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检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5475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1 16:43
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活检针(100)中,移动机构使外针(110)和内针(120)分别独立地在长度方向上滑动,外针(110)向前端方向能够滑动的最大距离设定成大于内针(120)向前端方向能够滑动的最大距离,使得通过该移动机构移动,使外针(110)和内针(120)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其中,上述第一状态是内针的第二针尖(121)位于比外针的第一针尖(111)靠前端侧的位置的状态,上述第二状态,是第一针尖(111)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比内针的倾斜面(122)的根端靠前端侧,并且第一针尖与第二针尖两者之间的距离(D2)比第一状态下的两者之间的距离(D1)短的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活检针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采集活体组织的活检针。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进行病理确定诊断等,以由超声波内窥镜得到的超声波断层像为向导,将细长的活检针经由超声波内窥镜的处置器具用通道引导至观察部位对病变组织进行穿刺,采集活体组织进行活检。作为活检针,已提出了如下所述的结构:在中空的外针的内部配置内针,利用移动机构使内针和外针前进或者后退,该内针在前端侧的侧面形成有用于采集组织的缺口(notch:凹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活检中,在活检针的外针大致覆盖内针的凹口的状态下将活检针穿刺至活检部位的组织后,使内针从外针前端突出,直至凹口露出。于是,活体组织进入凹口内部。然后,使外针前进,利用外针前端切取进入凹口内部的活体组织,并在将活体组织保持在凹口内部的状态下利用外针覆盖凹口。在此状态下将活检针从活检部位拔出后,使外针后退从而使凹口露出,采集凹口内部的活体组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311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是,用于诊断前列腺癌的活检,目前是经直肠或者经会阴进行的。为了减少对患者侵害,希望采用经尿道从前列腺内部进行活检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只要不从内侧穿透到前列腺的包膜(外侧膜)的外侧,针尖就不会接触前列腺的外侧的神经,存在进一步减少患者负担的可能性。但是,在以往的活检针中,能够进行活体采集的凹口为从针尖向根端侧离开5mm左右的部分,因此,考虑到当为了采集位于前列腺的包膜边界附近的组织而使凹口到达包膜边界附近时,针尖穿透包膜的情况,不能排除针尖与神经接触的可能性。因此,存在以下要求:既能够采集到前列腺的包膜边界附近的组织,又几乎不会使活检针的针尖从包膜向外伸出到外部。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检针,其能够可靠地采集组织、并且在采集组织时能够使从采集组织的对象部位突出的活检针的长度变短。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活检针的特征在于,具有:筒状的外针,其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第一针尖;柱状的内针,其在上述外针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上述外针可进退地插通在该外针中,上述内针具有:在前端形成的第二针尖;向前端的上述第二针倾斜的倾斜面;和凹口部,该凹口部在上述内针的比上述倾斜面靠根端侧的侧面形成有用于采集活体组织的凹口;和移动机构,其使上述外针和上述内针分别独立地在长度方向上滑动,上述外针向前端方向能够滑动的最大距离设定成大于上述内针向前端方向能够滑动的最大距离,使得通过该移动机构移动,使上述外针和上述内针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其中,上述第一状态是上述第二针尖位于比上述第一针尖靠前端侧的位置的状态,上述第二状态,是上述第一针尖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比上述内针的倾斜面的根端靠前端侧,并且上述第一针尖与上述第二针尖两者之间的距离比上述第一状态下的两者之间的距离短的状态。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活检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状态下,上述第一针尖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与上述内针的倾斜面相比靠根端侧。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活检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状态下,上述凹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外针的内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活检针的特征在于:上述内针为圆柱状。专利技术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活检针,移动机构使外针和内针分别独立地在长度方向上滑动,外针向前端方向能够滑动的最大距离设定成大于内针向前端方向能够滑动的最大距离,通过该移动机构移动,使外针和内针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其中,上述第一状态是上述第二针尖位于比上述第一针尖靠前端侧的位置的状态,上述第二状态,是上述第一针尖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比上述内针的倾斜面的根端靠前端侧,并且上述第一针尖与上述第二针尖两者之间的距离比上述第一状态下的两者之间的距离短的状态,由于如上所述使外针和内针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因此能够可靠地采集组织,并且在采集组织时能够使活检针从组织的采集对象的部位突出的长度变短。附图说明图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活检针用通过该活检针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和内针的针尖的中心的平面截断时的截面图。