部为下并且因此与车道上侧最远地间隔开距离。此外,井道天线系统被中轴线穿过,其中,中轴线的中心点优选延伸通过端盖的中央区域的中心。车道或者支撑框架的端侧垂直于这条假想的中轴线延伸。附图说明下面参考附图示例性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例。相同的对象具有同样的附图标记。附图的相应图详细地示出:图1: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井道天线系统的纵剖视图,该井道天线系统包括天线壳体、支撑框架和端盖;图2: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井道天线系统的俯视图,其中,端盖已取下;图3A: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井道天线系统的纵剖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移动通信的井道天线系统

【技术保护点】
用于移动通信的井道天线系统,包括如下特征:支撑框架(5),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框架上侧(21)和框架下侧(22)以及位于框架上侧(21)高度上的插入口(23),在所述插入口上连接有容纳腔(4),端盖(8),所述端盖封闭插入口(23)和支撑框架(5)的容纳腔(4),其中,端盖(8)在其边缘区域(9)处至少间接地支撑在支撑框架(5)上,至少一个天线,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天线壳体(6),在所述天线壳体中装入了或者可装入所述至少一个天线,所述端盖(8)具有中央区域(10),所述中央区域的指向下的面为端盖(8)的指向下的整个内表面的至少60%,其中,所述中央区域(10)布置在天线壳体(6)的相邻上侧(12)的上方并与该上侧无接触,所述天线壳体(6)布置在容纳腔(4)中并且端盖(8)的内侧覆盖天线壳体(6)的上侧(12),所述天线壳体(6)具有至少一个支撑装置(7),天线壳体(6)通过所述支撑装置保持在支撑框架(5)之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6.11 DE 102015007505.51.用于移动通信的井道天线系统,包括如下特征:支撑框架(5),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框架上侧(21)和框架下侧(22)以及位于框架上侧(21)高度上的插入口(23),在所述插入口上连接有容纳腔(4),端盖(8),所述端盖封闭插入口(23)和支撑框架(5)的容纳腔(4),其中,端盖(8)在其边缘区域(9)处至少间接地支撑在支撑框架(5)上,至少一个天线,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天线壳体(6),在所述天线壳体中装入了或者可装入所述至少一个天线,所述端盖(8)具有中央区域(10),所述中央区域的指向下的面为端盖(8)的指向下的整个内表面的至少60%,其中,所述中央区域(10)布置在天线壳体(6)的相邻上侧(12)的上方并与该上侧无接触,所述天线壳体(6)布置在容纳腔(4)中并且端盖(8)的内侧覆盖天线壳体(6)的上侧(12),所述天线壳体(6)具有至少一个支撑装置(7),天线壳体(6)通过所述支撑装置保持在支撑框架(5)之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道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如下特征:指向下的中央区域(10)的面为端盖(8)的指向下的整个内表面的至少70%、优选至少80%、进一步优选至少90%、进一步优选至少9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井道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如下特征:所述至少一个支撑装置(7)是n个突出部,其中n≥2,或者是一个环绕的凸缘;所述n个突出部或者所述环绕的凸缘贴靠在第一支座(24)上;所述第一支座(24)是支撑框架(5)的一部分并且朝向容纳腔(4)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井道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如下特征:所述第一支座(24):a)由框架上侧(21)向框架下侧(22)至少局部锥状地变细;和/或b)构成为至少部分平行于支撑框架(5)的端侧(20)。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井道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如下特征:所述n个突出部等宽地彼此间隔开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之一所述的井道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如下特征:所述端盖(8)在其边缘区域(9)的下侧处仅贴靠在所述至少一个支撑装置(7)的部分上,所述部分又贴靠在第一支座(24)上。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之一所述的井道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如下特征:所述端盖(8)在其边缘区域(9)的下侧处:a)仅贴靠在第二支座(25)上;或者b)不仅贴靠在第二支座(25)上,而且贴靠在支撑装置(7)的部分上,所述部分又贴靠在第一支座(24)上。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之一或者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井道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如下特征:所述第一和/或第二支座(24、25)是支承凸肩或者是支承凸起。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井道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如下特征:所述支撑框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施洛瑟
申请(专利权)人:凯瑟雷恩工厂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