图2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活检针的活检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3是对图1所示的活检针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对图1所示的活检针的外针和内针的突出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5A是将以往的活检针的前端用通过该活检针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和内针的针尖的中心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截面图。图5B是将以往的活检针的前端用通过该活检针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和内针的针尖的中心的平面截断而得到的截面图。图6A是对图1所示的活检针的活检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6B是对活检针的活检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6C是对活检针的活检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6D是对活检针的活检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6E是对活检针的活检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6F是对活检针的活检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参照的各图,只不过以能够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的程度概略地表示了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即,本专利技术并不仅仅限定于在各图中例示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例示对包括人在内的动物的活体组织内进行穿刺来采集活体组织的活检针,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活检针用通过该活检针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和内针的针尖的中心的平面截断时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活检针100包括:在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筒状的外针110;在长度方向相对于外针110可进退地插通到该外针110中的实心的呈圆柱状的内针120;和操作部130,该操作部130将外针110和内针120的根端收纳在内部,并且具有使外针110和内针120分别独立地在长度方向滑动的移动机构。外针110呈前端尖的筒状,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针尖111(第一针尖)。外针110由适合于活体的材料、例如不锈钢、钛、铝等金属或氟树脂等树脂形成。内针120具有:在前端形成的针尖121(第二针尖);向前端的针尖121倾斜的倾斜面122;和凹口部123,该凹口部123在比倾斜面122靠根端侧的侧面形成有用于采集活体组织的凹口。内针120与外针110同样由适合于活体的材料形成。当在短边方向看时,内针120前端被切割加工成在与倾斜面122相反的一侧形成顶部(内针的顶端),由此使针尖121成为尖形。内针120的前端的倾斜面122可通过刺血针(lancet)加工、背切(backcut)、半刺血针(semi-lancet)加工、平锐化(平研ぎ,flatsharpening)等加工方法形成。此外,内针120不仅可以为圆柱状,也可以为棱柱状。操作部130具有如下结构:在中空的柱状的操作部主体131中,安装有作为移动机构发挥作用的触发按钮132、内针加载(charge)用螺旋弹簧133、内针滑动件134、内针捏手135、内针用止挡件136、外针固定钩释放杆137、外针加载用螺旋弹簧138、外针滑动件139、外针捏手140、和外针用止挡件141。操作部主体131,在前端设置有引导管头部131a,在内部根端设置有弹簧安装用凸部131b,在弹簧安装用凸部1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活检针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活检针,其特征在于,具有:筒状的外针,其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第一针尖;柱状的内针,其在所述外针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外针可进退地插通在该外针中;和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外针和所述内针分别独立地在长度方向上滑动,所述内针具有:在前端形成的第二针尖;向前端的所述第二针尖倾斜的倾斜面;和凹口部,该凹口部在所述内针的比所述倾斜面靠根端侧的侧面形成有用于采集活体组织的凹口,所述外针向前端方向能够滑动的最大距离设定成大于所述内针向前端方向能够滑动的最大距离,使得通过该移动机构移动,使所述外针和所述内针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其中,所述第一状态是所述第二针尖位于比所述第一针尖靠前端侧的位置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所述第一针尖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比所述内针的倾斜面的根端靠前端侧,并且所述第一针尖与所述第二针尖两者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状态下的两者之间的距离短的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6.10 JP 2015-1178281.一种活检针,其特征在于,具有:筒状的外针,其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第一针尖;柱状的内针,其在所述外针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外针可进退地插通在该外针中;和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外针和所述内针分别独立地在长度方向上滑动,所述内针具有:在前端形成的第二针尖;向前端的所述第二针尖倾斜的倾斜面;和凹口部,该凹口部在所述内针的比所述倾斜面靠根端侧的侧面形成有用于采集活体组织的凹口,所述外针向前端方向能够滑动的最大距离设定成大于所述内针向前端方向能够滑动的最大距离,使得通过该移动机构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仁科研一饭岛康弘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